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唐伯虎早年力作《贞寿堂图》

唐伯虎到了十七岁,已是进入府学的第二年,即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

这年的正月十五日,唐伯虎创作了《贞寿堂图》。

这是极为著名也极其重要的作品,历来被视为唐伯虎早年的代表作。后世对唐伯虎的书画研究,大多从这幅画入手。通过研究画卷上的题跋、人物背景等素材,后人不仅能够窥探少年唐伯虎的交友圈,及其成长的时代环境,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作品既是唐伯虎正式进入社会的标志,也是他在漫漫书画旅途之中树立的第一个标杆。

据记载,唐伯虎最早的书画作品大致有以下几幅。

其一,是泥金行书《心经》,落款为“壬寅仲秋既望,六如居士唐寅焚香拜书”,当是成化十八年(1482年)八月十六日所作,唐伯虎是年十三岁。经首有“南京解元”长印,《心经》之后绘有泥金罗汉十八像,无款,有唐伯虎二印,画像之后是连幅的《八大人觉经》,为文徵明次子文嘉所书。这一作品属于清宫旧藏,载《秘殿珠林》卷六。[1]但此书必伪无疑,原因很简单:唐伯虎中举、成为“南京解元”,时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此时唐伯虎年已二十九岁。

◆明 李应祯 《致刘昌札》(局部),现藏近墨堂书法研究基金会

其二,所谓现存唐伯虎最早的绘画作品《对竹图》,创作于弘治三年(1490年),此时唐伯虎已经二十一岁,比创作《贞寿堂图》晚了四年,暂可不论,留待后面细说。

由此可以确定,《贞寿堂图》是现存唐伯虎最早的具有明确创作时间记录的书画作品,其意义不言自明。

我们先来探究一下他创作这一作品的时代背景。

苏州长洲人周希正,当时官拜山东嘉祥学政。他与弟弟周希善一起准备庆祝母亲的八十大寿。这哥俩精心组织了一场笔会,欲以书画形式颂扬母亲守节抚孤的贞德,以弘扬孝敬文化,表达对母亲的感恩。这是古代知识分子祝寿的一种常见的文化形式。

世代生活在苏州的周氏,以诗书传家。周希正、周希善兄弟俩的父亲叫周泰,是景泰年间的广东乐会(在今海南琼海市)知县。一般来说,明代出任知县的官员大多系进士出身。周泰的夫人叫楼嬿,字懿端,“通书史,精女工”[2],说明楼太夫人出身不俗,起码是一位知书达理、精于理家的女主人。

景泰五年(1454年)四月六日,知县周泰卒于任内。当时家人作为随眷,都生活在广东乐会,距离苏州老家数千里。楼太夫人为了让客死异乡的丈夫归葬,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跋山涉水,扶棺前行,历经千辛万苦。途中数次遭遇流寇与盗匪,每一次她都抱着必死的决心,“誓不受辱”[3],最终回到苏州。从此以后她“孀居矢节,门户萧然,蚕绩弗倦,手自授书以教二子”[4]。长子周诏(字希正)很有出息,参加南京乡试考中了举人,然后去山东济宁做了嘉祥县的教谕。

苏州贞寿堂,就是周希正、周希善兄弟俩奉养母亲楼太夫人的居室堂号。

◆明 唐寅等 《贞寿堂图卷》(局部),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在明朝中期,文人们用书画为长辈祝寿已成风尚,其形制主要有两种,一是册页,二是长卷,《贞寿堂图卷》属于第二种。

《贞寿堂图卷》的卷首是李应祯撰写的卷首序,此序犹似头戴官帽的远道来客,让人顿觉精神一振;然后是唐伯虎的画作《贞寿堂图》,此图恰似官帽下的眉目,是整幅长卷的视觉核心,令人百看不厌。

这幅《贞寿堂图》采用左右对称构图,描绘的是一派秋日景色。观赏者的视线先从浓墨皴擦的左下端岩石处进入画面,而后沿苍松劲柏巡视到被群树围绕的两楹房屋,其中正厅大门敞开,堂内端坐着一位老妪,其右侧是一方书桌。堂内侍立着两位身穿长袍、头戴方巾的读书人。显然,这三人就是周泰的夫人楼嬿和她的两个儿子周希正、周希善兄弟。

屋外竹篱蜿蜒曲折,将视线引至屋侧辽阔而平静的水面。竹篱外有一小木桥,一老翁似正要过桥来探访主人。

若将视线拉远,则可看到左下端的岩石恰与右上方的远山遥相呼应,近石远山,天地辽阔,令人回味无穷。

唐伯虎的画作之后,依次是唐璥、沈周、杜启、吴一鹏、吴传、陈谟、陈沃、夏永、吴宽、钱腴、谢缙、尉淳、唐寅、濮裕、文壁、楼翰的相率歌咏,前后多达十六家的题诗,蔚为壮观。在作《贞寿堂图》后,唐伯虎也作了一首题咏诗:

作宰良人殁海邦,崎岖历过厉冰霜。

持身自信能恒德,教子咸推以义方。

老柏岁寒存晚节,孤梅雪后有余香。

荣膺禄养安仁寿,宜与南山并久长。[5]

纵观手卷全图,绘画如同被众星围拱之月,占据着画卷核心位置,且突出了叙事主题,显得自然而妥帖,既让人感觉温馨舒适,也展现出了唐伯虎的才子本色。

在绘画上,少年唐伯虎具有如此出色的表现力,的确卓尔不群。但我们只要细心观察,还是能够发现他的画风明显受到了元代山水画派的影响,而且此时的唐伯虎必然已经接受过摹古的技法训练,所以才能表现出如此娴熟的绘画能力。

明朝人学画,无非两条门径。一是拜师,二是私淑古人,归根结底都是向古人学习,在摹古的道路上,继承和发扬传统理念和技法。

我们从史籍中发现,唐伯虎很早就开始与书画商交往,并从他们手中借阅古画,用于绘画技法的学习。有位名叫骏在的书画商,购得赵孟之子赵雍的《洗马图》,先是请祝允明题跋[6],后又请唐伯虎题诗:

骐骥骅骝世有之,不逢伯乐自长嘶。

却凭笔貌千金骨,谁信相知是画师。[7]

此诗可以印证,唐伯虎习画之路发端于私淑,即所谓“不逢伯乐自长嘶”,说明他早期学画时并没有拜师。他对绘画有着强烈的兴趣,也很自信,自比骏马“骅骝”,而且在世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他的绘画才能的时候,他就说出了“谁信相知是画师”,坚信自己能够成为一笔画出“千金骨”的画师!

再从《贞寿堂图》的绘画技法看,唐伯虎的笔墨主要追随宋元画风。他笔端的人物俱是白描,这显然是学习了北宋李公麟的技法;而在构图上则受到南宋意蕴的浸润;配景之远山,又受到元代黄公望的影响。由此印证了一条真理:所谓天才就是那些比旁人更善于学习,更具有迅速领会和表现能力,而又能触类旁通、少走弯路的成功者。唐伯虎就是这样的人。

十七岁的唐伯虎绘制出如此令人惊艳的画作,不仅让苏州士人刮目相看,更让周希正兄弟心满意足,于是在装裱《贞寿堂图卷》时,按惯例将《贞寿堂图》置于李应祯的卷首序之后,又特意置于众人诗作之前,这在当时算是对一位初出茅庐者的抬爱。

仔细端详《贞寿堂图卷》上唐伯虎的书法,其字结体安详,既有赵孟的从容多姿,又有李北海(李邕)的飒爽雅致,行笔还有黄庭坚的松缓气度,已是有模有样了。

而若将此墨迹与弘治三年唐伯虎在周臣《听秋图》上的题跋进行对比、研究,我们便可确信,《贞寿堂图》及唐伯虎的题诗,并非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因为周臣《听秋图》上唐伯虎的书法虽是楷体,但行笔迟涩,结字不稳,字形瘦长,明显属于早年他书技不成熟时期的作品。而在弘治三年时,唐伯虎已经二十一岁了,换句话说,他二十一岁时的书法尚未成熟,如何能在十七岁时写出比二十一岁时更好的字呢?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唐伯虎绘制的《贞寿堂图》和题诗均是后配,它并不是唐伯虎现存的最早作品。也即,在成化二十二年正月十五日,周氏兄弟为母亲举行诗文祝寿活动时,唐伯虎尚未创作这幅《贞寿堂图》以及题诗。或许他压根就没参加当时的祝寿活动。

分析《贞寿堂图卷》上唐伯虎的书和画的风格、特点,大致可以推测出《贞寿堂图》至少应为唐伯虎二十六岁以后的作品,此时已是弘治年间。

造成这一历史性误会的原因在于装裱。当年为楼太夫人举行诗文祝寿活动时,唐伯虎并未参加。若干年后,唐伯虎画名已显,周家人方来邀请唐伯虎补画了《贞寿堂图》,又请他写了一首祝寿诗,然后与当时参加这一活动者的祝寿诗放在一起装裱成卷。如此一来就搅乱了时序,这才导致了后世人的误判。

不过,即使《贞寿堂图卷》是后配而成的,也不影响我们从中窥探唐伯虎成长的经历和环境。

卷上的题诗者,大多是他的同时代人,而且就生活在他的周围。他们既见证了唐伯虎最初进入苏州文人圈时的情形,也将看到他随后所经历的狂飙巨浪。

而真正带领唐伯虎进入这个圈子的人,并没有参加这场诗文祝寿活动。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祝允明。

祝允明对唐伯虎的艺术与人生产生的重大影响,在《贞寿堂图》上是看不见的。


[1]见周道振辑校:《唐寅书画资料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1页。

[2]《匏翁家藏集》卷七十三《故乐会知县周君墓表》。

[3]同上。

[4][清]顾文彬:《过云楼书画记》卷八《唐六如贞寿堂图卷》,此句出自李应祯所写卷首序。

[5]见故宫博物院、苏州姑苏区人民政府编:《唐寅书画全集·绘画卷1》,故宫出版社,2016年,第122页。

[6][明]郁逢庆编:《书画题跋记》卷七《赵仲穆洗马图》云:“骐骥昔在人间,继在毫末。今归吾贾君骏在君矣。走千里,价千金。浴瑶池而秣天山,卫龙墀而骖鸾辂,一旦事耳,君尚稍加翦拂以饲之。因君索题,为采旧跋语揭诸前,而漫赘斯说。岁丁卯夏日,苏人祝允明记。”

[7]《书画题跋记》卷七《赵仲穆洗马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