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研究胜浦山歌的意义
“胜浦山歌”是吴歌的代表性歌种之一,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吴歌研究的进一步全面、深入推进。
吴文化研究在江苏区域文化研究中是一门“显学”,研究成果丰硕。但是过去对吴歌的研究比较喜欢全面的研究,对一个歌种(如白茆山歌、芦墟山歌、河阳山歌、石湾山歌、东亭山歌等)做深入研究的专著尚未出现①。而笔者以为,如要清晰地把握吴歌的整体发展脉络和艺术特征,就必须从一个一个歌种的细致了解入手。比如,只有了解了每个具体歌种的发展历史、演变轨迹,才能真正深入地了解吴歌的发展历史。同样,只有对每个歌种的语言特征、音乐特征以及社会内容特征做细致的剖析,才能为整体上把握吴歌的这些特征提供丰富的例证基础。
长期以来,吴歌研究的重要议题主要集中在文学领域,音乐界研究吴歌相对薄弱。而吴歌首先是唱出来的,是一种民间歌唱艺术,以音乐立足。音乐研究在吴歌研究中不能缺位。因此,若加强对胜浦山歌的音乐研究,会为吴歌的整体研究提供一道亮色。
(二)有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21世纪以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口号号召下又掀起了一轮抢救保护民间文化的热潮。这对于胜浦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因为自20世纪末以来,胜浦已全然脱离了传统的农耕生活,成了“苏州工业园区”的一部分。传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再,传统文化还能不能得到妥善保存?这是摆在胜浦人,特别是胜浦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保护的前提在于摸清家底。而摸清的过程并非简单的搜集,还要有一个整理归档、鉴别优劣的过程。只有对传统文化的精品和一般品种作严格分别,才能实施有序有效的切实保护。对胜浦山歌的保护也是这样。
进入21世纪后,胜浦地区文化工作者怀着一种抢救家乡文化的使命感,对胜浦的“三宝”和传统民俗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大普查,基本摸清了传统文化的“家当”。就胜浦山歌而言,了解到各个社区中尚能唱数十首传统山歌的优秀歌手并建有档案资料。这无疑为进一步研究胜浦山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保护的前提还在于充分认识到胜浦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只有对胜浦传统的文化有充分的认识,才能辨别出传统文化与时代的共鸣点,也才能分清保护的轻重缓急,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三)有助于当地建立文化自信自觉。
著名音乐学家田青认为,民歌“能产生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向心力”。亦已有多位学者郑重指出,在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文化的独特性、多样性是未来国家、单位、个人的“身份标识”,是促进地区、社区身份认同的重要媒介,也是构成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胜浦现今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部居民化,告别了过去的农耕生活。但是,这样极容易造成胜浦居民“文化无根”的心理失落感。而抚慰他们的良方是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其中传统的文化如胜浦方言、山歌、宣卷、服饰等是增强他们与传统社会亲近感的一种极为有效的手段。
当然,这些传统文化因素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如何适时调整,以与时代合拍,成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也是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应对的课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①。
① 2010年后,苏州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开始以某一歌种为题做专题研究或指导其学生进行研究。典型的有苏州大学教师吴磊的《河阳山歌研究》(《民族艺术研究》2012年第5期),苏州大学教师张红霞的《芦墟山歌研究》(《民族艺术》2009年第4期)、《吴江芦墟山歌的生态文化背景及曲调特点》(《民族艺术》2010年第3期)、《河阳山歌社会功能探究》(《民族艺术》2013年第1期),南京艺术学院朱晶《白茆山歌传承旳音乐民族志》(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15年度硕士论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