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黄帝内经》书名隐藏养生秘诀
现在我们来说一说《黄帝内经》这本书的书名蕴藏有什么秘密。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黄帝内经》不是黄帝写的,是西汉中期最终汇编成书的。那为什么书名中有“黄帝”二字呢?注意“黄帝”的黄是黄色的黄,不是“皇”。有一次我在一个地方讲《黄帝内经》,看到他们打出的宣传横幅上写着《皇帝内经》,把我吓一跳。我说我是老百姓,我哪懂皇帝是怎么养生的,应该是“黄帝”。因为汉代人最崇尚黄帝,尊奉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以托名“黄帝”显得这部书有最高的神圣性、权威性。当然这本书与轩辕黄帝也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很可能是黄帝的思想经过口耳相传、不断补充、不断丰富,最终形成了这部伟大的经典。
再看这本书的内容和体例。这是一部问答式、对话体的著作,基本上是黄帝和其大臣之间的问答,大部分是黄帝问,大臣回答。他有六个医臣(掌管医药的大臣),如岐伯、伯高、雷公等,其中最重要的一位叫岐伯。黄帝在统一天下之后,就“问道于岐伯”。他把岐伯称为天师。黄帝是何等人物?是古代的帝王,但是他仍然很谦虚地询问比他地位低的人,还尊其为天师。这不仅说明黄帝胸怀博大,更说明生命问题的重要。为了搞清楚生命的秘密,黄帝甘愿屈尊,不耻下问。
《黄帝内经》大部分篇章都是黄帝问、岐伯答。所以后来人们就用岐伯和黄帝这两个名字的开头“岐黄”表示《黄帝内经》,将《黄帝内经》称为“岐黄之书”,中医也称为“岐黄之术”“岐黄之道”“岐黄之业”,以此纪念岐伯和黄帝这两位中医药学的开创者和奠基者。
很有意思的是,人类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原创著作,很多都是采用对话体的。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想国》,还有我国记录孔夫子和弟子们的对话集《论语》。《黄帝内经》也是黄帝和大臣的对话集。
说完了“黄帝”,再说说“内经”。有“内经”,那么有没有“外经”呢?有!《汉书·艺文志》记载:《黄帝内经》十八卷,《黄帝外经》三十七卷。有人就问了:《黄帝内经》是不是讲内科,《黄帝外经》是不是讲外科?不瞒你们说,我虽然是第一个研究《黄帝内经》的博士后,但我没见过《黄帝外经》,所以《黄帝外经》是不是讲外科,我也不知道。当然有人说不是,我同意你们的观点。为什么?因为当时的医学没有分科。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所流传的《黄帝外经》,实际上是清代陈士铎传出来的,叫《外经微言》,应该不是原本的《黄帝外经》。
为什么要分内经和外经呢?按照古书的体例,同样一本书如果分内和外,比如《庄子》就分为内篇、外篇,还有杂篇,那么至少有两个意思:一是作者不同,“内”往往是作者自己写的,“外”往往是作者的弟子写的;二是重要性不同,“内”往往是主体部分,“外”往往是辅助部分。我想《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可能也有这样的意思。但我认为内经的“内”字还隐藏着一个秘密:那就是善待生命的方法,一定要“内求”。现在我们一提起养生或者治病,你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是吃!吃什么营养品、吃什么药。这是外求!《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生命健康最重要的是“内求”,是要找内在的原因、内在的方法。《黄帝内经》有一篇虽然叫《外揣》,就是通过揣测体外的声音和颜色的变化,去了解内脏的病变,但目的还是内求。《黄帝内经》就是通过“内求”以及其他多种方法去激发人体内部的潜能,激发体内本来就有的自我修复、自我抗病、自我免疫的能力,从而达到与天地相应的健康、快乐的境界。
然而现代人对“内求”却表现为三个“不”:不愿意内求;不敢去内求;不屑于内求。为什么?因为内求毕竟太困难了,太辛苦了。比如内观,是要闭着眼睛往自己体内观察,观察气血流动。有的人一闭上眼睛往里面一看,黑黑的,什么都没有。很容易出现幻觉,心中一紧张,就有点害怕,有点恐惧,所以不敢内求。更多的人是觉得内求是虚的,神神秘秘的,能有什么效果啊?有的人在打坐以后,马上就想见到效果,一旦没有效果,立即就否定它。这真是太可惜了,太遗憾了!所以我在书中会尽力让大家找回这种内求的方法,在内求中体悟生命的奥妙。
我们再来看《黄帝内经》两个部分《素问》和《灵枢》,这两个书名是什么意思?先看“素问”,一般都把“素”当作平常、平素,“素问”就是平常的发问;也有人将“素”理解为根本,“素问”就是询问根本。其实我们只有了解了古人对宇宙生成的认识,才能明白“素问”的真正含义。在先秦时期有一位与老子、庄子并称的道家人物叫列子,他在《列子·天瑞》中将天地宇宙的生成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太易”是第一个阶段,这就是《易传》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的状态,这时元气还没有出现;到了第二阶段“太初”,元气开始出现;第三阶段“太始”,形状开始出现;第四阶段“太素”,质量开始出现,所以后来有了一个词叫“素质”。“素问”的“素”就是“太素”,就是“素质”,也就是人体生命的本质。《素问》就是指对生命本质、本原的追问。所以《素问》主要讲人体生命的基本理论问题。
再看《灵枢》,“灵枢”又是什么意思?繁体字的“靈”上面是一个“雨”字,中间是三个“口”字,下面是一个“巫”字,本义是指能用咒语与天神沟通并能求雨的巫师,后来与“神”连用成“神灵”。神灵是主宰人的生命的,这个神灵在人体里面,就是灵气、神气;“枢”是枢纽,枢纽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关键,泛指道路。灵枢,意思就是主宰生命的枢纽和关键,也就是神气、灵气运行的通道,这个通道就叫经络,经络是生命的枢纽和关键。《灵枢》原来称为《针经》,主要是讲经络和针灸的。
《黄帝内经》原本是十八卷,《素问》和《灵枢》各九卷,后来通行版本一共有一百六十二篇,其中《素问》八十一篇,《灵枢》也是八十一篇。八十一是两个九的乘积,“九九八十一”,“九”为阳数之最。这里又有一个秘密,表明人体生命中最重要的是阳气。明代一位了不起的医学家叫张景岳(介宾),他写过一篇文章叫《大宝论》,他说:“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
《黄帝内经》揭示了人体生命的各种秘密,我将在本书中为大家解开《黄帝内经》所蕴含的生命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