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作品创作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情景舞蹈艺术片

所谓“情景”,是感情与景色的合称。“景,外界的景物;情,由景物所激起的感情”[1]。情景舞蹈,简单讲就是在自然环境、生活环境中舞蹈,人们的舞蹈行为、情感与所处环境有着必然的联系,回顾人类历史,“在人类语言文字尚不发展的洪荒时代,舞蹈在人类生活中就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人类的劳动、狩猎、祭祀、娱乐和爱情,没有一项离得开舞蹈,那时舞蹈几乎渗透到人类生活的一切重大领域中。”[2]冯双白在《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中谈道:“早在2000多年前,周王朝衰败,‘礼崩乐坏’,而民间歌舞却得到了一次空前的大发展,‘制度遂坏……桑间、濮上,郑、卫、宋、赵之声并出’[3]。自此,有史书记载的民间歌舞就没有中断地发展着,虽有时落寞沉寂,却仍旧不舍生存,时时壮大,甚至频繁兴盛。‘桑间、濮上’,言简意赅地点明了中国民间舞长期传演的客观生态环境。即以汉族地区广泛流传的‘秧歌’而言,清代已十分流行,‘农人连袂步于田中,以趾代锄,且行且拨,塍间击鼓为节,疾徐前却,颇以为戏’[4]。这里十分形象地描写了农民们在田间劳动时的舞蹈化的活动。”[5]

在当下现实生活中,在民间传统节日以及人们集会、聚会时,仍然会在旷野、广场,看到民间舞蹈的表演和活动。舞蹈与人们的生活、情感有着息息相关的和谐的关系,无论是自娱还是表演,都有着充分存在的合理性。

本章节所谈的“情景舞蹈艺术片”,是指表现舞者在现实生活环境即自然环境中,以舞蹈艺术方式来表现“角色”的生活、情感与向往,结构严谨并具有鲜明的主题情节内容,以独特而又与“角色表演者”自身生活有着密切关联的舞蹈语汇,进行专门创作、表演和电视录制,并通过电视和录像等媒介展示给观众的作品形式。实现这种作品形式的难点是舞蹈语汇的创作与运用,特别是如何从作品所要呈现的生活中捕捉、提炼舞蹈的律动,如何让创作的舞蹈艺术形象以合理的、自然的状态呈现在生活环境(即以人们的自身生活环境为舞蹈表演环境)的作品中。

■情景舞蹈艺术片《青春日记——我们的校园生活》

总导演:白志群。导演:林远、李军。撰稿:张均军、孟梦。创作/表演:山东艺术学院

情景舞蹈艺术片《青春日记——我们的校园生活》(以下简称《青春日记》,于2009年首播)。《青春日记》以情景舞蹈艺术片的形式,用舞蹈艺术表现艺术院校学生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和历练成长的青春时光。作品采用了纵横相织的两条时空线索的结构方式,既表现了艺术学院的大学生们从清晨到夜晚一天中的学习与生活,又概括、凝练地表现了从入学到毕业,四年的大学青葱岁月和成长历程。作品汲取学生们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多个侧面,凝结为六个篇章:“军训篇——砥砺青春”“课堂篇——苦乐青春”“课间篇——青春飞扬”“自习篇——阅读青春”“纯真篇——美丽青春”“惜别篇——青春万岁”。

《青春日记》创作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如何“进入”舞蹈语境——表现舞者在生活环境即自然环境中以舞蹈表演方式来表现“角色”的生活、情感与向往。如果说《梦》的创作主要在探索怎样将生活动作舞蹈化,怎样将实景中的舞蹈化表演与舞台舞蹈自然顺畅地衔接,那么,《青春日记》是直接在生活中舞蹈,更加直面了“生活环境”与舞蹈表演的关系问题。

如何“进入”舞蹈语境——实现自然地在生活情景中舞蹈,主要是让观众接受这种“进入”方式,也就是使观众接受在生活情景中舞蹈的言说形式。在《青春日记》的起始段落中,舞蹈性是一步步逐渐提升起来的,抒情力度也是一步步加强的。第一篇章“军训篇——砥砺青春”更强调偏向于生活原有状态:从“起床”“洗漱”到“下楼”“集合”,再到“军训”“早餐”,创作中要求舞蹈编导在起始段“起床”“下床”采用生活动作的原形态进入,同时适当强调动作变化的节奏感、一致性和巧合性,通过后期剪辑使其赋予了律动感和规律性;然后在“洗漱”“整衣”,到“下楼”“集合”,让生活动作行为夸张,幅度放大、力度加强,进入规定的节奏感,并在画面组接变化时加入重复与起伏。同时加入恰当的舞蹈律动,并要求舞者在不时加入的一些情节表演中,表现出舞者个人身份的性格及行为特征,特别是在学生们“下楼”“集合”的过程中,通过画面看到仰视的旋转楼梯上,身着军装的学生顺序自上而下的跑动;在平视的旋转楼梯上,既有自上而下跑动的学生,又有从楼层门口陆续跑出加入队伍的学生,俯视的旋转楼梯上奔跑下楼的学生已似飞流的溪水顺梯而下。画面切到楼梯口,看见不断快速冲出镜头的学生,还有不少从楼梯扶手滑下的和还差十几步台阶就翻身跃下的学生,表现了“学生兵”的生龙活虎,以及正是青葱岁月的顽皮、可爱、不安分的天性。随着军训教官“集合”口令的面部特写,操场上全体学员迅速整队,并形成方阵开始操练,在音乐进入主题旋律时,军训“操练”开始。军训的舞蹈编排是以军事操练的动作、节奏和整齐划一的动态为全貌的主要特征,以舞蹈的律动组合与形态变化共同体现出军人的威武和战士的气质。这段舞蹈完成介乎生活行为与情景舞蹈表演之间的状态。接着在以下的片段中进一步表现了情景舞蹈中舞蹈与情景融合的态势。当军训操练在最后全体整队立定,与音乐最后一个音符同步停止时,画面直接切入食堂,首先是一组忙碌的厨房景象特写:菜刀在案板上快切土豆丝、番茄片、芹菜段,接着搅动米粥、拉开蒸屉、肉下油锅、颠勺、爆炒……热腾腾、暖乎乎。当画面转至食堂取餐窗口,看见一群学生拥进食堂,取盘、排队,镜头从橱窗内透过分餐工作人员的忙碌身影快速移动,看到一排排学生手举餐盘左右张望的可爱样子,形成一段“张望”的小舞段。紧接着,学生涌向取餐窗口排成一行,从第一个学生双手举盘画圆一个接一个90度转身,将餐盘放在窗口的餐台上,随着分餐员开始将各种食物盛放于盘中,与此同时摄像师以快速后退移动的方式拍摄,只见画面中一份份早餐顺序快速地放入盘中的特写,接着学生们双手端盘“冲”向各自的餐桌落座……至此照见了开篇所要呈现的:在这个开启梦想的地方,每当翻开那记录青春岁月的日记,就会想起的入学的第一天、第一课——军训。

从特写学生们快速跑上台阶的脚步与脚步声,作品进入第二段落。作品起始的第一篇,通过让舞蹈性逐渐提升、抒情力度一步步加强的创作步骤,引领观众逐步“进入”舞蹈语境,对舞者在生活情景中舞蹈产生认知与接受。在第二篇章“课堂篇——苦乐青春”,从沸腾的食堂来到教室,情景舞蹈的语汇创作进入了完整段落的构成。从计算机课堂到舞蹈教室、从戏剧片段排练到戏曲基本功训练和美术素描课堂,都显现出了情景舞蹈在不同教学内容、不同教室环境的鲜明特征,表现出舞蹈与情景交融的适应性、合理性和优势的互补性。“课堂篇之一”,是课堂中进行计算机课教学,音乐中伴随着计算机键盘的敲击声形成节奏和课堂氛围,学生以坐姿突出课堂特征,一方面限定了舞者的运动范围,一方面创作出了既符合课堂行为又赋予舞蹈动律的以坐姿为主的舞蹈动作,突出了上身、手臂的舞动和脚下伸缩、踏步的配合,或整齐划一或错落起伏的抢答问题,形成了课堂特征的舞蹈段落,加上镜头画面的适时运动,共同构成了生动、鲜活的课堂气氛与教学氛围。

紧接着从学生敲击键盘的手特写直接切换至舞蹈课堂钢琴伴奏的手,音乐直接进入钢琴曲,开始“课堂篇之二”舞蹈课教室。舞蹈课展现了把杆上的芭蕾训练,教室中间的民间舞组合、中国古典舞的身韵组合,以及多种跳跃、旋转、翻身、特技的舞蹈组合。

当画面从俯视的男女生舞蹈组合拉出钢琴并降至弹奏老师身后,在老师翻动琴谱的同时,画面切到《雷雨》剧本的封面,紧接着剧本被翻开,进入“课堂篇之三”戏剧课。戏剧课的舞台排练场将舞蹈作为戏剧的客观环境因素,舞蹈以人物化的戏剧效果行为,表达着对戏剧人物、景象、情绪的关注,起到烘托戏剧表演气氛的作用。最终“繁漪”(主人公)倒在沙发上,舞者将其围住,切光。

从戏曲的打击乐声由弱而强,进入“课堂篇之四”戏曲课。一个学生从身体背部堵住画面黑暗的瞬间,快速跑动向前露出戏曲课教室,直接冲到正在给学生操练毯子功老师前一串跟头,画面切到正面,一个接一个的学生连续地跟头翻腾,形成了一个小高潮。紧接着以突出京胡的戏曲音乐进入,脚穿武旦彩鞋、身着练功服的女生以圆场步进入画面,她们挥动“马鞭”、舞起“趟马”的慢板戏曲舞蹈训练组合,接着走出“长靠武生”,以漂亮的“长枪”舞动和身法、技巧,表现出人物的精、气、神。

随着画面的隐黑,紧接以抠像的方式逐步呈现出明亮的画室,开启了“课堂篇之五”美术课堂。镜头跟随着老师边指点学生作画、边行进的脚步,“移动”出一组组认真作画的学生,接着以模特为前景的画面中,表现出学生们以绘画的行为动作与舞蹈的韵律动态相融合,将作画中观察、思考、找角度、寻位置、画线条、图阴影等行为舞蹈动作化,形成“绘画之舞”的呈现。*

“课堂篇”的舞蹈创作在借助部分课堂自身内容可舞性的同时,在非舞蹈专业课程的舞蹈创作上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和效果。

从“军训篇”至“课堂篇”的舞蹈内容段落的承上启下,电视画面转接基本采取了内容行为相近、不用技巧与文字提示方式的直接切换,这种转换方式成为通片情景变换的风格,也构成作品各个片段组接的特征之一。

第三篇章“课间篇——青春飞扬”:当下课的铃声响起,迎来了课间片刻的偷闲歇息。只见画面中学生们快速冲下台阶的脚步,飞快地“逃离”教室,来到绿茵场,来到芳草地,来到属于自己的青春领地。画面切出足球场上每人一球的颠球练习场景和伴着明快节奏舞动啦啦操的女生,以及足球场上双方队员互不相让的激情球赛。足球段落充分运用了舞蹈中翻滚、滑叉、飞脚、扫堂腿、躺身蹦子的技巧,结合足球的传球、过人、射门、停球技术、配合突破、正面运球等动作,展现了足球的“脚下功夫”,展现了舞蹈的灵动,展现了青春的活力。画面从一脚踢出高高飞起的足球,切到篮球进入篮球筐的特写,同时音乐、画面直接进入篮球的比赛现场,从双方快速传球、运球、投球的高潮,转而又进入集体的篮球舞蹈。编导运用了身体高低起伏、左右重心移动的变化和对称的舞步及脚下的舞动节奏,并伴以时而巧妙的瞬间突然变化动作节奏,构成动律的变化,同时,充分、恰当地运用了手中道具——篮球在训练、比赛中的动作行为特征,形成练球、玩球、爱球、舞球的篮球舞蹈的表演段落。*

第四篇章“自习篇——阅读青春”:安静的图书馆似一座书籍的城池,似一片知识的海洋,青春像海绵吸水一样,在这里阅读知识、吮吸营养。对电视镜头而言,成排成行的书架、弧形蜿蜒的走廊、错落有致的阶梯……这里具备了抒情性的良好条件,即运动镜头、长镜头的充分运用和发挥。

“自习篇”全长七分钟,该篇的第一个移动镜头以一分钟时间的长度,在抒情、静怡的音乐声中,进入图书馆的学生就像行走于书海中,穿行于书的世界。运动镜头的路线由五次方向变化的移动构成。这个运动路线的设计,同时也是舞蹈编导对舞蹈原设计进行调整和现场改编和即兴编排而成的,以构成运动镜头的合理性即镜头运动的因由。最终呈现的情景是:镜头的移动带出书架和走出书架的学生,只见她转身进入下一排书架,同时从里面走出另一学生上步举起书,又回身向右找书,随之进入下一排书架,镜头继续移动带出书架前看书、放书的学生,移动至第五排书架时镜头从横移变成前行移动,看见本片设计的贯穿人物“小眼镜”。只见“小眼镜”扶一下眼镜框左转身背对镜头前行又蹲下找书,镜头在前行中还见到坐在地上专心看书的同学,同时看见迎面而来的学生正低头边走边看书,在经过书架通道时左转前行,镜头随之右转跟随前行。经过两排书架移过阅览书籍的学生,在前行的学生转身向左转出画,一女生抱着书转出,迎镜头前行,随之镜头从前行变左转90度后退方式运动行进,带出找书、取书的学生,在一学生转向另一书架时,镜头从后退方式自然改成不变方向地向右移动经过第三个通道,一女学生抱书从书架走出时,手中的书恰好掠过遮住镜头,至此移动长镜头结束。

“自习篇”以长镜头移动带领观众进入并浏览了大学生活中图书馆的学习氛围,感知大学生博览群书、开阔视野、潜心探索的知识宝库——图书馆的氛围。之后该片以一曲抒情悠扬的慢板和小快板音乐,构成了以七处图书馆的不同场景变换形成的三段体的舞蹈段落。以此表现出“弧形书架的女子群舞”“走廊落地窗边的女子群舞”“楼梯回廊多层的男女群舞”的舒展的慢板舞蹈,以及宽敞的阅览室、长条书桌前静宜、灵动的小快板,表现出学生在阅读中获知的满足、思维的飞扬,以及静谧的图书馆氛围。*

“自习篇”中对本片设计的贯穿人物“小眼镜”给予了一定的篇幅和行为动作,表现了一个性格内向、只知闷头读书的小书呆子,通过四年的学习、生活、锻炼,成为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班集体中的一员。在本片的第一篇,随着起床铃声,同学们一个个坐起穿衣,而“小眼镜”起床的第一个动作是先摸找眼镜并戴上,给人们留下了印象。随后在军训场上全体集合整队报数时,“小眼镜”最后一个赶到,又给人们留下了印象。接下来在“课间篇”足球场上助威的队伍边,被啦啦队女生拽进了队伍,他木讷地看着左右的人,突然明白自己的“任务”,于是挥动起手中的长棍气球,挤到人群中和大家一齐摇“棍”呐喊。“自习篇”中的“小眼镜”在第一组移动镜头中扶一下眼镜左转身背对镜头找书前行,然后又蹲下找书,接着在书架间一组女生交错变化找书看书的小舞段,当她们蹲下时露出“小眼镜”,画面直接切出站在最后面认真看书的“小眼镜”中景。当这段舞蹈结束,音乐进入过渡性散板,女生陆续散开,“小眼镜”双手捧着一摞书前行,又伸手到高层书架取书,当他双手抱着一大摞书匆匆走进安静的阅览室一只手想扶眼镜时,抱着的一大摞书一下子撒了一地,所有人的目光转向他,旁边同学过来帮他捡书。紧接着图书室的阅读舞段,舞段中“小眼镜”在阅读中,读到精彩处兴奋地站起来,引起了全室同学的注意。“小眼镜”在不经意间给电视观众留下了一个有鲜明个性的、在集体中逐渐成长的人物印象。

第五篇章“纯真篇——美丽青春”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校园爱情故事,是整个作品中舞蹈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抒情性最浓的部分。作品起始:湖中的倒影,一位女学生静静地坐在湖边,微风细雨中有人为她撑开了雨伞。近景中她慢慢回头看见了他,站起来微笑着伸手抓住伞柄,雨中女孩轻轻地推让,男孩执意地要为她遮雨,形成一段“雨中漫舞”。二人随着霏霏细雨和轻轻摆动的裙裾起舞,舞蹈轻柔、美丽……无意间,他们慢慢靠拢,当淋雨变成享受,他们扔下雨伞,奔跑进雨中……随着下一段音乐进入,小亭子中木条凳面的特写画面,两只手入画互相渐渐靠拢,当指尖触碰的那一刹那,男生抓住女生的手,青春的悸动泛起爱的涟漪。接着全景中牵着双手的身体左右晃动,展开一段小亭子中的双人舞,二人此时身着T恤衫、牛仔裤尽显纯真和浪漫。当音乐进入轻松的小快板,二人开始你追我跑的嬉戏和舞蹈,他们舞动着跃过弯曲的木桥、跑过花径的小路、穿过茂密的树林。当他们围着大树追逐,画面中树梢的旋转叠化出水面上的双人舞蹈:托举旋转。此时音乐进入大提琴领奏,继而发展为以弦乐音色为主的变奏,白色的长裙和白色的衣衫在绿色的水面上更显出青春的美丽和清纯。电视画面以180度正俯、120度斜视和90度平视角度,照见了正俯中绿色水面上以双人舞托举旋转为主的画面,90度平视展现了双人舞在水面上分开、汇合、交叉、旋转的舞段,同时映衬出岸边的绿荫和远处的山脉。120度斜俯视中波浪被夕阳染成金色,双人舞在托举舞姿变换后继而躺入水中的双人舞,二人于水中张开双臂起伏似大雁翱翔在天空……

第六篇章“惜别篇——青春万岁”,在段落的起始画面中“小眼镜”正在一页页翻看相册,流露出不舍、感慨、难尽的心绪……镜头从“小眼镜”身后,看着他翻过记录着四年同学们大学生活的照片,此时在画面中叠印出一行行诗句:“终于到了要远飞的时候,有多少话儿涌上心头。又一次翻开日记,感受师恩的春风化雨,感受友谊的地久天长,感受青春的花开芬芳。”表达了对四年青春岁月的难舍,师生同学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开启“惜别篇”。

“惜别篇”以毕业晚会为主要表现形式,篇章起始是俯瞰的毕业晚会广场——表演舞台,在舒展静怡的音乐声中,身着白色、红色T恤衫的男女同学一层层围拢、一层层后下腰,镜头由远推近就似一朵层层开放的鲜花,美丽、芬芳。

主题歌声进入:“终于到了要远飞的时候,有多少话儿涌上心头,清清泉水呀依依杨柳,辽阔蓝天书写我春秋。”歌声与第一组舞蹈同时完成,同学们慢慢散开却又依依不舍,一个个又返身回来。一位老师走上舞台和同学们告别,同时更多的同学涌上来拥在一起,表现了深深的师生之情和同学们之间的惜别之情。随着音乐节奏、情绪的突变,合着学生兴奋的呼叫声,百多名学生如潮水般呼啸而上,奔跑着冲上长长的台阶,镜头又以相反角度自上而下面对奔跑着冲上台阶的学生,看见学生们兴奋地呼叫着越过镜头跑上舞台。歌声伴着舞蹈同时进入:“终于到了要远飞的时候,有多少话儿涌上心头,清清泉水呀依依杨柳,辽阔蓝天书写我春秋。为爱而舞,为爱追求,鹏程万里,不忘回眸。无论儿女飞得有多远,亲爱的母校总在我身后,无论明天梦境多烂漫,放飞的理想捧在我双手。”随着歌的进入,从地面、阶梯、高平台再到舞台,全场进入舞动,电视画面从高俯的舞台全景舞蹈队形的运动变化,切出以高平台舞蹈的学生为前景做围绕舞台、舞者原地表演的长镜头移动。运用斯坦尼康从数个叠加的舞圈的最外围进行弧线形的移动拍摄,一个11秒钟的大移动镜头,完成了整体环境从左至右的展现之后,将高俯的舞台全景舞蹈表演与周围挥动长棍气球的学生画面对切、大斜坡高平台舞蹈的学生与地面欢呼雀跃的学生画面对切。当歌曲段落结尾的高音时,进行了正面高平台舞蹈学生的仰视推进和俯视的舞台全景舞蹈表演连续12次快速的切换。在领唱与合唱的副歌声中,气氛逐步推向高潮,画面切至梯形台阶的正面全景,看到几百个学生共舞的场面,镜头以升降臂运动和局部特写交叉出现,将大气氛与晃动气球助威的学生、与挥舞彩带脚踩滑轮的学生、与二人滑轮旋转的特写等画面交叉组合,进一步将毕业晚会推向高潮。几组学生放飞了手中的“竹蜻蜓”[6],与此同时镜头切出“小眼镜”独自双手攥着竹蜻蜓,却又不能平复的姿态,他低下头紧紧攥着竹蜻蜓,这时一位同年级女生走到他面前,拿起他手中的竹蜻蜓,积极地鼓励他“无论飞得有多远,母校总在我们的身后”,两双手一起搓动将竹蜻蜓放飞,竹蜻蜓飞入升降臂画面中,镜头上摇,画面中无数的竹蜻蜓越飞越高,直至无垠的天空*

《青春日记》的创作,说明我们在现实生活环景中舞蹈,重要的是把握好“生活环境”与舞蹈之间的关系,把握好舞蹈在“生活环境”中的再现性,把握好生活化的动作与表现性、抒情性、抽象性的动作之间的取舍、过渡、融合与创作。关于舞蹈对生活的表现与再现的把握,徐尔充在《舞蹈审美论集》中对“表现与再现”给予了论述,文章最后的总结正契合了以上的观点:“回顾近几年来受到群众欢迎的节目,多半是既有深刻的生活内容,又有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生动抒发。虽然这些作品由于体裁不同,其表现与再现的运用有多有少,但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排斥,却总是相互补充。情节性强一些的作品,看上去再现生活的部分多一点,但这里的再现也是为了表现,是在再现中进行表现。抒情性舞蹈,舞者的动作和情绪多半是表现性的,但也离不开必要的再现与模仿,这类舞蹈往往用再现的手法,展现出特定的社会生活背景和人物之间的关系,为的是让表现性舞蹈的展开有明确的目的,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由此可见,表现与再现总是相互结合在一起为展开作品的主题和塑造人物服务。”[7]关于在“生活环境”中舞蹈的问题,将在第七章中做专题论述。

注释

[1].夏征农主编.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870.

[2].徐尔充.人体律动的诗篇:舞蹈审美论集[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6:79.

[3].《汉书·礼乐志》

[4].[清]《晃州厅志》

[5].冯双白.中国现当代舞蹈史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9:299.

[6].用削成螺旋桨形的竹片和小竹棍结合成丁字形,双手掌搓动竹棍即可旋转飞出,俗称“竹蜻蜓”。

[7].徐尔充.舞蹈审美论集:人体律动的诗篇[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有限公司,20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