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人工智能发展史
在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上,“人工智能”一词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在这个时期,人工智能软件“Eliza(伊莉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一台依靠文本进行对话的计算机,类似于哑巴英语一般的交流,靠文字和符号。伊莉莎担任的角色相当于一个治疗师,与病人进行“病情”的模拟对话。对于患者的提问,医生伊莉莎能够用文字或符号的方式进行自动应答,运用简单的模式匹配来实现对话功能,也被戏称为“人工无能”。后来对伊莉莎稍做改进,形成了对话计算机。
至今,对话计算机仍然是人类智能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图灵测试就是一种测试对话计算机性能的著名方法。但是,仅仅通过图灵测试还不够,计算机要达到人类水平的对话交流还需时日,毕竟人类有喜怒哀乐,还有情绪感知,图灵测试也在进行这方面的改进。
20世纪80年代,“专家系统”出现了。所谓“专家系统”,是指专注于某种特定领域的系统研究,如以自然交谈的方式预订酒店,诊断是否患有特定疾病等。
但是,“专家系统”只能应对规则中事先记载的内容,按照“由X推理到Y”的途径处理问题,无法灵活应对复杂问题,比如抽象词汇、模糊词汇等,如图1.5所示。
图1.5 “由X推理到Y”的途径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问世,人工智能开始在各行各业被广泛应用。机器学习就是计算机自主从海量的数据中归纳和总结出规则,相当于计算机开始了思考,而且能够进行自主思考。
空调在人离开房间后自动断电是一种自主思考。
把新鲜成熟的蔬菜分拣出来是一种自主思考。
通过验血判断癌症患者的细胞组合是否正常是一种自主思考。
……
如果没有机器学习技术,输入X后,计算机只能根据“由X推理到Y”的规则回答Y。倘若输入没有纳入原则的Z,计算机也会傻眼,不知道做出什么样的回应。但借助“机器学习”技术,对于输入的未知信息Z,计算机可以通过学习进行自主思考,因此也能做出应答。
今天的人工智能热潮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仅仅出现在研究层面,更和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