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炮号”空间站
“礼炮号”空间站
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成为进入太空的第一人。这一历史性的事件标志着人类太空探索的新纪元。与此同时,NASA也在积极推进自己的太空计划,其中包括以“阿波罗号”飞船为基础的空间实验室计划。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15周年(苏联,1976)
空间实验室计划是一个试验性项目,旨在通过在轨道上建立一个空间站来支持与载人航天器设计和科学观测相关的实验,包括监测太阳活动、测试人类在航天器外工作的能力等。同时,空间实验室还能研究微流星体对航天器的影响。微流星体是太空中对航天器构成威胁的一种常见物体,它们虽然体积小,但速度极快,对航天器的外壳和太阳能板等部件构成潜在的危害。在空间站上进行相关实验,可以更好地帮助科学家们了解微流星体的特性,从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防护措施。
登月第一人(美国,1969)
1969年,美国宇航员尼尔·奥尔登·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踏上月球表面的人,标志着美国在与苏联的月球竞赛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同年夏天,美国又宣布将于1973年将美国第一座空间站——“天空实验室”送入轨道。
作为对美国宣布的回应,苏联也加快了自己的空间站计划。苏联的目标是在美国“天空实验室”升空之前发射自己的空间站,以此来保持在太空竞赛中的领先地位。苏联计划利用已有的“联盟号”飞船系统,并将其应用于“阿尔马兹”军用空间站的框架上,以实现“长期轨道空间站(DOS)”的建设,这个空间站后来被称为“礼炮1号”。
“礼炮1号”空间站
1971年4月19日,苏联的“礼炮1号”空间站发射,它重达18.5t,提供了100m3的内部空间。在“礼炮1号”空间站与“联盟11号”飞船成功对接后,3名宇航员(乔治·多勃罗沃尔斯基、弗拉基斯拉夫·沃尔科夫、维克多·帕查耶夫)成功进入空间站,在那里进行了为期23天的生活和工作。在这段时间里,宇航员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实验和观测活动,包括对地球和太阳的观测研究,以及对地球大气层的研究,还开展了骨密度测定等医学、生物学研究。这些研究对于了解长期太空飞行对宇航员身体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微重力环境对人体骨骼和肌肉的影响。
纪念苏联第一个空间站“礼炮1号”10周年(苏联,1981)
纪念“联盟11号”飞船牺牲的宇航员(苏联,1971)
尽管“礼炮1号”空间站的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宇航员搭乘“联盟11号”飞船返回地球的过程中发生了悲剧。在再入大气层前,飞船返回舱和轨道舱分离,但在连接两舱的分离插头分离后,返回舱的压力阀门被震开,密封性能遭到破坏,3名宇航员不幸遇难。这一事件成为苏联载人航天历史上最为悲惨的一次事故,也对后续的太空飞行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礼炮5号”空间站(苏联,1977)
苏联于1971—1976年发射的“礼炮1号”至“礼炮5号”属于第一代空间站,即试验性空间站。空间站为单舱构型,规模较小,由运载火箭一次性送入轨道。它仅有一个对接口,由“联盟号”飞船往返运输宇航员及少量物资,采用短期有人照料的工作模式,不能连续长期载人。其中的“礼炮2号”“礼炮3号”和“礼炮5号”均为军用,主要用于对地侦查和观测,其他为军民共用,兼顾部分空间科学实验,宇航员可在轨生活、工作最长达63天。
“礼炮7号”女宇航员萨维茨卡娅出舱(苏联,1985)
苏联分别于1977年9月和1982年4月发射的“礼炮6号”和“礼炮7号”空间站属于第二代空间站,即实用性空间站,其结构和功能比第一代试验性空间站有了较大改进,设置了两个对接口,可以同时对接两艘飞船,提供了成员组轮替和货运飞船补给物资的可能,大大延长了空间站的工作寿命和宇航员的在轨照料时间,空间站寿命增至4~5年,宇航员连续空间飞行时间也增至237天。其中,“礼炮6号”累计载人飞行33人次,完成了120多项科学实验,拍摄了数以万计的对地观测照片。“礼炮7号”累计载人飞行26人次,在轨3214天,3名宇航员曾连续生活、工作了237天,完成了大量对地观测、空间材料加工、生命科学、地球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实验内容,如开展了合金制备和晶体生长材料实验,通过X射线谱仪和射电望远镜进行天文观测,并用合成孔径雷达进行了潜水艇航迹的探测等。
“礼炮7号”空间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