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流通竞争力报告(2019—2020)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5 人员结构

流通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吸纳就业的主要产业之一。人员结构从就业角度考察城市各产业的人员配比,包括服务业从业人员占比、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服务业的占比及流通业各行业从业人员占比情况。通过考察人员结构,可以了解城市流通业对促进城市就业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我国具有庞大的人口基础,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也使就业成为国家社会经济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正成为吸纳劳动力资源的最重要渠道。2018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国从业人员的比重升至46.3%,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比2013年提高7.8个百分点,但发达国家该比重在70%以上,说明我国服务业就业吸纳能力明显偏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相对较高,目标城市单位从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占比平均值为58%,16个城市超过该水平。其中,常住人口在1000万人以上的城市有6个,这些城市的特征为:人力资源丰富、服务需求旺盛、产业素质较高、服务业促进就业作用突出;常住人口在500万~1000万人的城市有6个,这些城市服务业需求较高,产业素质不断提升,服务业对就业的吸纳作用正逐渐显现;常住人口在500万人以下的城市有4个,这些城市工业化特征不明显,注重服务业发展,服务业促进就业的功能发挥较好。

北京、海口、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占比均在7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城市。北京作为我国首都,经济发展水平高,消费水平高,服务需求旺盛,第三产业结构基本达到世界发达国家水平,显现出服务主导型和科技主导型的经济特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就业人口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并有继续上升的态势,占比已超过80%。海口、呼和浩特和乌鲁木齐从业人员规模总体较小,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重视第三产业发展,且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合肥和厦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不足40%,说明在促进就业方面,第三产业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图2.5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2.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比重,考察第三产业中,流通业单位从业人员的占比情况。相对于金融保险、科技教育等现代服务,流通业作为传统服务业,劳动密集型特征更加明显。

目标城市流通业单位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的平均水平为25.8%,15个城市流通业从业人员占比超过该水平,包括7个东部城市、2个中部城市、5个西部城市、1个东北城市,说明东部城市流通业发展相对较好。分城市看,上海流通业从业人员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最高,为37.5%,可见上海流通业吸纳就业规模在第三产业中占据主体地位。结合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可以发现,上海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名列第7,说明与流通业相比,其他服务业发展较慢。银川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较低,仅为15.7%,但该城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比排名在第15位,说明银川流通业吸纳就业人员的能力较低,其他服务业发展相对较好。

图2.6 流通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3.流通业从业人员结构分析

通过流通业从业人员结构考察批发零售业、餐饮住宿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三个行业从业人员的占比情况,可以看出在流通业中,哪个行业促进就业作用更突出,反映不同城市流通业的发展特点。

目标城市批发零售业从业人员占比平均水平为42%,其中济南、南昌、银川、福州、长春、上海和天津批发零售业比重较高,均超过50%;餐饮住宿业从业人员占比平均水平为14.1%,旅游休闲城市该比重较高,杭州、福州、厦门等城市占比居前,均超过20%;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从业人员占比平均水平为43.9%,内陆主要铁路枢纽城市比重较高,乌鲁木齐、兰州、太原、贵阳、沈阳占比均超过50%。

由于这三个行业占比总和为100%,餐饮住宿业占比相对较低,批发零售业和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是流通业拉动就业的主要力量,两者之间排名表现出一定的负相关关系。

图2.7 流通业从业人员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