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九十年:文学战线“普通一兵”自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次青创会琐忆

我的书柜里保留着一本《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讲话、发言集》,它已伴随我阅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沧桑。打开它那浅绿色、素朴淡雅的封面,一个个熟悉的名字,茅盾、老舍、夏衍、胡克实和邵燕祥、李希凡、郑文光等呈现在面前。我仿佛又回到1956年3月中国作协、团中央联合召开的第一次青创会会场,即位于御河桥(今正义路)的共青团中央机关礼堂。与会的450多位来自文学战线的新军,年纪都很轻,多半是二十三四岁,几乎没有超过三十岁的,真是风华正茂,朝气蓬勃。那年我二十五岁,在中国作协创委会任秘书。我在大学时代写过批评文字、思想杂谈;走上文学岗位后也写了一点文艺短论、作品评论,但数量有限,水平也不高,严格说来算不上一个“青年创作者”。加上当时我正因为胡风一案的牵连,处于被审查的困境,可我的顶头上司、创委会副主任菡子,心地善良又爱护年轻人,还是毅然提名我为列席代表,从而使我有幸参与这次盛会。

1956年这次青创会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高潮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向科学和文化进军的背景下召开的。我的印象,这次会议紧扣培养文学新人、扩大创作队伍这个主题,十分重视提高青年作者的思想修养、艺术修养。会议的主旨报告和不少讲话、发言都是谈青年作家肩负的任务、应有的修养以及认识文学艺术的特征,学习、掌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茅盾的《关于艺术的技巧》、老舍的《关于语言规范化》、夏衍的《知识就是力量》等发言,我至今记忆犹新,而且一直成为充实、提高自己的努力方向。

会上文学艺术探讨、交流的气氛很浓。不仅安排了介绍青年文学各种体裁样式(诗、小说散文、戏剧、电影、曲艺)创作现状和发展趋势的报告,而且按文学形式,分小组研究、讨论创作问题。参加儿童文学组讨论的有30来人。我特别关注的是袁鹰《争取少年儿童文学创作的繁荣》的报告。他谈到儿童文学理论批评不景气,队伍很小,希望“大家都来动手写评论”。这引起我思想共鸣,激发了我从事儿童文学评论的兴趣和热情。在会后不久,我在《文艺报》先后发表了《幻想也要以真实为基础》《情趣从何而来?》等多少有点影响的作品评论。

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是会上那种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空气。李希凡在大会发言中不仅肯定邵燕祥的诗、刘绍棠小说的成就,还直率地、友好地指出他们作品存在的不足。而鲍昌则对自己已发表的论文未能正确解释关于文学中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作了真诚的自我批评。

第二次青创会是1965年12月中国作协、团中央联合召开的全国青年业余文学创作积极分子大会。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各条战线的1100多名青年业余作者。他们大都来自基层,是按照政治思想好、工作劳动好、联系群众好、业余创作好四项条件层层选拔出来的,其中不少是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我那时在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是作为河北代表团的工作人员随团来京,担负思想政治工作的。

这次青创会召开之前,毛泽东严厉批评文艺界的两个批示早已下达;姚文元引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文也已出笼。整个思想文化领域已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在这个背景下,第二次青创会大讲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大讲坚持四个第一,是一次所谓突出政治、兴无灭资、革命化、战斗化的大会。彭真代表中央到会讲话,论述国内国际形势,强调备战备荒为人民,要准备打仗,同帝国主义打,同修正主义打。他要求青年作者掌握毛泽东思想这个战无不胜的武器,坚持同工农兵相结合。他很生动地说,一定要在群众生活的土壤里把根子扎深扎稳,汲取养料,这样才能根深叶茂,长成参天大树。如果脱离了人民群众,就会像北京盆景中的花,没有根须,干巴巴的,只能成为供有闲的士大夫观赏的小摆设,没有一点用处。彭真这席话给我有益的启示,就此我还试写了一篇题为《大树与盆景》的杂感。

周扬在会上报告的题目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做又会劳动又会创作的文艺战士》。他强调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做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接班人,大写社会主义,大写英雄人物,做到思想、生活、技术三过硬。现在看来,整个报告的基调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只谈政治,不谈艺术,只谈方向道路,不谈创作方法和艺术技巧,集中体现了当年文艺上的“左”倾指导思想。周扬长达三个小时的报告,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河北代表团中的很多作者都听不懂。在小组讨论前,代表团负责人让我根据自己的笔记,又把周扬的报告从头到尾逐段逐句地传达一遍。我因为一度当过周扬秘书,熟悉他的腔调,照本宣讲,还是能愉快胜任的。如今我手边还保存着这个笔记本,上面记录着彭真、周扬、刘白羽等的讲话。

这次文学创作积极分子会大学解放军,坚持四个第一,发扬三八作风。到会的1000多名业余作者和工作人员都住在三里屯工人体育场的运动员宿舍里。很多青年作者坚持每天学毛主席著作,清晨能看到不少作者冒着凛冽寒风在体育场跑步的身影。代表们循规蹈矩,很守纪律。从会风看,这是一次严肃紧张有余、生动活泼不足的会。

1986年底、1987年初跨年度召开的第三次全国青年文学创作会议,是进入历史新时期后的第一次青创会,由中国作协、团中央、总工会联合举办。全国各地各族400多名全国青年文学工作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住在京丰宾馆。

我是这次青创会领导小组成员之一。本来作协书记处决定,由我和韶华抓这次会议的具体组织工作。由于临近会期,我患十二指肠溃疡、带状疱疹,身体欠佳,筹办会议的重担就更多地落在韶华肩上。

这次青创会前,会议主办方注意到一些城市出现学生上街游行,社会有些动荡的局面,强调会议一定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维护安定团结,加强领导,积极引导。会议开幕式上,大会秘书长宣读了巴金语重心长的贺信。巴老说:“要做一个好作家,首先要做一个真诚的人。”“青年作家们,前面有灯光,路上有泥水,但是四面八方都有关切的眼光,整个民族同你们一起前进。……你们不会辜负祖国人民对你们的期望。我信任你们。”几百位青年作者显然被巴老的肺腑之言深深打动了,凝神屏息地倾听,会场上鸦雀无声。贺信一读完,立即爆发出热烈的、长时间的掌声。这是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作协几位负责同志在讲话、发言中也希望青年作者“在各种旗帜、宣言面前保持一种冷静,不要被最新的旗号推着走”;“努力实现四个追求:即追求政治上的成熟,追求知识的丰富和深刻,追求人格的高尚与完善,追求生活的历练与多样”。

这次会议有益处、有收获,但还是不免受到社会动荡的一些影响,部分青年作者思想情绪不够集中,没能深入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

1991年5月,中国作协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会议,是建国以来的第四次青创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24名代表参加这次会议,其中少数民族代表49人。与会代表下榻21世纪饭店,即中日青年交流中心。

这次青创会是在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风波之后召开的。会议的宗旨是正本清源,端正方向,大振社会主义正气和创作劲头,培养跨世纪的社会主义文学接班人。在开幕式上领导人讲话强调: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同志要坚定地站在反对和平演变、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最前列,在巩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中焕发出艺术创造的智慧才华。面对如此庄严、尖锐的基调,青年作者们颇为震动,不禁扪心自问:我能站到队伍最前列、承担这样的重任吗?开幕式上还宣读了邓颖超、巴金、冰心的贺词。巴老寄语青年作者:“说真话,把心交给读者。”冰心忠告年轻人:“没有真情实感时,不要为写作而写作。”两位文学老前辈言简意赅的话语深深镌刻在青年作者的心坎上,赢得了热烈的、持久不断的掌声。

会议期间,还邀请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几位负责同志分别就国际国内和当前改革开放的形势作了报告。那时我还在作协书记处的岗位上,会议领导小组让我主持一次报告会,请国家体改委副主任高尚全作《关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和展望》的报告。到了开会时间,偌大的会场里代表们寥寥无几,稀稀拉拉。等了半个多小时,到会听报告的仍不到代表人数的一半。另一半代表或上街,或游泳,或在房间看电视。我十分尴尬,真诚地向报告人表示歉意。至今我也很困惑:究竟是什么挫伤了青年作者的政治积极性,为什么有那么多年轻人不关注经济建设,对经济体制改革缺乏足够的热情。这样的精神状态与伟大时代合拍吗?

我根据回忆和手边的资料,粗略地记叙了几次青创会的一鳞半爪。不同历史背景下的青创会的旗号、主题、内容、形式不尽相同,但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文学接班人。至于如何全面地、准确地评价这些会议的功过是非、成败得失,那就有待有识之士和当代文学史家们来研究、判断了。

2013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