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忽悠,咱也会
朱翊钧还不清楚李太后知道此事后的反应,而自己盛怒之下将冯保去职,也算是正常。
在他想来,就是李太后想宽恕冯保,也不可能是马上。
毕竟,事关公主的终身大事,事关皇家颜面,总要有所处置。
冯保辜恩是肯定的,有没有收受贿赂,故意坑害公主,这倒是不太好说。
可不管怎样,朱翊钧要借此拿回一部分本属于自己的权力。
如果李太后非要讲情宽恕,把掌印太监再给冯保也行,但东厂却要掌握在自己手中。
这也是朱翊钧打好的算盘,两个职位先全拿下,才有余地。
用古话来讲,就是“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
用现代的谈判用语,就是先来个狮子大开口,才有讨价还价的空间。
时间不大,朱翊钧便到了慈宁宫。宫人通报,他迈步而入。
李太后心情不错,应该是冯保刚忽悠完,以为女儿得了个好夫婿,终身幸福可以期待。
“钧儿来了。”李太后伸手相招,笑着说道:“可下旨了?这婚事操办,也很繁琐呢!”
朱翊钧坐在太后身旁,酝酿了下情绪,沉声说道:“母后,皇妹的亲事,恐怕要延期。”
李太后愣了一下,微蹙秀眉,疑惑地问道:“这是为何?”
朱翊钧把脉案呈给母后,说道:“母后请看,此乃仪宾梁邦瑞之脉案。”
李太后狐疑地看了朱翊钧一眼,伸手接过,阅看起来。
朱翊钧站起身,恨声道:“冯保狗胆包天,收了梁家钱财,欺骗母后与朕,更要毁了皇妹终生。”
“痨病?!时日无多?”李太后难以置信地念叨着,满脸的震惊。
“太医院会诊,肯定不会差。”朱翊钧一脸的忿怒之色,声音也显得有些尖厉。
“痨病不仅是不治之症,且能传染他人。梁家明知如此,还不惜重金,以求皇亲之名,视皇家公主为何物?其心可诛。”
“冯保已有百万家财,仍贪心不足,欺君罔上;更巧言令色,蒙蔽母后,其罪难恕。”
李太后的脸色难看起来,被最信任的人背叛欺骗,果然是最令人愤怒痛恨之事。
何况,虽然重男轻女,可到底是自己的亲生女儿。
没有母亲不希望儿女幸福,倒是希望她们掉进火坑,凄惨煎熬的。
“这老奴,被银子糊了眼睛。枉本宫信任于他,竟敢坑害公主,欺瞒本宫,真是狗胆包天。”
李太后也瞪起了凤眼,气得咬牙切齿。
朱翊钧赶忙在旁煽风点火,与太后共情,恨恨地说道:“为了黄白阿堵之物,就敢欺君骗母后,就敢卖公主,这老奴实在是不能再用。”
“朕听太医讲这痨病,不仅自身难治,还传染他人。若是皇妹染病,宫中行走,母后与朕亦有危险。”
李太后轻抚胸口,后怕不已。
中老年妇女嘛,好忽悠。要是卖点啥灵丹妙药,估计毫不含糊地掏钱。
朱翊钧这倒不是危言耸听,就是太医来了,也得实话实说。
“还好,还好。”李太后深感庆幸,看着儿子的眼神也柔和下来,“幸得钧儿明察,才免了祸事。”
朱翊钧勉强笑了笑,说道:“孩儿也差点被老奴蒙蔽。也是心血来潮,想见见老奴夸得天花乱坠的俊杰。”
“不想张鲸宣召其入宫,途中便咳血不止。公主仪宾,也不敢大意,便送去太医院诊治。”
朱翊钧已经与张鲸商量好了,反正李太后也不会去详察。
“幸好钧儿未与这个痨病鬼相见。”李太后又后怕起来,说道:“冯保这个老奴,害人不浅。”
停顿了一下,她又询问道:“皇儿准备如何惩治冯保?”
朱翊钧显出心虚的模样儿,有些吞吐地说道:“孩儿得到消息,怒不可遏,痛斥冯保辜恩背主,免了他的掌印和东厂提督,命其归家闲住,闭门自省。”
说完,他又马上补充道:“孩儿当时盛怒之下,直想杀了这老奴,可念在其效劳日久,方才从宽发落。“
李太后眨着眼睛,觉得皇帝这样的反应并不意外。
谁听到这事儿,不得气得七窍生烟,暴跳如雷。
就算冯保也是被人蒙蔽,可不收受钱财,又怎会极力美言,把梁邦瑞夸得象一朵花。
而且,皇帝既然下了旨意,就得维护他的威严。
哪怕是短时间的,让冯保老实一下,也是可取之道。
“钧儿处置得甚为妥当。”李太后思虑再三,才微笑着说道:“这老奴着实有些狂妄跋扈,需敲打教训。”
停顿了一下,她又缓和了口气,补充道:“但老奴乃先皇托付,又伴吾儿长大,还是有些功劳苦劳的。”
朱翊钧赶忙说道:“孩儿给他百日时间自省,若是痛改前非,还是会起用戴罪立功的。”
“如此甚好。”李太后很是欣慰,又提醒道:“张先生那里,也需加以安抚。被这老奴蒙骗,张先生定难心安。”
“母后放心。”朱翊钧笑着说道:“朕这便回去写封书信,慰抚张先生。也望他早日康复,继续辅佐于朕。”
李太后轻轻拍了拍朱翊钧的手臂,既感慨又欣慰,温声道:“钧儿长大了,事事想得周全,为娘可在内宫安心抚孙为乐啦!”
朱翊钧看着李太后的脸色,试探着说道:“孩儿还有个想法,要与母后商量。”
李太后挑了挑眉毛,笑着说道:“若事关朝政,该向张先生请教。”
朱翊钧轻轻挠了下眉心,陪着笑脸说道:“不是朝政,乃是选九嫔之事。”
李太后轻笑了两声,调侃般地说道:“钧儿着急啦?”
朱翊钧摇了摇头,说道:“那倒不是。母后和慈圣皇太后选出的秀女,定是品貌双全,性格温婉。”
语气稍微转了一下,他又接着说道:“但朕觉得一次纳九嫔,虽有先例,却还是稍多了些。”
“孩儿要励精图治,做千古明君,岂能耽于美色?若是孩儿真看上眼的,相处愉悦,有三五个也就够了。”
李太后琢磨着皇帝的话,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