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胎儿的发展:子宫里的美妙世界
心理现象是生命发展的必然产物,那么心理现象究竟是何时开始产生的呢?毫无疑问,胎儿期是个体发生的时期,也为心理发生准备了物质前提。胎儿在母亲温暖的子宫中成长的状况,对他(她)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
胎儿的发展过程
人类的受精卵一般要经过280天才能够发育成为一个成熟的胎儿,胎儿在子宫内生长的这段过程中,会经历神奇而美妙的变化。
卵子受精后的前两周称为胚种期,受精卵形成之后,先在输卵管中进行分裂,一边分裂,一边沿着输卵管向下走,进入子宫腔。在这里,受精卵变成一个充满液体的圆球,名为胚泡。随后,这个小圆球就一边分裂,一边朝着子宫移动,直到最后在子宫里寻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安营扎寨”。
停留下来的胚泡,其边缘的一些细胞开始聚集在一起,逐渐形成不同的层次。内胚层最终会发育成消化系统、肝以及腺体;中胚层则发育成血液、肌肉和循环系统;而外胚层最终则会发育成表皮、指甲、感官和神经系统等。胚泡的剩余部分就逐渐发育成在子宫内保护和滋养婴儿的器官。
胚泡期之后直到受精后的第八周这段时间被称为胚胎期,进入子宫内的受精卵开始黏合在母体之上,从妈妈那里吸取营养。在这个时期,宝宝的心脏、眼睛和耳朵将会逐渐形成,手和脚也在发育。到了第8周,宝宝便初具人形,而且心脏开始跳动了,所以这个时期要是被有害物质入侵,将会对胎儿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在胚胎期,胚胎内已经形成一个微小的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宝宝的反应能力有所显现。
接下来的时段被称为胎儿期,在这个过程当中,胎儿所有的机能和系统都开始具有了整体功能。
第9周至第12周,胎儿形成眼睑,肌肉系统以及神经系统建立起联系,这个小家伙开始会握拳、转头、翻滚等。男性生殖器官也开始成形。
第13周至第16周,胎儿开始出现无条件反射,不过这个时候的反射活动是整体的,还没有形成局部反射功能。女婴在这个时候开始形成输卵管、子宫和阴道。
第17周至第20周,变化明显起来,胎儿开始生出毛发,形成汗腺。每天的生活开始有了清醒和睡眠之分。细胞也开始代谢,失去活性的细胞被丢到羊水中暂存。
第21周至第24周,胎儿还是皱巴巴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眼睛已经可以睁开了,而且还会上下左右地转动,呼吸也变得规律起来。
到了第25周至第28周,胎儿大脑皮层区域开始有了特殊的功能,已经能够指挥很多器官进行活动了,神经联结也变得复杂起来。再过两周,胎儿的皮下脂肪开始发育,这时候,他们便不再那么皱巴巴的了。不仅如此,他们开始对外面的声音有反应。这时,母亲的温言细语,心跳和走路的节律都能够让他们平静下来。
出生前最后的时光,胎儿在努力完善自己的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以便在不久后的将来离开母体独自生活之时,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隔着肚皮对话
事实证明,新生命的形成并不是到了胎儿出生时才算,在母亲温暖的子宫内,孩子就已经有了旺盛的生命特征了。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胎教。
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有关于胎教的记录了,推崇的胎教理论主要是依据“外相内感说”,就是外因作用于怀孕的妇女,引起她的主观感受,即内感,并且运用这种内感去影响腹中的胎儿。所以如果妈妈不开心,那么腹中的宝贝也会感受到不开心;如果妈妈身体健康,胎儿就会发育良好。中国古代医学也是这样要求准妈妈的:“调情致、忌房事、节饮食、适劳逸、慎寒温、戒生冷。”
到了现代,人们开始通过科学的手段来设计胎教课,以求更好地和母体内的胎儿沟通。
想要进行有效的胎教,首先要保证胎儿在母体内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母亲的年龄、体重、身高以及怀孕史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科学家们曾经在动物身上做过实验,如果母体摄入营养不良,就会造成胎儿生理发育缺陷。
有人调查过,在一战和二战期间出生的孩子的死亡率偏高,就算活下来的,也比正常婴儿要小,这些孩子身体状况不佳,有的甚至智力发育缓慢。而他们的家庭普遍都是在战争中遭受过创伤的,母亲怀孕之时没有足够的营养,忍受了饥饿病痛和恐慌,情绪非常不稳定,而这些东西都以特殊的方式留到了孩子身上。
可见,除了营养供给之外,母亲的情绪状态对胎儿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研究显示,超过60%的唇腭裂婴儿的母亲在怀孕期间都情绪波动极大,或者时常紧张焦躁。

一位美国心理学家曾经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过一项大样本调查,结果发现那些不和睦、夫妻经常争吵或者大打出手的夫妻所生下来的孩子出现身心障碍的概率比那些关系和睦的夫妻所生的孩子要高得多。而这些孩子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瘦小、抵抗力差、神经质、心理承受能力不强,他们会比较难相处、自卑、多疑甚至有些偏执。
另外,如果女性在怀孕期间受到过严重惊吓或者恐吓,她的身体会产生一种叫儿茶酚胺的激素,这种激素会随着血液进入子宫,使得胎儿也同时感受到惊吓或恐惧。
尼尔森曾经将儿茶酚胺单独提取出来,注射到动物体内,随后他发现动物会突然变得惊恐万状,但是这种恐惧的刺激是短暂的,一般不会对胎儿造成影响。随后,他又研究了那些遗腹子的情况,发现这类人群当中,很多都患有精神失常或者抑郁症之类的疾病,有的甚至患有精神分裂症。究其原因,是因为当他们还在母体当中时,母亲遭受了失去丈夫或者被残忍抛弃的痛苦,精神状况长期不稳定,极度悲伤或者愤恨世界,这样的状态使她们不停地分泌儿茶酚胺,因此腹中的孩子也就不断受到这种激素的影响,导致出生后的异常。
由此可见,胎儿在母亲体内并不只是吃吃睡睡、吸取营养、快快长大那么简单,他们还能听得到母亲的心声,感受得到母亲的情绪,还会共同分担母亲的很多东西。可是,让幼小的胎儿分担自己的不快情绪只有害处没有好处,妈妈应该给孩子创造好的成长环境。研究显示,音乐是一项不错的胎教方式。
研究者选取了两组孕妇,分别组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孕期的不同时间段内,分别让实验组的孕妇倾听美妙的音乐,对照组则什么都不做。待到胎儿出生后观察发现,从转头、眨眼、四肢活动、呼吸、笑以及伸舌头这六个方面来看,实验组的婴儿明显比对照组的婴儿要反应强烈。而且实验组的这些婴儿在听到曾经播放过的胎教音乐时会产生响应,这说明在母体中的胎儿已经具备了听觉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