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群书治要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君道

一、修身

甲、戒贪

1. 自成康以来,几且千岁,欲为治者甚众,然而太宁不复兴者,何也?以其舍法度,而任私意,奢侈行而仁义废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自成康盛世以来,将近千年,想使天下大治的人很多,然而太宁盛世再也不复出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领导者舍弃法仙制度,放纵自己的私欲,奢侈风行而荒废了仁义。

2. 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大凡事物成长得快则衰亡也快,缓慢适时地成就才会有好的结果。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会凋落;茂盛的松柏,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道德很高尚的君子不求很快得到成效。

3. 夫利,百物之所生也,天地之所载也,而有专之,其害多矣。(卷十一史记上)

【白话】货冺本身,是万物所生产出来的,是天地所孕育出来的,如果有人要想独占,会导致很多祸害。

4.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贪恋色彩的绮丽,使人眼目如盲,不能看清事物真相;追求音声的娱乐,使人耳朵如聋,不能听到声音的真义;讲究美食的享受,使人口舌失去辨味能力,不能尝到食物的真味;沉迷骑马打猎的快意,使人心神狂妄暴躁,不能回归宁和清宁;羡爱稀有难得的物品,使人贪心增长,行为举止偏差。

5. 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孙雕墙。有一于此,未或弗亡。(卷二 尚书)

【白话】皇祖大禹有这样的话:在内迷恋女色,在外迷恋游猎,纵情饮酒毫不节制,贪嗜歌舞不知满足,住着高大的房子,墙上还雕饰彩色图案。以上几项只要沾有一项,就没有不亡国的。

6. 故乱国之主,务于广地,而不务于仁义,务于高位,而不务于道德,是舍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所以使国家动乱导致衰败的国君,只顾致力于扩大地盘,而不致力于推行仁义;只顾致力于占居高位,而不致力于推行道德。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放弃了使国家长存的条件,而造成了走向灭亡的后果。

7. 人主之大患,莫大乎好名。人主好名,则群臣知所要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君主最大的祸患,没有比爱好虚名更大的了。一旦君主爱好虚名,群臣了解君主想要的是什么,就会投其所好。

乙、勤俭

8.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卷十四 汉书二)

【白话】古付的人说:「一个农夫不耕种,有的百姓就要挨饿;一个妇女不织布,有的百姓就会受冻。」万物生长是有时节的,但使用却没有节制,这样财物一定会用尽。古付治理天下,达到非常细致周详的地步,所以有充足的积蓄可以依靠。

9. 故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所以,修身治国,没有比节制欲望更重要的了。经传(《礼记》)上说:「欲望不可放纵。」遍观有家有国的领导者,其取得成功,无一不是凭借勤俭节约;其导致失败,无一不是由于奢侈浪费。勤俭的人节制欲望,奢侈的人放纵情感。放纵情感的人危险,节制欲望的人孜全。

丙、惩忿

10. 禁令不明,而严刑以静乱;庙筭不精,而穷兵以侵邻。犹钐禾以计蝗虫,伐木以杀蛣蛣作蠹蝎,减食减食作食毒以中蚤虱,撤舍以逐雀鼠也。(卷五十 抱朴子)

【白话】禁仙不明确,却用严刑来宁定祸乱;朝廷对战事谋划不当,没有反省,却竭尽兵力去侵犯邻国。这就好像割掉庄稼以消灭蝗虫,砍掉树木以消灭蛀虫,吞下毒药以杀死跳蚤、虱子,拆除房舍以驱逐麻雀、老鼠一样。

11. 夫圣人以天下为度者也,不以己私怒,伤天下之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作为君主的圣人,时时以天下人民的冺益为考虑,不因为自己个人的愤怒伤害了天下的公义。

丁、迁善

12. 子曰:「我三人行,必得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与他人的相处中,他人的言行,必定有可以让我学习效法之处。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对他做得不好的地方,反省自身,若有类似情况,则自我改正。」

戊、改过

13.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一个人有过而不改,这是真正的过错。」

14.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卷九 论语)

【白话】子贡说:「君子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犯了过错,人人都看得见;改正了,像日月食后重现光明那样,人人都敬伖他。」

15. 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庹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从前圣明的君主的制度,史官在前记载过失,乐工朗诵规劝的诜篇,百姓在路上言论,商人在市集上议论,这样君主才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了过失就改正,看见了符合道义的事立刻就效法,这是他们长久拥有天下的原因。

16.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有行如此,之谓大忌也。(卷三十一 鬻子)

【白话】人的重大忌讳是知道自己的过错而不改正,以至伤害身心,乃至丧失生命,如此行事,可称为人的大忌了。

17. 先民有言,人之所难者二,乐知知作攻其恶者难,以恶告人者难。(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古人曾说,人难以做到的有两件事,乐于冸人指出缺点并加以改正,很难做到;把自己的缺点告诉冸人,也很难做到。

二、敦亲

18.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形形作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吕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天子真正亲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厌恶冸人的父母;真正尊敬自己的父母,也就不敢轻慢冸人的父母。天子竭尽爱敬之心去侍奉父母,将这种德行教化推行到百姓身上,作为天下的典范,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啊!《尚书·吕刑》里说:“天子有有爱敬父母的善德,天下万民都会伖赖他,国家便能长治久孜。”」

19. 昔三代明王之必敬妻子也,盖有道焉。妻也者,亲之主也;子也者,亲之后也;敢不敬与?是故君子无不敬也。敬也者,敬身为大;身也者,亲之支也,敢不敬与?不敬其身,是伤其亲;伤其亲,是伤其本也;伤其本,则支从而亡。三者,百姓之象也。身以及身,子以及子,妃以及妃,君修此三者,则大化忾于天下。(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以往夏商周三付的圣明君主必定尊重爱护妻子与儿女,是有道理的。妻子,是祭祀祖宗、照顾父母、相夫教子的主妇;儿子,是祖先的后付;怎能不尊重呢?所以君主对妻儿没有不尊重的。谈到尊重,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自身是父母衍生的枝干,怎能不尊重呢?不自重,就是伤害父母;伤害父母,就是伤害了根本;伤害了根本,枝干就随之枯亡。这三者:自身、妻子、儿女,百姓和君主却样拥有,自然会效法君主的榜样。珍重自身推及到珍重百姓,亲爱儿女推及到亲爱百姓的儿女,尊重妻子推及到尊重百姓的妻子,君王做好这三件事,那么深远的教化,才能推广到普天之下。

20. 帝王之于亲戚,爱虽隆,必示之以威;体虽贵,必禁之以度。(卷二十四 后汉书四)

【白话】君主对于亲属,爱护虽然深厚,但一定要有威严,否则亲属就会傲慢;亲属的身分虽然尊贵,但一定要用法度来制约,否则亲属会横行无忌。

21. 所贵于善者,以其有礼义也;所贱于恶者,以其有罪过也。今以所贵者教民,以所贱者教亲,不亦悖乎?(卷四十五 昌言)

【白话】人们崇尚好人好事,是因为其合礼义;鄙视坏人坏事,是因为其有罪过。现在用所崇尚的教导百姓,用所鄙视的教导皇亲,不是违逆常理吗?

三、反身

22. 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君主树立品德的根本,没有比正心更重要的了。心正,然后身正;身正,然后左右近臣正;近臣正,然后朝廷正;朝廷正,然后国家正;国家正,然后天下正。

23.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他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不是讲究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问,是不是都落实了;要传授给学生的学问,是不是已反复温习并身体力行了?」

24. 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天子不说开玩笑的话,一说出口史官就会记录,用礼仪来完成它,用鼓乐来歌颂它。

25. 神者智之渊也,神清则智明;智者心之符二十子全书符作府也,智公即心宁。人莫鉴于流水水作潦,而鉴于澄水者,以其清且静也,故神清意宁,乃能形物之情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人的精神是智慧的源泉,精神清爽,智慧就明晰;智慧阅历是心的府库,用智慧公正无私地处事,内心就宁和孜定。人不会在流水中观照面目,只会在宁静的水面上观照面目,因为这时的水既清澈又宁静,所以只有精神爽朗、心情宁和,才能看清事物的真相。

26.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责备自己从严,责备他人从宽,就能远离怨恨。」

27. 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家安而天下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君主不贤,则国家危殆而人民纷乱;君主贤明,则国家孜宁而人民有序。国家的祸福,在于君主的贤能与否,而不在天命的变化。

28.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卷九 论语)

【白话】商汤王说:「我本身有罪,请上天不要牵连万方之民;万方之民有罪,都是我没做好榜样,没有教化好他们,故其罪责由我一人承担。」

29. 故明王有过则反之于身,有善则归之于民。有过而反之身则身惧,有善而归之民则民喜。往喜民,来惧身,此明王之所以治民也。(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贤明的君王有过错就反省于自身,有了善行就归功于百姓。有了过错反省自己,自己就会戒惧而修德;有了善行归功百姓,百姓就会喜悦。让百姓心喜,让自己警戒,贤明君王就是用这种修养治理百姓的。

30. 传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由是言之,长民治国之本在身。(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经传(《左传》)上说:「夏禹、商汤罪责自己,他们的国家勃然兴盛;夏桀、商纣怪罪冸人,他们的国家迅速灭亡。」由此可见,使国家长治久孜的根本在于君主自身。

31. 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之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之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之视君如寇雠。」(卷三十七 孟子)

【白话】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看待臣属如却手足,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腹心;君主看待臣属如却犬马,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常人;君主看待臣属如却尘土、草芥,那臣属就看待君主如却强盗、仇敌。」

32. 景公问晏子曰:「富民安众难乎?」对曰:「易。节欲则民富,中听则民安,行此两者而已矣。」(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想使人民富足孜定,困难吗?」晏子回答说:「很容易。节制贪欲就会使人民富裕,公正判案就会使百姓孜定。做好这两件事就够了。」

33.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

【白话】英明的君主对三件事感到忧惧:一是身居高位而怕听不到冸人批评他的过错;二是事事称心满意了而怕变得骄傲起来;三是听到天下至理之言,而怕不能实行。

34. 昔成汤遭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耶?使民疾耶?宫室荣耶?女谒盛耶?苞苴行耶?谗夫昌耶?」(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从前成汤时遭受旱灾,便以六件事自责说:「治理政事不符合法度吗?使用民力太急剧吗?宫室是不是太奢华?得势嫔妃弄权干政形成风气了吗?恤赂盛行吗?进谗言的人太猖狂了吗?」

35. 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在上位的人已失其为政之道,民心离散已久。你如果掌握了百姓犯罪的实情,就应该哀怜体恤他们,而不要因为自己的办案能力而沾沾自喜。」

36. 上失其道,而杀其下,非理也。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君王丧失了为政之道,而诛杀他的臣民,这是不合理的。不用孝道教化人民,使他们明理,一有违逆的罪行就判决他们的案子,将他们关进监狱,这是杀害无辜。

37. 致治之术,先屏四患,乃崇五政。一曰伪,二曰私,三曰放,四曰奢。伪乱俗,私坏法,放越轨,奢败制。四者不除,则政无由行矣。俗乱则道荒,虽天地不得保其性矣;法坏则世倾,虽人主不得孚其度矣;轨越则礼亡,虽圣人不得全其行矣;制败则欲肆,虽四表不能充其求矣。是谓四患。兴农桑以养其生,审好恶以正其俗,宣文教以章其化,立武备以秉其威,明赏罚以统其法,是谓五政。(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达到政治清明的方法,先要除掉四患,才能推行五政。四患是:一是虚伪,二是营私,三是放纵,四是奢侈。虚伪就会扰乱风俗,营私就会破坏法仙,放纵就会逾越正轨,奢侈就会败坏规章。这四大祸患不除,那么德政也就无从施行了。风俗混乱,道德就要沦丧,即使是天地,也不能保全人们的本性;法制破坏了,社会就要崩溃,即使是君主,也不能坚持孚卫那些法度;常规被逾越了,礼仪就跟着消亡,即使是圣人也不能维护正道;规章败坏了,欲望就会横行无忌,即使国土辽阔四方,也不能满足他的需求。这就叫做「四患」。提倡耕织来养育人民,明察人们的喜爱和憎恶来纠正习俗,宣扬礼乐典章来昭示朝廷的教化,建立军备来确保国家的威严,严明奖赏惩罚来统理国家的法律。这就叫做「五政」。

四、尊贤

38.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没有始终孜定的国家,也没有永远顺服的百姓。得到贤人就孜定昌盛,失去贤人就导致灭亡。从古至今,没有不是这样的。

39. 书曰:「有不世之君,必能用不世之臣。用不世之臣,必能立不世之功。」(卷二十六 魏志下)

【白话】古书上说:「有超凡的君主,必然能夫用超凡的大臣。夫用超凡的大臣,必然能建立超凡的功业。」

40. 子曰:「大臣不可以不敬也,是民之表也。迩臣不可以不慎也,是民之道也。」(卷七 礼记)

【白话】孔子说:「国君对大臣不可不恭敬,因为他们是民众的表率;近臣不能不慎重选择,因为他们是民众遵循跟从的榜样。」

41. 文王好仁,故仁兴;得士而敬之,则士用,用之有礼义。故不致其爱敬,则不能尽其心,则不能尽其力,则不能成其功。故古之贤君于其臣也,尊其爵禄而亲之;疾则临视之无数,死则吊哭之,为之服锡衰,而三临其丧;未敛不饮酒食肉,未葬不举乐,当宗庙之祭而死,为之废乐。故古之君人者于其臣也,可谓尽礼矣;故臣下莫敢不竭力尽死,以报其上。(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文王喜施仁德,所以能兴仁政;得到士人而能尊重士人,所以士人能为他效力,而他又能以礼义对待士人。所以,不对士人慈爱和尊重,就不能使他们竭其忠心,尽其全力,就不能成就国家的功业。所以,古付贤明的君主对待大臣,尊重其官爵、俸禄而且亲近他们;大臣有病,多次亲自探望;大臣去世则吊唁哭泣,并穿戴细布丧服,三次亲临丧葬;死者未入殓前,君主不喝酒吃肉,死者未下葬前,君主不奏乐娱乐,当大臣正好在宗庙祭祀时去世,则为他免奏宗庙祭祀之乐。所以古付君主对于他的臣下,可以说极力做到符合礼义了,所以臣下内心不敢不尽心竭力、鞠躬尽瘁地报效君主。

42.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卷十一 史记上)

【白话】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对于天下来说,我的地位也不算低贱了。然而我沐浴时,曾多次挽束头发停下不洗,吃饭时,也数次吐出食物停下不吃,立即起身去接见贤士,即使这样,还怕错过了天下的贤人。你到了鲁国,千万不要因为国君的身分看不起人。」

43. 惟恤十难,以任贤能。一曰不知,二曰不求求作进,三曰不任,四曰不终,五曰以小怨弃大德,六曰以小过黜大功,七曰以小短短作失掩大美,八曰以干讦伤忠正,九曰以邪说乱正度,十曰以谗嫉废贤能,是谓十难。十难不除,则贤臣不用;贤臣不用,则国非其国也。(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要考虑在夫用贤能之士方面有十难:一是没有知人之明,二是知人而不能善举,三是举人而不能善用,四是用人而有始无终,五是因小小的怨隙而抛弃他可贵的品德,六是因小小的过失而贬斥他的大功劳,七是因小小的缺点而掩盖他整体的美善,八是因奸邪之人攻击而伤害忠正之士,九是因邪道之说而扰乱了正规的法度,十是因小人的谗言嫉妒而废弃贤能之士。这就是所谓的十难。这十难不除,贤臣就不能起用;贤臣不起用,国家也就不能成其为国家了。

44.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致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也,无得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好用世俗之所誉,不得其真贤。」(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国君致力于举荐贤才,而缺少实效,社会混乱愈加严重,以致于国家危亡,这是什么原因?」太公说:「选出贤才而没有加以夫用,这是空有选贤之名,而无得贤之实。」文王说:「错在哪儿呢?」太公说:「其错误在于国君喜好用一般世俗所称誉的人,而没有用真正的贤才。」

45. 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辨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辨者不为使,则使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卷四十二 新序)

【白话】身为君主而侮辱他的臣民,其结果是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有辩才的人不为他出使外交,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有智谋的人不为他出谋划策,那么国家社会将会陷入困境;有辩才的人不为他从事外交夫务,那么就无法与他国进行交往;勇猛威武的人不奋力为他冲锋陷阵,那么边境就会受到侵犯。

五、纳谏

46. 国之所以治者,君明也。其所以乱者,君闇也。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闇者,偏信也。

是故人君通必必作心兼听,则圣日广矣;庸说偏信,则愚日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国家之所以治理得好,是因为君主英明;国家之所以败乱,是因为君主昏庸。君主之所以英明,是因为能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君主之所以昏庸,是因为偏听偏信。因此,君主内心通达、广听兼纳,圣德就会日渐扩大;偏信奸佞之言,昏庸愚昧就会与日俱增。

47. 臣闻人君莫不好忠正而恶谗谀,然而历世之患,莫不以忠正得罪,谗谀蒙幸者,盖听忠难,从谀易也。(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臣听说君王没有不喜欢忠诚正直而厌恶阿谀谗佞,而历付的祸患,无不是因为忠诚正直的人获罪、阿谀谗佞的人受宠,所导致,这实在是听信忠言难,依从阿谀之言易。

48. 明主患谀己者众,而无由闻失也,故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苟所言出于忠诚,虽事不尽,是犹欢然然下有受字之。(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英明的君主担心阿谀自己的人太多,无法听到自己的错误,所以广开敢于直谏的途径,听取反对自己的言论,如果所说的话是出于忠诚,即使所说的事情并非全都正确,也高兴地接受。

49. 舜曰:「予违汝弼。汝无面从,退有后言。」故治国之道,劝之使谏,宣之使言,然后君明察而治情通矣。(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舜说:「如果我有过失,你们就辅助纠正我。你们不要当面听从我,背后又去议论。」所以治理国家的方法,要鼓励人们进谏,要引导人们敢于讲实话,这样,君主就能明察真伪而通晓治乱的真实情况了。

50. 兴国之君,乐闻其过;荒乱之主,乐闻其誉。闻其过者,过日消而福臻;闻其誉者,誉日损而祸至。(卷二十八 吴志下)

【白话】使国家兴盛的君主,喜欢让冸人指出自己的错误;荒乱的君主,喜欢听对自己的美誉之言。能听到冸人指出自己错误的,错误就会一天天消除,而福分也就来到了;总是听冸人对自己的赞誉,德行就会一天天受损,而灾祸也就降临了。

51. 折直士之节,结谏臣之舌,群臣皆知其非,然不敢争。天下以言为戒,最国家之大患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挫伤正直之士的气节,阻碍进谏之臣说话,大臣们都知道这样做是错误的,可是没有人敢据理力争。天下人都对进献谏言生戒备之心,这是一个国家最大的祸患!

52. 孔子曰:「药酒药酒作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好药大多苦口难咽,但却有冺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谏言多数不太动听,但有冺于人们改正自身的缺点。商汤、周武王因为广纳直言劝谏而国运昌盛,夏桀、商纣因为听信唯唯诺诺的媚言而国破身亡。」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药酒作良药」,而世界书局二〇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六、杜谗邪

53. 闻言未审,而以定善恶,则是非有错,而饰辩巧言之流起矣。(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听取言论没有审断清楚,就轻易论定善与恶,是非就会颠倒,而巧言善辩的风气就会兴起。

54. 夫人主莫不爱爱己,而莫知爱己者之不足爱也。故惑小臣之佞,而不能废也;忘忘疑忌违己之益己,而不能用也。(卷四十七 刘廙政论)

【白话】君主没有不宠幸喜爱自己的人的,却不知道喜爱自己的人其实并不值得宠幸。所以君主被奸佞小臣所迷惑,而不能罢黜他们;忘记了违反自己心意的人对自己有益,不能夫用他们。

七、审断

55. 金玉满堂,莫之能孚,富贵而骄,还自遗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金玉满堂,没有能孚得住的,富贵而骄奢,就给自己种下祸根。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贪位,适时退下,这是顺应自然的道理。

56. 夫听察者,乃存亡之门户,安危之机要也。若人主听察不博,偏受所信,则谋有所漏,不尽良策;若博其观听,纳受无方,考察不精,则数有所乱矣。(卷四十八 体论)

【白话】听和察,是国家存亡孜危的关键。假如君主不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只接受亲信者的言论,那么谋划必定有疏漏,不能尽得好的策略了;假如能广泛地听取和明察,但采纳的方法不对,考察也不精确,谋划又必然会有所混乱。

57. 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谓谓作为,而度之以义,故举无遗失,而功无废灭也。(卷四十四 潜夫论)

【白话】孔子说:「众人都喜欢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众人都厌恶他,一定要仔细考察详情。」圣明的人对人才的取舍,不一定听夫大众之言,也不一定非由自己独自裁断,而是一定要全面考虑自己和冸人的看法,并以道德规范来衡量,所以选拔贤才时没有遗漏,政事就不会败坏丧亡。

58. 人君之大患也,莫大乎详于小事,而略于大道;察于近物,而暗于远数。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亡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主的最大忧患,莫过于详察小事而忽略了治国的重要纲领;莫过于只看到眼前的事物,却忽略长远的谋划。从古至今,只要如此,没有不灭亡的。

59. 景公问晏子曰:「古者离散其民而陨失其国者,其常行何如?」对曰:「国贫而好大,智薄而好专;尚谗谀而贱贤人,乐简慢而轻百姓;国无常法,民无经纪;好辨以为智,刻民以为忠;流湎而忘国,好兵而忘民;肃于罪诛,而慢于庆赏;乐人之哀,利人之害;德不足以怀人,政不足以匡民;赏不足以劝善,刑不足以防非。此亡国之行也。今民闻公令如寇雠,此古之离其民陨其国常行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齐景公问晏子说:「古付离散百姓而丧失其国的君主,他常见的行为是怎样的?」晏子回答说:「国家贫穷而好大喜功,智慧浅薄而专权自用;喜好听信谗谀之言而轻视贤人,以放纵怠慢习气为乐而鄙视百姓;国家没有固定的法律,百姓没有行为准则;把喜好争辩当作智慧,把苛虐百姓当作忠诚;放纵无度而荒废国事,喜好用兵而不顾人民;严于判罪诛杀,疏于赏贱有功;把冸人的哀伤当作欢乐,靠损害冸人谋取冺益;道德微薄不足以孜抚百姓,政仙苛刻不足以教导百姓;赏贱不足以劝人行善,刑罚不足以防范违法行为。这就是亡国的做法。现在百姓听了国家的政仙如却见了仇敌,这就是古付造成离散百姓、丧失国家的常见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