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银信的跨洋金融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金融视角侨批研究的探索

自2013年“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以来,近十年间,从国家社科基金立项到多学科研究的开展,其文献价值所引发的相关研究方兴未艾,涉及文献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广东、福建两省高校学者、文博系统专家和社会收藏家成为侨批银信研究的主要力量,相关著述不断涌现,多形式的文创作品纷呈,侨批银信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被持续挖掘阐释。

同时,现有的侨批银信研究格局很不平衡,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其中金融视角的探索就很薄弱。侨批银信是重要的近现代金融文献,蕴含着大量的金融信息,具有鲜明的金融属性,特别是体现出民间金融与官方金融并行、乡村金融与国际金融交汇、跨洋金融与跨洋贸易结合的特色。从某种意义上讲,金融是侨批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亟待拓展。蒙启宙先生的《侨批银信的跨洋金融研究》,是笔者目前所见第一部金融学角度的研究专著,读后甚为欣喜!

我与蒙先生是在侨批银信学术交流活动中相识的,发现他的论文多侧重于侨批银信金融方面的讨论,带来不少研究启示,因而吸引了我的关注。尤其是他长期在金融系统工作,熟悉金融理论和实操流程,热爱货币收藏,对金融史有涉猎;他出生在侨眷家庭,对华侨生活有直接的感受。蒙先生还喜欢将实际工作、个人爱好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勤于笔耕,早在1993年就在《南方日报》开辟“硬币漫话”专栏。这些工作和生活经历使他具有很多业外人士开展这一领域研究所不具备的有利条件,这部专著就是他多年研究积累的成果。

该著资料丰富翔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全书除常规性运用侨批本体文献之外,还大量运用第一手的近现代金融行业资料,为论述的展开提供了扎实的金融文献基础。更难得的是,著者从近现代报刊特别是侨刊侨报以及海外侨团、侨批业会刊中,收集整理了大量的侨批银信金融资料。笔者深知这类文献资料非常零乱,呈现散布状态,爬梳起来十分不易。鉴于其独有的文献价值,著者将其与金融行业文献资料进行互补印证,从而丰富了侨批金融研究的文献资料链,并为分析立论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文献视野和更为扎实的文献基础,这无疑是该著一大鲜明特色。

该著将海内外的侨批金融活动视为一个整体进行讨论,“跨洋”视角贯穿于仄纸、水客、批信局、银行、邮局、侨汇买卖等章节中,凸显出侨批金融的国际性,这既符合侨批金融活动的实际,更有助于把握其历史演变规律。再比如侨批银信的金融网络研究,该著对国内侨汇中心广州的专章分析,可以启发我们对海外新加坡、曼谷、旧金山、纽约,与中国香港、汕头、江门、台山、泉州等侨批银信集中地和流转地城镇金融网络的研究。目前有关侨批的研究,受文献本体(以海外侨胞来信为主)的局限,论域场多集中在国内侨乡,而实际完整的侨批银信是由侨胞来信和侨眷回信组成,回信主要流散在海外,目前对其挖掘抢救整理工作几乎还未开展,从而大大限制了侨批银信的“跨洋”研究。该著从金融活动切入,进行侨批银信的“跨洋”研究,既弥补了当今侨批银信研究的短板,也让我们看到在现有的文献条件下进行海内外整体性研究的可行性。

厘正名实,追源溯流,是侨批银信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该著第一章“华侨银信”基于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对“银信”“侨汇业”“侨批局”概念的名实流变所作的梳理论证,是目前对这一基础性问题研究值得注意的翔实成果,从中可看到著者朴素、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术追求。当初笔者与同事在撰写“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申报世界记忆遗产文本时,就关注到“银信”与“侨批”的关系和历史演变,并坚持两个概念并列,以尊重历史,表达这一遗产丰富的内涵及其演变。因此,蒙先生对这一基础性问题的努力探究及其成果,笔者深为赞同,并相信这必将带给业界更多更深的思考,带动更多学界同仁投入对该研究领域基础性问题的探讨。

笔者在欣喜之余,更期望蒙先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继续深入拓展侨批金融领域的研究。比如基于侨批银信的近现代国际金融研究和乡村金融研究,以丰富完善这一遗产的金融国际性和民间性认识等。相信这也是蒙先生所思所想,今后他还会有新的研究成果奉献给大家,我们期待着。

是为序。

张国雄

2022年12月11日于广东江门

(五邑大学原副校长、教授,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