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设计:设计团队如何改善用户体验(原书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1 精益设计的基础

精益设计建立在许多重要基础之上,是若干不同思想流派的结合。理解它的本源将有助于在遇到困难时更好地应用这些方法并找到相应的资源。

精益设计的第一个基础是用户体验设计。精益设计的核心是一种实践用户体验设计的方法。这些方法和思维模式根植于人因工程学和人体工程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在亨利·德雷福斯(Henry Dreyfuss)等工业设计师的作品中出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如今被统称为用户体验设计(或简称UX),该术语是由唐·诺曼(Don Norman)提出的[1]。UX涵盖了许多的设计领域,包括交互设计、信息架构、平面设计等。但是UX实践的核心是从对客户需求——系统用户需求的识别开始的。

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们见证了设计思维的兴起。20世纪七八十年代,设计思维在学术界萌芽,之后于21世纪初在设计公司IDEO的推广下逐渐普及。这是一种将以人为本的设计方法广泛应用于各种问题的方法。IDEO的首席执行官兼总裁蒂姆·布朗(Tim Brown)将设计思维描述为:“直接观察人们在生活中的需求,以及他们对特定产品的生产、包装、推广、销售和售后服务方式的喜好,以此来推动创新。”[2]2

布朗还揭示说:“设计思维是一门学科,它运用设计师的设计敏感性和方法,将人们的需求与现有技术、可以转化为客户价值与市场机遇的企业战略相匹配。”

设计思维对精益设计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明确地指出,业务(或任何其他系统)中各个方面的问题都可以运用设计方法来解决。设计思维允许设计师在工作中打破原有的界限,并鼓励团队中的非设计人员应用设计方法来解决各自岗位上所面临的问题。因此,用户体验设计和它的“好兄弟”设计思维一样,鼓励团队思考人们的需求,推进跨职能协作,并从整体的角度进行产品设计。它们共同构建了精益设计的第一个关键基础。

精益设计的第二个基础是敏捷开发方法。软件开发人员多年来一直使用敏捷开发方法来缩短开发周期,建立持续学习的习惯,并持续发布产品,交付客户价值。虽然敏捷开发方法会对设计师的工作流程提出挑战(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将给出解决方案),但敏捷的核心思想与精益设计是完美统一的。精益设计将敏捷开发的四个核心价值应用到了产品设计中:

1.个体和互动高于流程和工具。

精益设计更重视合作和对话,而不是交付和严格的流程。它鼓励整个团队参与进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并鼓励自由、频繁地交换意见,从而推动团队展开讨论、做出决策、快速前进。

2.可用的软件高于详尽的文档。

每一个业务问题都有无穷无尽的解决方案,而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会对哪一种才是最佳方案有自己的看法。问题在于如何确定哪种方案是最切实可行的。有时,我们很难或者说不可能事先预测哪种解决方案会发挥作用。但如果尽早地将想法呈现给客户(通常是通过发布可用软件),团队就可以快速评估解决方案是否适应市场需求,是否切实可行。

3.客户协作高于合同谈判。

与团队成员以及客户协同工作,有助于对问题空间和待确定的解决方案达成共识,并在共识的基础上做出一致决策。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更快的迭代、对产品研发过程的高度参与,以及团队对验证性学习的投入。由于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到决策中,因此对大量文档的依赖也减少了。与书面上的反复沟通、会议中的针锋相对比起来,协作能够更有效地促成一致。

4.应对变化高于遵循计划。

精益设计假定,最初的产品设计无论如何都会存在部分错误,因此团队的目标应该是尽快找出错误所在。一旦确定了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团队就随即调整计划,并再次验证。这种来自市场的真实反馈使团队始终保持敏捷,不断地推动团队朝着“更正确”的方向前进。

精益设计的第三个基础是埃里克·莱斯(Eric Ries)的精益创业法。精益创业法使用“开发-测量-认知”的反馈循环将项目风险降到最低,让团队可以快速开发产品并清楚认知现实状况。团队开发出最小可行产品(MVP)之后,就会迅速将其投放市场,从而尽早获取市场反馈,启动学习和认知流程。

正如埃里克所说,“精益创业最初倡导的是,通过快速设计的原型作品来验证对市场情况的设想,并利用客户反馈对产品进行升级,这样做的速度要比传统的软件开发方式快得多。”[3]

他还指出:“精益创业的流程通过增加与真实客户的接触频率,可以验证产品的可行性,避免错误的市场设想,从而减少了浪费。”

精益设计是这一理念在产品设计实践中的直接应用。

每个设计都是一个尚待确定的业务解决方案,也就是所谓的假设。我们的目标是使用客户反馈尽可能高效地验证这些解决方案。MVP就是可以用于验证每个假设的最小产品。MVP不一定由代码构成,甚至可能不是一个产品,它可以只是最终用户体验的近似体。我们从MVP中学习并拓展认知、了解市场及客户,然后在此基础上改进想法,如此循环往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