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同学们,你们好!

初次翻开《唐诗三百首》,目录中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王之涣、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刘禹锡、白居易、杜牧、李商隐……好似温情的故人,向我们款款走来。他们通过诗歌,将个人的生命体验融进更加宏大的时代叙事中。于是,我们在他们的笔下看到了唐朝初、盛、中、晚不同时期的社会画卷。

在我们开始思考为什么要读唐诗的当下,不可否认地,唐诗已经成为刻在我们中国人基因里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从那些经典诗篇问世后,“黄河”之上的“白云”飘扬着的不只有王之涣的登楼豪情;在每一个“春眠”醒来的清晨,我们都会关注“鸟啼”“花落”;我们的“相思”在王维的“红豆”中有了具象化的表达;游子的乡愁因李白的月光而起;旅人的秋思在“无边落木”与“不尽长江”中被触发;我们会猜测定期飞回的燕子是否还记得“王谢”家族的辉煌;“一岁一枯荣”的原上草或许是我们对物候学的初印象;“当时已惘然”也已成为我们面对人生无常的慨叹……

或许你一直以来认为《唐诗三百首》是书柜中“理所当然”的一员。中国是诗的国度,唐代又是诗歌的高潮时代。“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柜里有一本与唐诗相关的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如果有且只有一本,大概率是《唐诗三百首》。作为一本唐诗选集,《唐诗三百首》是依靠编者蘅塘退士出众的诗歌鉴赏品味、适宜的选择标准、精心的编排才脱颖而出的。论选本,唐代即有唐人选唐诗的《河岳英灵集》,之后历代都有各类唐诗选本。论针对儿童的选本,在《唐诗三百首》盛行之前,《千家诗》流传甚广。《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过程还深受同一时期《唐诗别裁集》的影响。但《唐诗三百首》承受住了时间的检验,成为经典,成为我们很多人家书柜案头最常见的唐诗选本。

再次翻开《唐诗三百首》,原本“寻常”的它是不是变得“不寻常”了?这本具备“方家眼光”的诗歌选集与你的相遇绝非依靠运气,而是凭借实力。它的实力首先体现在所选诗歌多为精品。一本诗歌选集,所选诗歌的优劣直接决定了其价值。《唐诗三百首》既选录名家名篇,也收入作者名不见经传但质量很高的作品。三百馀篇各有风姿,实属难得。它的实力还体现在覆盖面的广泛。在诗人的覆盖方面,在《全唐诗》所收录的唐代两千馀位诗人中,蘅塘退士虽只精选七十七家,但唐代名家几乎悉数囊括。著有精品诗作但名气不大的诗人也有收录。且作者身份多样,不仅有纯文人,也有皇帝、僧侣、歌伎等。在诗作题材的覆盖方面,蘅塘退士并没有因为此书主要针对儿童即如《千家诗》般多选与四季相关的浅近作品,而是广泛涉及边塞战争、羁旅思乡、交友送别、山水田园、爱国忧民、咏史怀古、闺怨宫怨等题材。具体而言,无论是应试、仕宦等严肃话题,还是日常的赏画、观舞等休闲活动,均有涉及。这使得《唐诗三百首》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是一部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唐代社会风貌的作品。

如果说童年时阅读这本书的你是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一条学习诗歌的“入门之路”,少年的你,或是进一步成长的你,再阅读这本书,想必也会有所收获。如果未来的你不如意之时,也可以再拾起这本书,因为“使穷贱易安,幽居靡闷,莫尚于诗矣”,诗是语言可以到达的极限,唐诗于毫末之间,丰富着我们的感官系统。我们读唐诗不单是读平仄音律,也不只读艺术手法、读思想内涵,更是能够跨越时空,与千年前的古人产生心灵的共鸣,有时哪怕只是用一两分钟的时间,从世界的繁杂中脱离出来,获得片刻自由。每个人的心里都流淌着诗意,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对美的追求与感悟,对精神世界的回溯与审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求索。当下,在实现“中国梦”的时代,我们也需要一如既往地从唐诗中获得向理想奔跑的勇气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