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这一提法在现代教育中十分常见,但通常情况下教师却不知晓其真正含义。批判性思维是解决问题、做出决定、提出疑问和攻克难题的理性方法。这种思维是有技巧可言的,是一切学习发生的前奏。
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未能就一个问题、一个决定、一个疑问或一个难题做出批判性的思考。下列案例或许会引起你的共鸣。
● 因很肤浅的理由同他人约会(如头发飘逸、眼睛漂亮、座驾炫酷等)
● 未考虑可能造成的后果便决定外出度假
● 在未关注其内容或任务的情况下报名参加某课程或职业发展培训
● 在没有证据支撑的情况下就某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
● 参考来源不可靠的证据
通过反思未能充分发挥自身认知能力的情况,你可以初步判断批判性(或有技巧的)思维的属性。以下是与批判性思维相关的思维习惯(由阿瑟·科斯塔和贝纳·卡里克提出):
● 坚持完成一项需要思考的任务
● 控制思想和行为上的冲动
● 灵活地思考
● 追求精准和细致
● 相互依存式思维
● 带着理解和同理心倾听他人的观点
● 清楚、准确地与人沟通
● 带着惊奇和敬畏来回应
● 能够进行创造、想象和创新
● 勇于承担思维上的风险
● 发现幽默
● 质疑并提出问题
● 将已有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
● 通过所有感官收集信息
● 愿意持续地学习
上述哪几项是你的优势所在?
即使你个人十分擅长其中的几项,或者,认为自己在所有项目中均具有优势,这也只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的开始。要想真正建立一个思维型课堂,你需要把这些品质传授给每一位学生。作家兼国际教育顾问戴维·A.苏泽说:“如果某件事值得教授,那么它也值得被教好。”
单纯地记忆信息无法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但是,当学习任务要求学生们深度加工信息并深化理解时,知识迁移便容易实现了。聪明并不意味着能够记住许多事实。戴维·A.苏泽进一步强调,“认知研究支持这样一种观点,即如果学生以促进对学习材料深入和抽象理解的方式开始学习,而不是机械地对知识表层的相似性妄加利用,知识迁移就会更容易发生”。
真正的智慧是解决问题、应用新知和细致评估的能力。作家罗达·凯尼格谈道:“如果没有对知识更高层次的加工,我们无非是给学生的‘知识库’中添加了些惰性知识。”有关研究表明,学生们认为在认知层面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颇具意义且十分有趣。此外,约翰·哈蒂教授发现,认知挑战对学习影响的效应值为0.57。
这一效应值是使用量化方法表示努力对学习效果影响的数值,通过使用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施改变的影响与不实施改变的影响加以衡量后得出。0.57的效应值属于中等强度到高等强度范围内,代表一到两年的学业成长价值。
着重介绍以上内容的原因很简单:教学活动日趋复杂,激发学生潜能被更多地融入到了学习过程之中。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强调批判性思维呢?邦妮·波茨提出了四个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要点,并将其视为开展相关课堂活动时必须遵循的核心规则。
1. 学生与他人建组学习。
2. 提出较为模糊的开放式问题,促使学生们创造性地思考。
3. 为学生们留出等待时间,通过提问、与他人讨论和在作答之前完善想法来发展他们的思维。
4. 在不同的情境中训练学生们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从而确保他们能够将该技能运用到新情境中。
本书介绍的50个教学策略都强调了上述一个或多个要点。当你将批判性思维的这些方面和促进课堂参与的内容相结合时,学生们将充分认识到思维型课堂的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