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孔子韦编三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即今山东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多才多艺,学问渊博。孔子曾说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
孔子从小就死了父亲,家境贫寒,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修来获得知识。他从15岁起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面向人请教。他问过做官的人,也问过普通人;问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问过年龄不大的儿童。
他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的学习兴趣很广,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求知的机会,而且无论学什么,都要求个明白。他成年后,离家到各地去游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有一次,他去参加太庙里的祭祀典礼,因为是第一次参加,样样都觉得新鲜,不停地向人打听。等到祭祀完毕,他还是抓住别人的衣袖不放,非问个明白不可。别人看到他老是打破砂锅问到底,就说他是“每事问”。
孔子十分好学,他常说:“在学习的时候,我从来不会感到厌倦。”一次,他向音乐家师襄子学弹琴,先学习一支曲子,练了十来天,还在不停地练。
师襄子催了他好几回,叫他学习新的曲子,孔子都不同意。开始,他说还不懂技法;掌握技法后,又说没体会出这乐曲的思想意境。后来,师襄子对他说:“你已经弹得很有感情了,可以学新曲子了。”而孔子却说:“我还弄不清作曲家的为人呢。”
孔子年老的时候,回到家乡从事编书和讲学。虽然很忙,但他仍然坚持学习。
有一次,他得到一部《周易》。这是一本最难懂的古书,许多人都不敢去研究它。但是,孔子决心要读懂弄通。他把用竹木简写成的几十斤重的《周易》抱回家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一遍不懂,就读第二遍,还不懂就读第三遍。
这样读来读去,因为读的遍数太多了,把串联竹木简的牛皮带子都给磨断了多次,叫作“韦编三绝”。最后,他到底把这部书读懂了,并向别人详细地介绍了这部书的内容。
孔子“学而不厌”,刻苦勤奋的学习钻研精神为后人做出了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