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居家养老及居家养老服务
(一)居家养老
从居住方式来看,居家养老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强调晚年在家里度过(赵立新,2009)。[1]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分散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而不是集中居住在养老机构里养老(郭竟成,2010)。[2]
从责任主体看,居家养老的责任主体包括家庭、社会与政府(丁建定,2013)。[3]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在家居住,不以政府和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养老方式(钱亚仙,2014)。[4]居家养老将社会化养老服务引入家庭,是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创新(苏振芳,2014)。[5]
从依托主体看,社区是居家养老的重要载体。这种养老方式主要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养老照顾,让老年人继续在熟悉的环境里生活(赵立新,2009)。[6]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以家庭为基本生活场所,养老服务主要由社区指定人员提供的一种社会化养老方式(赵曼等,2010)。[7]
(二)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不提供经济保障,仅解决服务问题,旨在提供经济保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即居家养老服务(汪忠杰等,2014)。[8]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社会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一种服务形式。居家养老服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服务形式看,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仅指上门入户服务;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不仅包括上门入户服务,还包括户外服务。从服务内容看,狭义的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及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广义的居家养老服务应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学习教育、健身娱乐、情感慰藉、法律咨询、生活援助、参与社会等内容(陈友华,2012)。[9]
二、社区养老及社区养老服务
(一)社区养老
社区养老是指通过集中居住和社会化管理由社区向区域内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日常照顾的养老方式(赵立新,2006)。[10]社区养老能为居家养老提供必要的依托和辅助,以改善提升居家养老的质量(丁建定,2013)。[11]
(二)社区养老服务
曾昱(2006)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是在政府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下,以社区为依托,发动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介入,充分利用社区现有的各种资源,满足老年人的多种需求。[12]孙宏伟等(2013)认为社区养老服务是指依托社区向老年人提供综合性服务,并对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13]景天魁(2015)提出了社区综合养老服务体系的概念,即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点,将辖区内的家庭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等形式整合到社区平台,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心理健康等综合养老服务。[14]
三、社区居家养老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一)社区居家养老
从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概念可以看出,居家养老不同于传统家庭养老,老人虽然以家庭为居住地点,但养老服务主要依托于社区,由社会力量提供。居家养老更多依赖于社区服务,二者联系密切,进而形成了社区居家养老这种养老模式(张艳,2010)。[15]
社区居家养老是在社区建立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机构为载体,利用各种资源,对愿意居家养老或无能力入住养老院的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钱宁,2015)。[16]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根据接受服务的地点不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可分为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其中照护涵盖“照料”与“护理”。居家照护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由社区相关组织上门为老年人服务,服务内容包含生活照护、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适合于身体状况不便外出的老年人;社区照护是一种运用社区资源开展的介于居家照护和机构养老之间的老年人社区养老照护方式,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护机构、喘息(暂托)服务等均为社区照护(王德文等,2013)。[17]
从以上可以看出,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互交织,且社区是养老服务开展的重要载体,故本书采用社区居家养老这一概念,由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服务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四、近郊农村与远郊农村
(一)近郊农村
农村与城市有远近之别,就有了近郊农村和远郊农村之分(李忠桥,2014)。[18]近郊农村是相对偏远农村而言的,主要指城郊村和城乡接合部(江立华等,2015)。[19]城乡接合部是从传统城郊村落转化而来的(田毅鹏等,2014)。[20]近郊农村受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渗透的影响,是既不同于城市也不同于一般农村的中间地带(蒲实等,2011)。[21]
(二)远郊农村
相对于近郊农村,远郊农村是指距离中心城市较远,位于城镇的边缘地带,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行政村(刘岩,2015)。[22]中心城市周边的农村城市化或半城市化,远离中心城市的远郊农村难以城市化(李忠桥,2014)。[23]
相对来说,距离城市越近的农村,受城市的辐射影响越大,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因此,本书将距离市中心近、受城市辐射影响大的农村称为近郊农村,将距离市中心远、受城市辐射影响小的农村称为远郊农村。
五、“空巢”家庭及“空巢”老年人
(一)“空巢”家庭
目前,关于“空巢”家庭,一种概念是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来界定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最早由美国学者P.C.格里克于1947年从人口学角度提出,分家庭的形成、扩展、稳定、收缩、“空巢”与解体六个阶段。到了“空巢”阶段,家庭代际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父母和子女开始分离(穆光宗,2002)。[24]肖汉仕(1995)认为“空巢”家庭是指有子女的家庭,子女长大成人后另立门户,老年人独自居住的家庭。[25]陈晓敏等(2004)认为“空巢”家庭是核心家庭的一种,是“鸟儿长大,离巢飞去”,只剩下父母留守“空巢”的家庭。[26]李建新等(2012)认为“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27]在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不符合上述定义的“空巢”家庭,即没有发生子女离“巢”行为的无子嗣的老年人(王银秀,2005)。[28]另一种概念则将无子女(包括子女死亡)的情况包括在内,“空巢”家庭是指无子女或者虽有子女,但子女长大后离开父母,剩下老人独自居住的家庭(黄润龙,2005)。[29]有学者将基于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定义的“空巢”家庭称为狭义的“空巢”家庭,而将无子女(包括子女死亡)家庭也包括在内的“空巢”家庭称为广义的“空巢”家庭(李建新等,2014)。[30]此外,有学者提出隔代“空巢”家庭的概念,即老年人和未成年孙子女共同生活的祖孙隔代家庭,这种情况在农村尤为多见(周长洪等,2011)。[31]
(二)“空巢”老年人
生活在“空巢”家庭的老年人即为“空巢”老年人。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将“空巢”老年人分为不同种类。根据“空巢”家庭老年人的人数,可将“空巢”老年人分为单身“空巢”老年人和配偶“空巢”老年人(李瑞芬等,2006);[32]根据子女与父母居住的远近,可将“空巢”老年人分为相对“空巢”老年人(和子女在同一个城市,但不同住)和绝对“空巢”老年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的另一个城市)(王玲凤,2009);[33]根据老年人的“空巢”意愿,可将“空巢”老年人分为主动“空巢”老年人(即老年人自愿选择不和子女共同居住)、被动“空巢”老年人(由于某些原因不能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李安彬等,2007)。[34]
本书所指的“空巢”老年人既包括有子女但不和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也包括没有子女(包括子女死亡)的老年人,以及仅和未成年孙辈居住的老年人。
六、需要及需求
在经济和管理类学科中,需要及需求两个概念是必须区分的(黄顺春,2005)。[35]通常认为,需要是一个心理学概念,需求则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从心理学角度看,需要是指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要(包括人体的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表现为个体的主观状态和个体倾向性(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2014)。[36]
需求则指在具体的时间、条件、环境约束下,需要的特定体现。不仅关注“要”,还强调与“要”相关的各方面,即需要是需求的基础,需求是需要的具体体现(伊文斌等,2005)。[37]需求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某种商品或服务的数量(曼昆,2009)。[38]
可见,需要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的主观偏好及利益诉求,而需求则主要强调个体采取行动后得到满足的需要。经济学家关注的主要是需求,而需要作为一个社会福利概念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社会政策而言,识别真正的需要而不是考虑支付能力是公共服务的特点(中国城乡老年人基本状况问题与对策研究课题组,2014)。[39]Conner R F(1985)指出,在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对需要的评估很重要,需要既代表了服务对象的利益诉求及偏好,也是服务对象消费服务的动机。[40]
在汉语的日常语境中,需要和需求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往往将二者视为可以相互替代的概念。例如,在国外研究养老服务的文献中,大多使用需要(need),而在我国关于养老服务的研究文献中,通常使用需求(demand),但实际涉及的却是调查对象对养老模式或服务项目的主观意愿或偏好。有学者做了进一步解释,如田北海等(2014)在其论文中指出,社会养老服务的需求属于感觉性需求的范畴,指的是当调查对象被问及是否需要社会养老服务时产生的感受。[41]
鉴于此,本书实际研究的虽然是农村老年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需要,但仍使用需求,即本书的需求仅是需求意愿,是被调查老年人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观意愿或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