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章 请教明史专家
“我有个老师这几天就在咱们市里调研,还是我给他安排的宾馆呢。他对明史这块也算是咱们省里排得上号的专家,要不咱们一会儿去见见?”
都说无巧不成书,这的确是刚刚感到口渴,就有人把水递到了嘴边。
苏程顿时就来了兴致。
两人一起来到这个老教授的宾馆,苏程还象征性的提了点礼物,人之常情,他作为一个生意人还是懂的。
老教授叫麻文忠,五十多岁的年纪,带着一副古板的黑框眼镜,表情也十分严肃,不住的打量着苏程这个陌生来客。
他也是被麻教授盯得头皮发麻,心里寻思,怎么搞历史的人看起来都这么可怕!
刚来时,刘雍陌就已经向麻教授介绍过苏程和他来拜访的目的。
麻教授盯着眼前的年轻人,眼神里带着审视和怀疑。
可能是因为曾经也有一些借着了解历史的由头,来打听贩卖文物之类的事情,所以他对不明来意的陌生人,向来都是保持着比较敏感的态度。
其实,自从遇到朱允炆之后,苏程还是从网上查阅了不少有关明朝的史料,虽然当时不知道有啥用,只是处于好奇。
没想到这会儿却派上了用场。
他看的不仅有正史记载的内容,也包括各种野史的传说,当然还是以野史居多。
当苏程和他正儿八经聊起明朝历史的时候,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麻教授也是表情也是从严肃慢慢变得缓和,甚至还夸赞苏程,“小伙子,你真的很不错,这年头,对历史感兴趣的年轻人可真是不多了!”
说罢还有意无意的瞟了一眼刘雍陌。
刘雍陌也是感到脸上有些羞赧之色,他知道这是老师在点他,但他也没有办法。
“教授,你对建文帝朱允炆这个人怎么看?”苏程尝试抛出今天来此的目的。
“朱允炆这个人,如果站在历史的时间尺度来看,可能是一个仁厚的好皇帝,但却太过心慈手软、优柔寡断,难成大气候。”麻教授略有迟疑,然后给出自己的判断。
“他自小生活在深宫之中,得朱元璋的喜爱,没有经历过风雨,比起明成祖朱棣来,少了一份大胸怀、大格局、大气魄。”
从教授的言辞里,苏程也是明显感觉到,他在朱棣与朱允炆之间,更倾向于前者的,应该现在大部分的人都觉得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是历史进步。
“朱允炆在位期间,有三大败笔,第一个是政策上,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崇尚周制,企图重启井田制,在当时的情况下根本行不通。”
“第二个是谋略上,建文未加筹谋,便鲁莽行事,冒险削藩,直接逼反燕王。”
“第三个是用人上,重用内奸李景隆等人,直接导致靖难之役失败,葬送江山。”
……
麻教授果然对明史颇有研究,对朱允炆的功过分析,虽然带有明显的个人倾向,但也还算客观,至少苏程是这么认为的。
但他并不关心朱允炆的功过,他现在只关心,如何能让朱允炆反败为胜,重掌大明。
“如果……嗯,假设建文帝在朱棣攻破南京城前并未自焚在宫里,而且逃了出去,这也算是经历生死,性格上或许会发生一些改变,想要扭转败局,他应该怎么办?”苏程一步步引出自己最终关心点。
“嗯,野史和民间传说,也有过朱允炆逃亡的版本,但都不太可信,如果真的能逃出去的话,他最应该北上或者是南下,寻一城为据点,毕竟当时的明朝士林之中,还是把他奉为正统的人居多,像方孝孺、铁铉、徐辉祖等人!只要收拢兵力,用对人,也还是有一定的机会反败为胜的。”
“那……”苏程接着就这个问题,也深入问了一些具体的策略、办法。
与麻教授的畅聊了几个小时之后,直到天色已晚,刘雍陌更是在旁边也是哈欠连连,才迫不得已的离开。
可以说,通过这一番交谈,苏程收获良多,他甚至还拿出个小本,记录一些重要的信息。
这一举动,也被麻教授再次不住的夸赞,要不是他无心考研,高低得拉着他当场拜师。
这让坐在一旁的麻氏亲传弟子更是坐立难安。
但麻教授只是一名历史研究的学者,政治斗争、行军打仗的方面的判断未必正确,他只是站在历史的角度,做出一些事后诸葛亮般的判断。
其实,苏程通过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来分析之后,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他觉得建文帝朱允炆如果当初没有被推翻的话,未必不能成为一个好皇帝。
首先朱允炆自小便有着聪慧过人的头脑,还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否则朱元璋不会仅仅就看在朱标的面子上就传位于他的,朱元璋也不是傻子。
虽然朱允炆亲政后,效仿周朝,重启井田制在当时是不太明智的选择,但均分共耕的本意也是为了实现天下大同的目标,这不也是我们现代人追求的目标吗。
其次,他一改重武轻文的倾向,开南北科举,对天下士子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在南方士子的一路挤压下,北方士子很难有出头之日。
再次,都说朱允炆心慈手软,有妇人之仁,其实也未必。燕王朱棣并不是他第一个企图削藩的目标,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杀,这也称得上心狠手辣。
可能真的就像麻教授说的一样,未经历过风雨,手段还有些稚嫩,可能还需多磨练,但历史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当然,朱棣也算是一代明君,包括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虽然短命,还有些不良嗜好,但总体来说都还说的过去。
但到了朱祁镇就有些差强人意了,朱棣迁都北京,本意是天子守国门,但到他这里就成天子千里越塔送人头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哪怕与朱棣鏖战四年,最终败北,但朱允炆仍然是有着不少的支持者的,从朱棣攻破南京之后的壬午殉难就可见一斑。
所以,苏程回去之后,便静下心来,决定好好捋一捋思路。
如果明天朱允炆再次来访,他该如何与建文沟通,才能短时间内改变他的想法?
这也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