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的逻辑:为何有说服力的话反而不可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CHAPTER 4
第4章
感性的语言:暗示

聪明的读者,能够读懂字里行间并未言明的意味,

从而形成某些概念。

——歌德(Goethe),《歌德自传》(Autobiography

当你做出暗示的时候,你所说的事情至少会在两个不同层面上发挥作用。你的言语形成一个特定的说法,但此说法背后还有一个更加含蓄的说法。你的说法蕴含更多的言外之意。它另有所指,它反映了未明确表达的信念或态度。暗示可以将观念装进听众的头脑;它引导听众自行推理;它无须言语相邀,便能引导听众接受一种信念或态度。

达到暗示效果的手段各式各样。暗示可以是煞费苦心的极力彰显,也可以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当有人做出暗示时,他可能正在一探虚实,企图探明别人对他所想事物的接纳程度,放出诱饵,观察其他人如何反应,或者他想通过暗示来探究别人的真正想法。

艾伦和安妮正在交往。“去我家吧,我们在那儿更自在些。”艾伦说道。他正在犹豫要不要说出头脑中的真正想法。如果安妮欣然同意,艾伦会觉得更有信心和希望。如果她面露不悦,艾伦就知道要谨慎行事。即使她不同意,至少艾伦也没有折损颜面:安妮并没有拒绝他的示好,只是说不想去他家而已。暗示可以让艾伦一探虚实,而不用真正地做出表态。

一对夫妇路过珠宝商店。“好美的项链啊!”妻子惊叹不已。她可能很想要项链,但不愿求丈夫购买。她的意见可以让丈夫采取主动。如果他毫无反应,至少她没有被拒绝所伤害。

有些人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接受坦率的回答而不觉尴尬。然而大多数人觉得用言语直接表达自己很困难,他们需要安全屏障。暗示可以提供此种保护。人们依赖于暗示,因为他们缺乏信心,因为一句直白的“不”大约预示着他们不想看到的终局,或者因为他们觉得语言不足以表达自身的感情。

有时候暗示也会适得其反,就像暗示所包含的线索一样,它会遭受误解。尽管如此,对某些人而言,它仍是有效的盾牌,是避免表态的一种手段。言语可能冷静客观,也可能词不达意,而对某些人而言,婉转要比直截了当更加容易,而且也许更加安全。

在此多说几句。我们经常感受到良心和本能的冲突。在上述安妮和艾伦的例子中,有可能安妮的良心告诫她不应该和艾伦回家,但她的本能却告诉她应该去。如果艾伦过于直截了当,她就会做出清醒的选择,她的良心可能占据上风,而她也许会拒绝艾伦的请求。但是,假如艾伦没有使用语言,而是采用循序渐进的策略,安妮可能会搁置良心的指令,而允许她的本能,比如真实的欲望,来取代她的良心。所以,暗示对艾伦有帮助,对安妮也有帮助。至于第二天早晨有多少不安甚或后悔,就是另一个问题了。

重音强调。一个人可以仅仅通过重音强调特定的词语,就能暗示许多内容。举例而言,请注意以下声明:“我从未企图在我的所得税上弄虚作假。”如果发言人强调,那么他可能在暗示你或者其他人企图弄虚作假。如果他着重强调企图,那么他可能暗示的确有时候出于无心之过而弄虚作假。如果他着重强调弄虚作假,那么他可能暗示他没有真正地弄虚作假,但他的确走过捷径。如果他强调我的,那么他可能暗示当他为别人准备纳税申报表时确实企图弄虚作假。如果他强调所得,那么他可能暗示他确实在其他课税领域弄虚作假。而如果他重音强调所得税,那么他可能暗示虽然他没有在他的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上弄虚作假,但他在其他领域弄虚作假。

当然,如果声明是以印刷方式出现的,那么读者可能因为不同的重音强调而误解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