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神话传说比较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致辞 文明互鉴历久弥新 人文对话恰逢其时

——在“中日人文对话:神话传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王伟光[1]

(2019年10月7日,河南南阳)

尊敬的各位来宾:

大家好!

金秋十月,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非常高兴来到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参加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和河南南阳师范学院、桐柏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日人文对话:神话传说’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先,请允许我对本届研讨会的隆重开幕表示诚挚祝贺!对各位中日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当前的中日关系正保持进一步改善发展的势头,就在几天前,我们刚刚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再过半个月日本也将隆重举行令和新天皇即位大典,两国关系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回望过去几年的中日关系,可谓历经风雨重回正轨,深思现在来之不易的改善向好局面,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中日从未间断的人文交流。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两国民间就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友好交流活动,对中日邦交正常化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中日人文交流,有利于增进双方友好感情,有利于正确引导民众理性客观看待对方,为两国关系进一步改善发展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我相信,今天我们举行的中日人文对话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日人文交流和对话不仅有利于两国关系,更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过程中具有区域示范效应。今年5月15日,中国举行了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习近平主席在大会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在此背景下,6月底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大阪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就在年内启动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达成共识,为两国人文交流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此次中日人文对话会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中日人文交流和对话,更需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共同努力,相互推动,用心交流。作为一名多年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去年上半年我曾经访问日本,与日本各界人士交流,特别是有幸受邀在长崎大学做演讲,长崎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感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我亲身感受到了中日友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今天主要想借此机会与各位分享我对于文明交流互鉴和中日人文对话的几点认识。

第一,神话传说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遗产。人类之所以为人类,是因为我们不仅是地球的适应者,更是历史和未来的探索者。远古人类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渴求破解天地之谜、万物之谜和自身存在之谜,由此产生了异彩纷呈的原始文化,神话即为其中之一。人类文明的自我表达,最早可以追溯到神话时代,神话是人类文化的共同原型。神话不仅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与今天息息相通,并且赋予原始文化以当代存在的价值,是人类文明的独特遗产。

神话的本质是信仰,它以信仰的力量为人类共同体提供根本性的价值判断。每个民族的发展都是与其民族神话联系着的,神话作为民族文化传统因子,伴随历史的延伸代代相传。神话传说不仅存在于古籍和民间口头文化中,更凝结在纷繁多样的祭祀礼俗中。今天上午我们在盘古之乡——桐柏县参加的祭拜盘古仪式,就是神话赋予仪式以文化之根和精神本源的生动事例。作为民族精神的活化石,神话在未来还将继续为人类文明延续发展赋予新的价值。

第二,文明互鉴是人类智慧的宝贵经验。历史上,文明的发展都是在交流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中进行的。中国的四大发明及亚洲文明成果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促使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及至近代,西方文明大规模向东方传播,“神话”一词正是其典型例子。神话源自古希腊词“myth”,日本把“myth”译为“神话”。1903年蒋观云在《神话历史养成之人物》中使用的“神话”一词,正是从日本借用过来的。这个例子说明,文明形成是人类长期进程的结果,并在交流互鉴中历久弥新。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如果说古丝绸之路是人类文明互动与交往历史的见证,“一带一路”则是文明对话的新时代实践。在全球化时代,利用好文明交流互鉴这一人类经验智慧,有助于发展更加紧密、稳定和长远的中日关系。

第三,人文交流是文明互鉴的有效形式。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明圈,两国文明交流历史源远流长。中日文明交流史上的重要事件,如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人文交流是文明互鉴的有效形式。过去几年,面对中日关系的复杂形势,包括福田康夫前首相和在座的各位嘉宾在内,两国政界和学界的有识之士为消除双方的隔阂和误解、促进民心相通,奔走于两国之间,是当代中日人文交流的典范,值得我们尊重和敬佩。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神话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人类群体的精神故乡。在现代社会陷入科技理性主宰下的精神困境时,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根本性价值判断的神话,正在重构中不断获得新的活力。因此,加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神话的起源、传播和演变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人类社会融合,探索人类前进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四,深化人文交流是构建契合新时代要求中日关系的基本路径。中日关系进入新时代,坚实牢固的社会和民意基础不可或缺。中日两国要建立彼此客观理性、可预期的相互认知。在2018年北京-东京论坛上发布的《2018年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公众对日本的印象及两国关系的评价持续好转,显现出积极态度,对日本总体印象持“很好”和“相对较好”的比例为42.2%,比2017年上升了10.8个百分点,同时超过74%的中国公众认为中日关系“重要”或“比较重要”。然而与中国受访者对日本好感度持续回升相比,日本受访者对中国持有好印象的比例仅为13.1%,与上一年相差不大。因此,新时代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增进中日双方尤其是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客观了解。一方面,中日双方通过多平台多路径推动两国人文交流的深化;另一方面,推出更多适合中日普通民众可以理解、接纳的传播方式。新时代我们应拿出新的方略,大力推动两国人文交流走向深入,走向成熟,从而促进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人文交流是推动中日关系发展的根基,特别是中日知识界、智库间的交流合作,可以对两国社会产生引领性效果。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日本社会各界长期保持友好合作关系,希望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推动中日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逐步确立,继续为中日人文交流贡献力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人文交流犹如春之播种,令人带着愉悦并期盼秋之收获。希望中日两国有识之士携手播下每一颗交流的种子,致力于共同发展中日关系,共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

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1] 王伟光,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