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关注儿童心灵成长
——我的儿童文学观
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把少年儿童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关系着祖国前途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事。
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三亿六千万少年儿童是文学艺术最大的受体。儿童的可塑性最大,少年儿童文学对于未成年人熔铸意志性格、陶冶道德情操、提高精神素质、提升审美能力,可以发挥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独特作用。小小心灵非常需要文学乳汁的润泽、滋养。一个孩子从小爱听儿歌,爱听故事,爱看图画书,长期保持对文学的爱,接受文学的熏陶,长大以后,就可能成为一个心地善良、胸襟开阔、感情优美、想象丰富的人。毫不夸张地说,儿童文学是少年儿童生命成长、精神成长、心灵成长不可或缺的维生素。
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是包括儿童文学在内的一切文艺的特征和功能。充分而完美地体现时代对未来一代的期望和要求,真实而生动地反映少年儿童丰富多彩的生活,鲜明而丰满地塑造少年儿童的典型性格、形象。勇敢而执着地探求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新形式、风格,是摆在儿童文学作家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提高儿童文学创作质量题中应有之义。要千方百计努力创造向上向善、文质兼美的作品,把爱的种子,真善美的种子,正义、友爱、乐观、坚韧、同情、宽容、奉献、分享的种子,播撒到孩子的心灵深处,让它们生根、发芽、开花。
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服务对象是少年儿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评论、编辑、出版、组织工作的人,要更加牢固地树立起“儿童本位”“以儿童为主体”的观念。在创作思想上更完整、准确地认识儿童文学的功能,全面发挥它的教育、认识、审美、娱乐多方面的功能。并深切认识儿童文学的教育、认识、审美、娱乐作用,都要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审美愉悦来实现。儿童文学的教育功能是包涵着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育审美能力的,坚持“寓教于乐”,始终不离审美愉悦。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分为幼儿、儿童、少年三个层次,在创作实践上要更加自觉地按照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精神需求、欣赏习惯、接受程度来写作。
在我看来,儿童文学作家要永葆童心。失却童心,失却童年生活对自己的馈赠,就可能捕捉不到生活中的美和诗意,捕捉不到孩子们独特的情感、心理、想象,以致难以成为一个为儿童写作的优秀诗人或作家。
无论是艺术的儿童文学,大众的儿童文学,还是雅俗共赏的儿童文学,都要始终不渝地坚守文学的基本品质,不能脱离文学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创作的特殊规律,用艺术形象、爱心、诗意、美感来打动孩子的心灵,一刻也不要忘了儿童文学首先必须是文学。要着力于儿童心灵的发现与塑造,富有更加丰沛的想象,坚持创新,发扬艺术的多样性、独创性,逐步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我执着地相信:对于一个从事文学创作的人来说,勤奋比天赋更重要,真挚比技巧更重要,想象比知识更重要。
创作、评论是儿童文学的两翼。只有同时抓好创作与评论,儿童文学才能展翅高飞。为了推动儿童文学的发展、繁荣,促进儿童文学创作思想、艺术质量的提高,也为了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审美能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建设,积极开展文学评论,鼓励理论上的开拓、创新,努力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
我虽然只是儿童文学队伍的散兵游勇,并非专业儿童文学研究、评论工作者,但在这块园地里也耕耘了五六十年,可算是一个老园丁。回望我的评论生涯,在儿童文学领域里,我一向着力提倡、弘扬的,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对儿童情趣的赞美和倡导;二是对艺术创新的鼓励和支持;三是对小读者的关注和尊重;四是对儿童文学走向的观察和把握。
我深切体会到,儿童文学理论批评是一项寂寞而艰辛的事业,必须潜下心来,下苦功夫,从学养、胆识、生活积累、文本阅览诸方面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才能在评论上取得一点收获和成果。也就是说,一要丰富学养,不要不学无术;二要厚积薄发,不要急功近利;三要有胆有识,不要畏首畏尾。这可说是我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如今实际达到的相距甚远。
我期盼儿童文学界树立和发扬公正、健康、科学、说理的批评品格,呼唤一种生动活泼、自由论辩的学术空气,提倡一种独立、严谨、坦诚、纯粹的批评精神,鼓励与人为善、实事求是、入情入理、文情并茂的文学批评。
总而言之,无论从事儿童文学创作、评论还是编辑、出版,都要把关注少年儿童心灵的健康、快乐成长放在第一位。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