第1章 序章 苏家往事
四川眉山,位于成都之南仅五十公里处,却远无成都的繁华与喧嚣,是一座风景秀丽又十分宁静的小城。
北宋历史上著名的“三苏”,即从这里走出。
眉山苏氏原籍赵郡(今河北赵县),一般追认唐朝的苏味道为始祖。苏味道生于贞观二十二年(648),少有才名,中进士后,以文章闻名天下。至武则天朝,依附于张昌宗而官途亨通,居相位数年,却毫无作为。后受张昌宗牵连,被贬为眉州刺史,留一子于眉山,遂成为眉山苏氏的始祖。
这位苏氏始祖,在历史上的名声和地位,远不如他的后人。
苏味道的儿子安家于眉山两百余年后,到了苏洵的曾祖父苏祜一代。
苏祜“以才干精敏见称”,在世五十多年,正逢五代乱世。彼时天下大乱,重峦叠嶂中的蜀境还算安定。大约就是在这时,苏祜奠定了苏家的基业。
苏祜生了五个儿子,苏杲是其中之一。他是苏洵的祖父。
到了苏杲一代,苏氏家境殷实,已颇有余财。苏杲乐善好施,却不愿人感恩于他,总是暗地里帮助别人。正因如此,苏杲几将家财散尽,“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
苏杲子苏序(苏洵的父亲,苏轼、苏辙的祖父),完全继承了父亲的乐善好施,豁达洒脱更胜其父。
苏序时,苏家在眉山城西经营纱縠生意,在乡下也有一些田产。苏序几十年来大散家财,“急人患难,甚于为己”,几乎把家底掏空。但他一向乐观,认为花出去的钱早晚会回来的。
苏序的子孙后来以文章闻名天下,他却天生不爱读书——不爱读科举应试之书。他倒是很喜欢作诗。在眉山小城的青石板街道上,人们常常看见大个子苏序倒骑一头毛驴,腰间挂个大大的酒葫芦,边走边吟诗。据说,他一生作诗几千首,但那些随口吟就的诗,都随风丢在了眉山的大街小巷间,丢在了眉山的山山水水间。
苏序不爱读书,却依旧望子成龙。他生有三个儿子,次子苏涣让他大快心意。苏涣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这在整个眉山都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他让那股读书求仕的文明之风,自中原越过西南的崇山峻岭,吹进闭塞的小城,吹进“五世不显”的眉山苏家。
苏涣考中进士时,苏序的小儿子苏洵才十六岁。
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生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他不像哥哥那般勤奋,不喜读书的习气似乎更多地遗传了父亲。但他与父亲又不太一样,父亲生性豁达,他却较为内向。但是,他又富有游侠精神,二十多岁之前,几乎一直在外游荡。从四川眉山小城,到中原,到江西……他游历的半径越来越大,目光也变得越来越清亮有神。
《三字经》中有这样的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在这里,苏洵被用作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古人说“三十而立”,苏洵到二十七岁才知道发愤读书。此言是事实。但事实的背后,常常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实际上,苏洵真正静下心来决定认真读书,是在二十五岁。
二十五岁始用功,确实有些晚了,何况苏洵读的又是他极不擅长的应试之诗、声律句读之学。苏洵第一次参加乡试便铩羽而归。那次失败刺激了他,也让他痛自检讨,一把火,数年文章化为灰烬。接下来的几年,苏洵告别了四处优游的生活,终日端坐书房,苦读不休达七八年之久。
在这七八年间,苏洵把笔墨纸砚都封了起来,发誓在读书未成熟之前,不写任何文章。最终,通过刻苦自学,苏洵成功跻身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其中唯一一个没有进士身份的布衣。
在仕途上,苏洵是一位失败者,但他是一位成功的父亲。这或许要比位列唐宋八大家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尽管苏洵在科举路上不如意,对科举制度也颇有微词,但他大力鼓励自己的两个儿子走科举入仕之路。
嘉祐元年(1056)春,苏洵觉得时机已然成熟,便带着两个儿子离开眉山老家,翻山越岭,奔赴京城,一步步踏上他们灿烂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