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管理日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月 产品和用户增长

2月1日 与趋势站在一起

2008年的时候,苹果上线了APP Store,向全球开发者开放自己的平台。当时我还在酷讯,有朋友告诉我,可以给iPhone开发专属应用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这个事也太小了吧?我们那一批创业者想要做的是系统、软件,最低程度也该是一个网站吧?我想,怎么会有人跑到一款手机的系统上去做一个应用啊?如果说有开发团队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我会感觉他们疯了。

然而后来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无数创业者,都开始为手机开发应用。智能手机从改变软件行业开始,几乎改变了世界上每一个行业,而媒体行业也是这个故事里的一部分。

未来总是难以预见的。但是回过头来看这件事,在2008年的时候,一定已经有一小拨创业者,因为苹果的APP Store,看到了移动互联网可能给这个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

之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工作,最终让一个很小的趋势,变成了我们今天所身处的“未来”。

——2016年1月15日今日头条未来媒体峰会

背景分析

硅谷精神之父凯文·凯利在《必然》一书中写道:“我们都只有‘倾听’科技所偏好的方向,并使我们的期待、管理和产品服从于这些科技所内在的基本趋势,才能从科技中获得最大利益。”张一鸣显然就是良好的践行者。

22岁那年,张一鸣从南开毕业,在天津工作三个月后,应师兄之邀赴京创业。半年后创业失败,于是应聘到酷讯担任技术员。两年间,因被创始人陈华、吴世春看重,一路提拔至技术委员会主席,并且得到投资人王琼的关注。

张一鸣当时也没有反应过来,iPhone和APP Store背后的移动互联网意味着什么,但是当他后来意识到的时候,立刻就去做了相关的事情,没有迟疑。

创新者终其一生都应该与时代趋势站在一起,要顺流而下,不要逆流而上,只要看到趋势,就要站在趋势一边。

行动指南

未来难以预见,创业者要善于观察趋势并及时行动。

2月2日 顺应智能推荐的趋势

比如,家庭主妇会收到家常食谱的信息,体育爱好者会看到足球比赛推送。今日头条根据用户特征、环境特征、文章特征等数据,进行组合推荐。这背后是数据挖掘、神经网络、自然语言理解、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当整个内容行业从编辑分发拐入机器智能分发时,去中心化模式让广告的分发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我们知道,广告离不开三个环节,生产、分发和消费,而智能推荐的时代中,这三个端口正在发生改变,以顺应智能推荐技术这一趋势。

——2016年10月20日金投赏论坛演讲

背景分析

SIG的王琼曾经在2016年说过,今日头条有很强的造血能力,虽然他们很想再投点钱,但是今日头条已经不需要了。除了信息分发能力,今日头条还有很强的商业化能力。

尽管很多人会觉得靠广告来盈利不够科技范儿。张一鸣却觉得没什么不可以,毕竟谷歌、脸书的盈利也主要靠广告,广告也可以做得很好很有趣。

因为走在了推荐算法的前列,今日头条在广告方面的战略也更清晰。

传统的资讯阅读平台为每个用户呈现相同的主页。但其实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不同的阅读喜好,今日头条精准的需求广告,依靠的是个性化推荐算法,可以实现广告即内容。今日头条的广告效率远远大于其他平台。

行动指南

顺应智能推荐大趋势,将广告变成内容,在趋势中探索新路。

2月3日 移动互联网的特征

移动互联网时代有一个“双向”的特征,即用户行为可以随时返回到内容发布者,并且内容发布者也有机会不经过第三方就能直接和用户发生联系。显而易见,移动互联网可以同时提供连接和信息服务。

所以,我们不仅帮助用户找到优质的内容,同时也帮优质的内容找到优秀的读者。

比如,有关科学、历史或者文化的内容,可能很难在邮局和机场这种地方发布,但有了推荐引擎以后我们就有机会推荐给用户。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在今日头条上已经产生了一些特别的信息爱好。

——2014年世界互联网大会分论坛演讲

背景分析

相较于PC时代,移动互联网有了基于定位、通讯录等开发出的许多优势,更具有隐私性,也更个人化。传统互联网时期的思维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张一鸣从经营相当成功的九九房退出来,创办字节跳动,就是看到了时代的变化,想基于移动互联网做事。

行动指南

转换传统互联网思维,基于移动互联网特性做创新。

2月4日 移动流量快速上升期

对互联网时代来说现在是巨变的时代,PC互联网的流量不再上升,移动互联网的流量正在快速上升,智能手机的兴起改变了太多行业:纸质地图没有了,闹钟没有了,相机没有了。

对媒体行业而言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改变,在互联网刚刚出现时,纸媒的发展还是上升的,那时的电脑不能随身携带。但移动互联网时代,第一次大幅度改变了局面,95%以上的事务可以在移动终端上完成。

——2015年9月5日中国青年领袖公益演讲

背景分析

每一个潮流都有上升期、平稳期、降落期,对处在其中的创业者而言,抓住上升期非常关键。张一鸣从硬件设备的变化看到了互联网的变革,从而抓住了移动流量的上升期,这是今日头条成功的必备条件。如果换一个时间点,今日头条可能都不会有现在的规模。

行动指南

巨变时代,抓住流量上升期。

2月5日 随刷随有的信息流

有些是因为太难用,门槛很高,导致最后只有geek(极客)才用。还有一些是没有“穿透”,订阅、选择类别等各种功能,他们把产品想得太复杂。为什么我们没有做这样的产品?因为我们始终认为信息的效率比信息的展示更重要。

最早期的今日头条,没有频道没有个性化甚至没有图片,打开就是纯信息流。当时我们的判断是——移动互联网,高频应用,主产品是唯一的;同时要专门为移动创造内容,而不是把杂志内容搬过来,后来我们做了今日头条号。

——2016年12月14日张一鸣接受《财经》采访

背景分析

张一鸣对于信息流的认知是战略级的。字节跳动第一位非创始人高管曾告诉笔者,今日头条创建期有两大产品优势,其中一个就是新内容随刷随有,只要用户刷新,软件的上端就会显示“又为您更新了××条新闻”。这在那个时间段的互联网产品里,只有今日头条一个产品做到了,给用户带去了极佳的体验。

相比之下,当时很多大牌的、有很强的新闻底蕴的客户端,可能一天也就更新百十多条内容。当时所有的门户网站,都没有果断地去做信息流,这个技术门槛今日头条早期领先很多。

另一个独特之处是今日头条是能够抓取评论,当时微博没有防守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在抓取内容的时候,能够把微博上所有的评论都抓取过来,用户看一篇文章能看到朋友的评论,用户黏性就会增强。

后来,各大巨头平台开始把控内容,今日头条只好开始做今日头条号,将内容掌握在自己手中。

行动指南

先做对用户最重要的事,把用户门槛设置低一点,穿透圈层。

2月6日 广告也可信息流

从广告的生产方面来说,现在需要像做内容一样去做广告。

在智能分发时代,广告信息化是我认为的一个趋势。因为个性化推荐,推荐的是信息。而广告也是信息的一部分,它是有商业价值的信息。现在,强行插入的干扰阅读的广告不再是好的模式。当年门户网站的广告就是挂两边,甚至在网页旁边飘,挡住用户的视线,非常影响阅读体验。

而我们商业化的目标是让广告成为一条有用的资讯。广告必须具备可读性,之后它就能直接产生价值了。比如一个新品上市信息,或一个试驾活动,这种既具备商业价值,同时又具有可读性和可服务性的广告,我们就把它当做正常的内容推荐给用户。

2012年初的时候,我去见投资人,他们当时还跟我说,移动屏幕这么小,你们广告肯定很不赚钱,因为屏幕小,广告的展示位也少。但是我们推出了信息流广告,生产出来的广告可以像信息一样分发,信息流广告可以不断刷新,没有展示位数量的限制,更不会像以前那种打扰用户体验。可以说,它就是一种信息。

我们的广告都很明确地标注了广告字样,但是因为推荐系统精准推荐,且是有用的资讯,所以转化率都很不错,很多用户都不会介意它是广告。

这也是我认为今日头条广告ROI(投资回报率)更高的表现。

——2016年10月20日金投赏论坛演讲

背景分析

谈到今日头条的信息流广告,就不能不提字节跳动的二把手张利东。

2013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时任《京华时报》副总裁的张利东应张一鸣邀请,前往当时已经搬到盈都大厦的今日头条公司。在一间狭小昏暗的会议室里,张一鸣在白板上写下一长串复杂的计算公式,用了数小时向张利东解释背后的原理,目的是要说明,今日头条的广告盈利和往后的创业步骤。

张利东后来说:“实话实说,当时我没完全看懂。但他列公式的行为,给我的感觉是震撼,我第一次看见有人用公式的方式,给我推导广告盈利模式。”

张利东非常认同这种模式。2013年9月,在他的支持下,今日头条第一次尝试个性化推荐信息流广告。

不仅如此,张利东还为今日头条拉来了最早的一批重点客户资源,据说其中就有宝马,正是因为汽车广告主的入局,之后的奢侈品和大厂商才跟着接受在今日头条投放广告。

张一鸣的信息流广告模型终于得到验证。

行动指南

新的工具有新的媒介,新的媒介有新的变现方式,不断探索变现方式。

2月7日 先做产品,快速迭代

搞笑囧图是内涵段子的大哥,内涵段子之前先出的笑话类产品是搞笑囧图。其实这些产品都涵盖了之前的想法,只不过以一种比较接地气的想法诞生。因为当时的移动互联网发展非常快,我们希望快速推出产品以获取用户来验证想法。这个想法其实已经覆盖了最早初心的各个点。

当然有一个问题,当我拿这些产品说服投资人的时候还可以,但想说服那些高段位的副总裁候选人肯定不行,他们会想,这么low的东西我怎么可能会加入呢?甚至工程师都有不来的。

——2016年3月今日头条年会演讲

背景分析

在做今日头条之前,张一鸣足足花了三年时间,研究了国内外较有影响的一百多款新闻类客户端。直到2012年3月,张一鸣准备好了人马和资金才成立了字节跳动。

即便如此,张一鸣还是在今日头条上线前推出了同一后台的产品内涵段子作为测试,以确保万无一失。

今日头条的发展动作是迅速的,但张一鸣的战略却是渐进式的。

行动指南

看到时间窗口就要抓紧,以产品推进产品也是可行的。

2月8日 先试局部,再做整体

2012年5月,我们有了内涵段子,后来才有今日头条。今日头条基本上把我们的想法比较成型地完整地体现出来。我们确实不是一个新闻客户端,最早期希望把创作、分发、讨论各种内容覆盖,做最懂你的信息平台。从我们的出发点可以看到,过去四年这个出发点并没有变过,在2012年初就想好了。

——2016年3月今日头条年会演讲

背景分析

内涵段子诞生三个月后,今日头条的第一个版本才上线。

在那三个月里,内涵段子是顶梁柱一样的存在。那时移动互联网刚刚兴起,很多应用都不够完善,这也导致当时的移动互联网没有充分碎片化,核心应用无非就是工具,包括搜索、电商、游戏等几大类。

如何有趣地消磨时间,而又不那么浪费流量,成为当时的纯刚需。“刚需”到什么程度?那时有些APP极为夸张,制作者把搞笑图片从网上下载下来,打成200M左右的压缩包,做成那种静态的、没有刷新的、也没有更新的东西,然后发布出来,排名就特别靠前。

内涵段子抓住时机,提供源源不断的搞笑图片和文字,极大地满足了这类需求。但是,在看似浅薄的内容之下,是今日头条打磨推荐引擎的雄心。

行动指南

即使是边缘探索,也要打磨核心能力。

2月9日 起名字

对于今日头条未来的发展,我希望它不仅仅推送人们感兴趣的新闻,它还可以推送广告,甚至推送商品。

有人可能说今日头条取了一个新闻媒体的名字,不能推广告推产品,那Face-book(脸书)也不是book(书)嘛。在我眼里,一篇新闻是信息,一篇游记也是信息,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信息,一个你很需要的商品也是信息。只要是真实的、不欺诈的,我推荐给你并且标明是商品就可以了。

——2014年张一鸣极客公园演讲

背景分析

今日头条的名字是早期产品经理黄河所取,张一鸣很赞同他的取名之道。黄河认为好的名字要符合两点:一要让用户秒懂,看到名字就知道作用是什么;另一点就是越简单直白越好,尤其是微博大号和网络用语,感知度高,传播效率高,比较受欢迎。

今日头条非常符合这两个特征,“头条”是最重要的新闻的意思,“今日”是时效性,二者结合朗朗上口,非常容易形成记忆。

行动指南

取个好名字。

2月10日 Byte Dance(字节跳动)

在2012年底,就在锦秋家园里,我们开始讨论国际化的事情。我们在取“字节跳动”这个名字的时候,也想好了ByteDance这个英文名。那时候,同事中也没几个人出过国。但我们觉得,移动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机会在全球都存在。

——2019年字节跳动七周年演讲

背景分析

取好名字需要更长远的考量。杰克·特劳特在《定位》一书中说:“好名字是长期成功的最好保障。”书中认为,许多产品类别中,各个产品彼此间区别相差无几,但是因为有的产品起了好的名字,所以销售额会领先数百万美元。

张一鸣的取名眼光相当长远,即便是公司才刚刚成立,就已经想到遥远的全球化问题。

行动指南

取名字也要有长远考虑。

2月11日 研究相关赛道的公司

Digg被50万美元收购是真的吗?多么不靠谱的事情。虽然团队不济,被Reddit(红迪网)超过,但按他们的流量,仅仅只放广告联盟的广告,每个月应该也有几十万美元,有什么特殊情况?

——2012年7月张一鸣微博

背景分析

张一鸣对于信息分发的兴趣其实很早,在他大学开始接触计算机时,就意识到这是一种非常适合用于信息分发的工具。张一鸣毕业之后无论做搜索引擎还是社交网站,基本上都是围绕信息分发。在酷讯的工作,也基本围绕这个来。

张一鸣在做海内网的过程中,曾经梳理过Alexa(一家专门发布网站世界排名的网站)排名前1000的网站。结果发现,除了Reddit和Digg(二者为美国科技新闻网站)排在200名左右,其他做积极推荐的阅读应用,几乎未见。

因此,张一鸣得到的启示是,应当有更高效的内容分发方式,以实现用户多个方向的内容需求。

行动指南

走哪个方向,要多研究相关赛道的公司。

2月12日 热度排序算法

包括Reddit,包括Hacker News,打开都是H5页面,非常简单,都是一条条的信息,我觉得这个形式很好。不像很多门户网站的手机版,他们标题都是对齐的,很讲究形式,还要加频道,搞得很复杂。所以我们最早做产品的时候,我一开始就觉得什么功能都不要加,就是一个feed,然后做到随刷随有。另外就是根据用户行为按热度排序,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个性化,但当时也是可以的。

——2019年《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作者拜访张一鸣

背景分析

有人分析认为,今日头条早期胜出的核心不是靠个性化,而是靠使用门槛超低的体验:一上来啥都不用选,猛推高点击文章,在后续使用中人和算法持续互动,个性化逐步体现。在理解用户上,当时所有今日头条的竞品都和今日头条差了一个身位。

早期应用热度排序算法最典型的产品就是Reddit,张一鸣对Reddit非常感兴趣,一直想要收购,2016年推国际化时提过收购意向,谈到过用换股方式来操作,但是被拒绝。

今日头条本身也采用了很长时间高热算法,张一鸣最早撰写的关于推荐的内容就是这个,直到后来第四范式创始人陈雨强入局,今日头条才换成更先进的大规模离散算法。

行动指南

关注技术前沿公司,不断更新提升自己。

2月13日 在地铁上的观察

2007年我买了第一台苹果机,苹果一代,2009年我买了自己的第一台安卓手机,摩托罗拉的比较好的机型,底下横着推出键盘,但很不好用。一年后,我看到地铁上开始有大量的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这时候手机的软硬件性能已经OK,我觉得可以慢慢发展出一个很大的移动应用生态了。

——2019年《沸腾新十年:移动互联网丛林里的勇敢穿越者》作者拜访张一鸣

背景分析

今日头条第一位非创始人高管曾强曾说,他只见过一次张一鸣开车。创业不久时,张一鸣和梁汝波从天津返回北京,中间坐地铁时常常会比赛背诵地铁站号。新时代创业和草莽时代做老板应该是有区别的,新时代创业的目标是创新,并不特别在意物质享受,反而会从周边普通人生活观察时代脉动。

行动指南

少物质享受,多观察生活。

2月14日 地铁刷手机

移动互联网对于传统媒体的影响远大于PC,PC对纸媒有影响但无冲击,当人们出门或者坐地铁时仍然需要报纸,但现在的手机几乎做到全天候随时随地。

——2014年2月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背景分析

张一鸣在各种演讲中,曾经多次提到自己坐地铁时观察周围人的经历,其中包括移动时代的到来,这不禁让人有一个联想:时代变化体现最明显的就是地铁上的大众。

越是面对巨大变革,人们越是无感,其原因很可能在于找不到观察切面。

张一鸣通过观察到地铁上刷手机的人越来越多判断移动互联网兴起,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启示。

行动指南

多留意地铁上大众的生活,总结时代变化趋势。

2月15日 介质变化

如果对互联网、对国外互联网了解更多的一些朋友会发现,即使在互联网时代,在互动、创作、分享方面也有专门的公司,像美国有Disqus,中国有bShare的分享插件,也有非常多的用户使用,专门做这个文章的分享。很多网页上面都有一个小按钮,一点开,会出现一系列图标分享到哪儿,这是专门为分享做改进的互联网的技术公司。所以每一个环节都在不断地创新,都不断地有新的东西出来。

在创作领域也是,从博客到微博,不断创造一种新的方式,它可能是品牌的变化,比如微博是题材的变化,创造内容的方式也在不断进化,这些进化都跟互联网产品、跟技术有很大的关系。

已经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随着带宽的提高,这三五年已经看到一个重大的变化,文本越来越向多媒体转化,以前很少有网站一打开就是一系列大图,现在这种设计方式已经越来越普遍了,这个前提是带宽技术的变化。如果大家有印象的话,六七年前,中国和美国都有一系列把热门内容做出来的产品,像大企网,网民把热的内容点出来,现在也越来越个性化,出现了按主题的内容,比如互联网技术板块或者媒体板块,像天涯就是按主题内容在改变。

——2013年12月张一鸣在钛媒体Ti创新者大会演讲

背景分析

从2002年博客创立,到2012年微博兴起博客衰落,这中间是十年时间。技术的进化促进硬件的升级,硬件的升级导致媒介革新,这是必然的结果。张一鸣生于1983年,亲历了其中变化,也看到了背后的规律,这为他创办今日头条提供了逻辑支撑。

行动指南

看到技术进步与媒介革新的联系。

2月16日 主要需求

新浪微博告诉我们,只要抓住主要需求,产品再糙也能取得一定的成功。

——2012年7月微博

背景分析

张一鸣本人是微博的深度用户,曾经写过近十年微博,但也非常反感微博设计。他在今日头条创办早期曾经抱怨:“我实在不想看微博,但是目前还没有比微博信噪比更高且信息同样的产品。”

一方面不想看,一方面又离不开,正好诠释了抓住主要需求和产品糙这两点。

行动指南

抓住用户主要需求。

2月17日 坚定创新

在当时,做推荐引擎对创业公司来说难度还是很高的,那时候有很多人在做类似的APP,有些人是靠不可扩展的运营,有的人尝试通过简单的定制实现个性化,真正下决心做推荐引擎的公司很少,失败的很多。

但我们觉得,如果不解决个性化的问题,我们的产品只是做些微创新,也许能拿到一些移动互联网的红利,但不可能取得根本的突破,不能真正地创造价值。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努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019年字节跳动七周年演讲

背景分析

今日头条APP刚发布没不久,张一鸣意识到个性化推荐引擎的重要性,于是召集所有产品和技术骨干在锦秋家园六楼办公室开会,核心议题是要不要启动个性化推荐引擎项目。当时非常多的人担心今日头条没有“基因”和能力,但张一鸣却坚持不会可以学。

当时中科大毕业的项亮在hulu负责视频推荐研究方面的工作,在2010年3月Re-sys China推荐系统大会上,项亮受到CSDN总编刘江的影响,写出了一本《推荐系统实践》。

张一鸣知道这本书后,便与项亮取得了联系,想要一份电子版。项亮以书还没有出版为由拒绝了他。张一鸣觉得如果继续等下去,会严重耽误今日头条推荐能力的进度,便自己上网找资料,然后自己想象着写出了第一版推荐引擎。

这充分说明占据主动权的永远是那些不会等到“时机完全成熟再做事”的人,而是那些看到希望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干起来的人。

行动指南

产品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绕过问题,解决的问题很可能就是将来的核心竞争力。

2月18日 推荐引擎

从成立那天起,今日头条一直是智能推荐最早的、最积极的探索者,将“做最懂你的信息平台,连接人与信息”作为我们的使命。创作者发布内容,通过算法匹配,推荐给对这些内容感兴趣的粉丝,两方通过推荐引擎建立起联系。天长日久,我们对创作者和粉丝的信息匹配越来越精准,促进他们彼此之间建立连接。另一方面,通过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分享、评论和收藏,算法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作者与粉丝的互动数据,进一步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整个推荐系统的运行,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下一步,我们将从智能分发时代走向智能分发和粉丝分发相结合的“智能社交”时代。我们相信这也是社交媒体的2.0时代,通过智能推荐更有效率地获取粉丝。

——2017年11月22日第三届今日头条创作者大会演讲

背景分析

在这次创作者大会上,张一鸣推出了“千人百万粉”计划:未来一年内,在今日头条平台上扶持1000个拥有100万粉丝的账号。按照他的说法,今日头条的粉丝红利期才刚刚开始,基于人工智能技术,今日头条可以为更多创作者更快更好地获取、沉淀粉丝。

这就是张一鸣之前在内部提出的,要搭建全球第一的创作者社区的具体实施。

行动指南

坚持使用算法推荐,更新换代推荐引擎,提高智慧程度。

2月19日 AB测试是工具

同理心是地基,想象力是天空,中间是逻辑和工具。AB测试只是一个工具而已,是测不出用户需求的,同理心才是重要的基础。如果没有同理心,做出的产品肯定没有灵魂,不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光有同理心还不够,这样只能做出有用的产品。想要做出彩的产品,想象力非常重要。

在今日头条还非常简陋、信息非常少的时候,我们就想象着今日头条的feed连着一根智能的天线,天线连着无边的信息海洋,每一刷,就会从海洋取回此时此刻此地你最感兴趣的信息。所以我们努力涵盖各种各样有用的信息,从新闻到图片,从三农到学术。

抖音也是如此,想象全屏的视频让手机变成一扇窗户,你透过这个窗户看到一个丰富的世界,抖音是这个五彩斑斓世界的投影,感觉非常奇妙。如果没有想象力,你可能只会做出一款对口型的热门应用或者搞笑视频软件,抖音也不可能从一款炫酷的音乐舞蹈小众软件,演化成包容美丽风光、戏曲艺术、感人故事、生活消费的大众平台。

——2019年字节跳动七周年演讲

背景分析

标签可以帮人快速认识世界,但是也容易让人片面理解事物本身,在人们给今日头条贴上“AB测试公司”标签的时候,往往忽视了他们本身所蕴藏的同理心和想象力。《史蒂夫·乔布斯传》曾有过类似的表述:“苹果公司本身,乔布斯认为这是他最伟大的创作。在这里,想象力被培育、应用和执行的方式极具创造力,这使苹果成为全球最有价值的公司。”对于一家极具创新能力的公司来说,这才是他们的基础。

行动指南

不要迷信AB测试,要有同理心和想象力。

2月20日 务实浪漫

外界对我们有很多描述,说字节跳动是个过于理性的公司,张一鸣是一个过于理性的人,什么“AB测试公司”“APP工厂”之类的,我非常不认同。昨天去锦秋家园的路上,想起这些故事,我觉得,我们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公司啊。同事跟我说是不是叫理想主义,浪漫有点贬义,听起来不靠谱。我说不是,理想主义还不够,浪漫比理想主义更浪漫,只不过我们是务实的浪漫。什么是务实浪漫?就是把想象变成现实,face reality and change it。

——2019年字节跳动七周年演讲

背景分析

张一鸣解释今日头条不是AB测试公司的原因是,江湖流传,即使是今日头条的人也不知道今日头条有多少个APP产品,而且每一款产品的绝大多数流程都要经过AB测试,从取名到产品设计,无一不经过AB测试验证。我们看到张一鸣为此做解释,更要看到字节跳动公司的实际行动,AB测试显然是今日头条做成产品的有效招数。

行动指南

浪漫也要务实,擅长AB测试。

2月21日 计算用户喜好

我们面临如何知道用户喜好的问题,但方法并不是直接研究喜好,而是计算希望近期达到的目标。今日头条给用户推荐资讯,我们肯定是希望用户看,我们有一个最重要指标是“信噪比”,会预测用户在100条内容里面,哪些会点击打开、评论或分享,这是不是一定能够代表他的好恶?不完全,但是接近。比如我们发现,分享、收藏和评论的用户是不一样的,我们会根据这些动作给他一个权重,让机器去预测用户行为,但机器不是直接算出“好恶”,而是根据跟他有相同属性的一群人来预测。

——2015年7月14日吴晓波对话张一鸣

背景分析

今天大家都会抱怨“信息茧房”,但在门户网站时期,更多的情况是用户很难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传统的编辑群体凭借主观经验,不停引导筛选用户,而不是服务用户,今日头条则改变了这个局面。

行动指南

少主观研究,多让机器计算。

2月22日 把目标推远

以前我们讲春种秋收,要很快见到成效,但这个时代的变化就是,你不需要有特别急着收获的想法。你要去想如何把优化的目标推到尽可能远;要去想,你最终想做的事情可以推演到多大。像建筑,其实它影响到城市,影响到社会。电商影响到消费方式;现在谷歌从搜索到社交、到安卓操作系统,现在到人工智能。

所以我觉得,现在能够胜出的企业都已经把优化的目标推得很远。如果只考虑说怎么样六个月能拿到融资,但是再往下就没有竞争力了。

——2016年4月12日王石对话张一鸣

背景分析

阿里巴巴从创立到2012年之前都没有利润,京东连续多年亏损,滴滴美团更是如此,现在的互联网公司都已经明白了要先做规模再想盈利的道理。张一鸣在读企业传记的时候,也有了类似的领悟——特别伟大的企业都是坚持最优化发展。因此,今日头条才能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更加努力投入资金收购其他企业,购买未来。

行动指南

低空飞行,看到更长远的机会,坚持最优化发展。

2月23日 愿景要大

相信在2016年我们非常有机会,并且必须成为国内最大的资讯平台。当然这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这或许是别人的终点,但不是我们的终点。我跟今日头条号的同事谈2016年的目标,他们提了一个部门愿景,想很久很久之后,始终不敢提叫作“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他们提的是“逼近中国第一内容创作平台”。希望到2017年,能把“逼近”两个字去掉。

到2018年,希望再进一步成为真正市场的绝对第一名,能够占到一半。到2019年全球化全面成功,能够成为全球第一的创作平台。到那个时候,我相信今日头条是有机会跻身下一个市值千亿美元的公司的。

千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这是忽悠吗?这个想法其实在融资的时候是没说的,融资的PPT上我没写它。但这个想法心里是有的,我跟少数几个同事沟通过,一直没有跟大家沟通。在年会的这个时候把这个目标跟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和大家一起共同来达到这个目标。最后我们再回过头来,2016年第一目标是决战国内第一!

——2016年3月今日头条年会演讲

背景分析

今日头条最早期的产品经理黄河曾经说过,张一鸣能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有一条方法,就是团队敢于定很高的目标。愿景非常大,也能推着员工们一起前进,一起很极致地努力工作。

行动指南

敢于提出更大的愿景,带动公司做出最大的努力。

2月24日 理解算法理解人

这两个基础之上,一方面理解了人,一方面理解了信息,就有可能让机器把这两者连接起来。

我经常遇到一个问题,机器真的能理解这么准吗?纯算法真的能战胜人吗?算法不能战胜人,但是算法是基于人之上的,可以战胜人。

——2013年12月张一鸣在钛媒体Ti创新者大会演讲

背景分析

所谓基于人之上战胜人,意思是指算法是站在大量用户行为的基础上,知道一个具体的人的喜好,然后就知道与这个人类似的人想要看什么,然后推荐给他对应的信息。在今日头条之前,再好的新闻媒体也不能预知每个用户所需,他们只能展示最近新发生的事情,而基于算法的今日头条做到了这点。

行动指南

充分利用算法,相信算法是基于人之上的,可以战胜人。

2月25日 调教算法

算法是一个生命体,你要调教它,驯养它。这个想法我在2011年的时候才开始萌发,开始只是想怎么样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后来研究下去,用户对信息需求有越来越多的特征,比如说,不同人的信息需求不同,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对信息的需求也不同。算法对特征规律的总结与存储是要不断训练调教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动态的,就像一个自我演化的系统。你在看它(算法),它也在看你,它看你看得认不认真,并且不断地在做感知、存储、判断这一系列动作。算法是社会化的,观察你就能推导出他,因为你们有共享的特质。推荐系统很有意思,是活的,你做好了摆在那儿,它会越来越好。

——2014年张一鸣极客公园演讲

背景分析

人们责怪算法不灵敏的时候,往往不会想到,传统新闻媒介背后的编辑是人,人不灵敏的时候远比机器多。机器只要改进一次,相同的问题就不会再出现,而编辑是会再犯的。算法是一个需要不断改进的系统,即使是今日头条也不例外。

在今日头条发展过程中,其背后的推荐算法有过多次革新,初代是张一鸣自己做的,后来杨震原的加入实现了一次技术升级,再后来陈雨强加入将热度排序算法升级为大规模离散算法,又实现了一次技术升级。不断吸引更优秀的工程师,不断革新算法,才有了现在今日头条的算法护城河。

行动指南

不断引进技术人才,不停改进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