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初见张世杰
“我若走了,你们怎么办?”
面对武修文的问题,驼背老人呵呵一笑,笑容竟甚是洒脱。
“壮士救了咱们一命,已是恩重如山。以后大家性命如何,那就各安天命罢。”
武修文目光扫过这些百姓,入目的皆是褴褛衣裳,人人面有菜色。
他杀了蒙古兵一个百人队,蒙古军绝不会善罢甘休。
他固然可以一走了之,可这些人却难逃一死。
思虑良久,武修文道:“也好,那便在此别过。”
说着他又看向那群百姓,扬声道:“各位可认得我怀中孩子?”
一众百姓只是沉默,过了良久才有一个中年女子道:“这孩子我认识。”
武修文道:“可知他父母在何处?”
中年女子道:“他爹娘都已经死在鞑子手中了。”
武修文虽早已有所猜测,闻言依旧不免黯然。
他目光再次扫过在场百姓,心中暗叹一声,身形一闪便朝北方急掠而去。
武修文在村外寻了个依山傍水处,挖了个坑将婴孩埋了,这才折身往村子赶去。
毕竟是数百条无辜性命,丢下他们,武修文终究心中不忍。
可在场的足有数百人,该如何安排他们,确是一个难题。
他前世混迹职场便只是个普通职员,今生又一直在桃花岛,让他指挥数百人,实在千难万难。
他只好假意离去,让这数百人自行决定去留。
他武功高强,离开不足一刻钟便即返回。
只是他却没有现身,而是悄然隐在屋后。
便见数百人正嘈杂一片,武修文不禁很是庆幸自己避开了。
又过了约莫盏茶工夫,驼背老人终于以拐杖跺了跺地,扬声道:“诸位,鞑子说不得马上就会赶到,你等还要再争执多久?”
离老人近的一些人纷纷安静下来,随着身边人安静,其余人也均不再开口。
驼背老人满意的点点头,道:“正如先前所说,咱们必须有个领头人,而且考虑到鞑子可能转瞬即至,咱们必须尽快确定下来。”
顿了顿,驼背老人又道:“老朽曾做过洛南县丞,组织过数次抗灾行动,若诸位不弃,老朽愿暂时当这个领头人!”
那数百人原本毫无主心骨,现下听闻这驼背老人做过县丞,纷纷同意。
驼背老人道:“好。不过老朽年迈,一人无法担当重任,是以要从诸位中挑选十人出来一同引领众位。”
顿了顿,他又道:“咱们便以各自村落或相熟之人组成一村,每村不超过百人,设村正一职。诸位中有做过村正或族长之人可自行站出来。”
随着百姓将他的话传遍人群,顿时有二十余人站了出来。
驼背老人对这二十余人道:“诸位一字排开,由大家自行选择村正,最后选择人数前十位的便为村正,其余人等再分配至各村正麾下。”
武修文瞧着他安排的井井有条,数百百姓在其安排下有条不紊的行动,不禁暗暗佩服。
数百人很快排成了二十余列,驼背老人果然选择了人数最多的十队为村正,其余十余队便即分散融入选定的十队。
驼背老人待众人选完,便招呼十位村正聚在一起商议。
为显公正,商议时声音很大,令附近之人均能听见。
驼背老人率先提出三个选择:
第一,南下归宋;
第二,择大山隐居;
第三,各自散开,各安天命。
十位村正各有意见,最终有五人选择南下归宋。
驼背老人亦是选择南下归宋,随后扬声道:“若有不愿归宋的,可自行选择其余五位村正跟随。”
最终有三位村正选择在大山隐居,跟随他们的约有两百余人。
驼背老人见众人选择已定,当即招呼大家撤离。
便在此时,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排众而出,高声道:“县丞大人,咱们一行尚有四百余人,南下大宋路途遥远,若不能令行禁止,只怕未到大宋便已散了。”
驼背老人有些意外,道:“若依小兄弟之见,该当如何?”
那少年道:“便连纪律严明的军队亦需军纪处,咱们这许多人,自然也要设个风纪处。一来可保证县丞及村正令行禁止的威严,二来可震慑心怀不轨的宵小。”
驼背老人道:“很好。小兄弟所言甚是,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咱们现在是逃难,若依旧不能齐心,只怕难以逃出生天。”
顿了顿,他又问道:“小兄弟如何称呼?你以军队为例,想必曾入过军伍?”
少年道:“某家张世杰,曾在张柔麾下效力。原先我只当他是被逼无奈假意向蒙古投诚,加入其麾下半年,才知他一心向着蒙古。我不愿侍贼,便逃了出来。”
驼背老人道:“好。那便由张小兄弟组织人手,建立风纪处,以防宵小乱我军心。”
张世杰慨然应诺,当即在人群中点了数十人。
武修文在暗处瞧着,眼见其并非一味挑选身强力壮的,反而大多挑选拖家带口之人,不禁暗自诧异。
便听张世杰道:“你等俱是有家有口之人,若有宵小捣乱,受害最重之人便是你等。记住,你们维护纪律不是为了旁人,恰恰是为了你们自己!”
武修文恍然大悟,这才知晓其用意。
他不禁暗暗感慨。
大宋果真人才济济,乡野之间,一个耄耋老人,一个弱冠少年,俱是一等一的人才。
南宋末年没有许多著名人物,看来并非是没人,而是隐在乡野不被人知而已。
若能发掘出各路人才,未必便没有扭转局面的希望。
不过说起来,张世杰这个名字好似有几分熟悉,只是一时间却想不起在哪听过。
武修文略微沉思,忽的心头一动。
不是熟悉张世杰这个名字,应该是后世看过《状王宋世杰》,所以对世杰这个名字熟悉。
以武修文浅薄的历史功底,大多是前世看小说积累下来的。
宋代热门小说,向来是以仁宗时期为最,接下来便是太宗、神宗、哲宗三朝,再次之便是徽宗及南宋高宗时期。
宋理宗时期几乎无人问津,是以武修文对此时期的人物认知全凭历史书上学到的。
在他记忆中,便只有文天祥一人,然后大概记得有个叫陆什么夫的负帝投海。
他却不知,这张世杰便是与文天祥、陆秀夫齐名的宋末三杰之一。
只是文天祥以一首《过零丁洋》流芳百世,陆秀夫以负帝投海名传千古,而与他们贡献相仿的张世杰却少有人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