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课题研究的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
在理论层面,城市形象作为一种无形资本无疑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以人为本”理念的研究视角,恰恰体现了海外民众作为主动解读者在北京城市形象意义和价值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复杂性。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需要注重遵循传播规律,积极寻求受众的认可,达到传播目的。从与北京城市国际形象相关的前期研究成果来看,针对海外民众的调研不论在数量上还是在深度上都存在不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论的有效度。分析海外民众对北京城市形象表现出的多视角解读,不仅有助于客观把握这一群体在认知、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性,而且可以丰富现有的关于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效果的研究成果,为同类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实践层面,塑造城市国际形象成为世界上各大城市面临的重要课题。在北京努力建设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的今天,塑造良好城市形象成为引发广泛讨论的议题,有必要对“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的效应和潜力是否得到了充分发挥”进行探讨。学者对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效果进行研究必然需要关注其在海外民众心目中的感知与认同情况。本调研立足新时期北京的城市战略定位,在城市国际化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了解海外民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具体感知和综合评价,反思目前北京城市国际形象传播的现状。经研究把握现阶段北京城市形象国际传播中所具有的特质以及所面临的重要机遇与现实困境,并为城市形象国际传播提供科学的实证依据。
随着北京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国际化,城市形象塑造和传播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但至今尚没有一套针对海外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认知的较为科学准确的数据资料。为此,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对外文化传播研究院北京国际形象研究所联合华通凯度洞察(北京)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凯度洞察”),采用社会调查的方法对全球14个国家的民众开展为期五年的北京形象调查,这具有较高的学术拓荒意义。具体而言,本次研究作为五年计划的排头兵,从凯度洞察提供的固定样本组中严格按照概率抽样的方式产生样本,以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也具有较高的内在信度和外在效度。
[1] Partnership for New York City,Cities of Opportunity:Business-readiness Indicators for the 21st Century,2007.
[2] 《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北京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型发展纪要》,人民网,http://cpc.people.com.cn/h1/2019/0225/c419242-30900770.html。
[3] 《蔡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 全力做好新时代北京对外工作》,人民网,http://bj.people.com.cn/n2/2018/0717/c82837-31822113.html。
[4] 刘波:《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发展报告(201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5] 《创新对外宣传工作应在四方面下功夫——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8·19重要讲话精神》,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12/2013/1015/c 40531-23211378.html。
[6] K.Lynch,The Image of the City(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1960).
[7] 李月:《刘易斯·芒福德的城市史观》,博士学位论文,上海师范大学,2016。
[8] M.Lewis,The City in History:Its Origins,Its Transformations and Its Prospects(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World,1961).
[9] G.J.Ashworth,& H.Voogd,Selling the City:Marketing Approaches in Public Sector Urban Planning(London:Belhaven Press,1990).
[10] B.C.Green,“Marketing the Host City:Analyzing Exposure Generated by a Sport Ev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Marketing and Sponsorship 4(2002):335-353.
[11] E.Avraham,“Media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an Unfavorable City Image,” Cities 21(2004):471-479.
[12] M.Reason,& B.Garcia,“Approaches to the Newspaper Archive:Content Analysis and Press Coverage of Glasgow’s Year of Culture,” Media,Culture & Society 29(2007):304-331.
[13] 王晓玲:《城市形象的文化解读》,《城市》2006年第4期,第59~62页。
[14] 张宏:《世纪之交的大连城市形象建设》,《大连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39~42页。
[15] 余越、王海运:《次国家行为体视阈中的城市外交与形象传播》,《青年记者》2012年第33期,第27~28页。
[16] 张焱、刘进平、张锐:《基于扎根理论的城市形象定位与塑造研究:以重庆市为例》,《旅游学刊》2009年第9期,第53~60页。
[17] 李怀亮:《城市传媒形象与营销策略》,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
[18] 韩隽:《城市形象传播:观念角色路径》,《科学经济社会》2007年第3期,第10~12页。
[19] 王进安、滕熙、岳晓琴、王晓昉:《基于CIS理论的城市形象构建方法探讨——以大理城市形象研究为例》,《城市规划学刊》2013年第1期,第160~166页。
[20] 张丽:《公共外交视角下体育赛事推动北京国际交往功能提升研究》,《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年第5期,第77~82页。
[21] 孔繁敏:《借助北京奥运塑造文化北京》,《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第56~58页。
[22] 王大勇、王军:《2008年奥运会对北京城市形象与景观的影像》,《体育文化导刊》2007年第8期,第42~43页。
[23] 岳颂东:《关于北京CBD开发的若干思考——大力开发北京CBD,提升首都城市形象》,《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第67~70页。
[24] 王一川:《北京文化符号与世界城市软实力建设》,《北京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第4~9页。
[25] 张婉婷:《中国电影对北京城市形象的建构》,《青年记者》2015年第11期,第40~41页。
[26] 杜剑峰、陈坚:《西方影片中北京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当代传播》2014年第2期,第103~104页。
[27] 曾一果:《老北京与新北京:改革以来大众媒介中的“北京形象”》,《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8期,第46~55页。
[28] 徐翔、朱颖:《北京城市形象国际自媒体传播的现状与对策——基于Twitter、Google+、YouTube的实证分析》,《对外传播》2017年第8期,第48~52页。
[29] 朱豆豆:《社交媒体在北京国际形象传播中的策略初探》,《对外传播》2016年第12期,第35~36页。
[30] 周颖:《如何运用政务微博塑造城市形象》,《新闻世界》2014年第9期,第125~126页。
[31] 杨一翁、孙国辉、陶晓波:《北京的认知、情感和意动城市品牌形象测度》,《城市问题》2019年第5期,第34~45页。
[32] 李萍、陈田、王甫园、王新歌:《基于文本挖掘的城市旅游社区形象感知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地理研究》2017年第6期,第1106~1122页。
[33] 曲茹、邵云:《北京城市形象及文化符号的受众认知分析——以在京外国留学生为例》,《对外传播》2015年第4期,第48~51页。
[34] 赵永华、李璐:《国际受众对北京城市形象的认知与评价研究——基于英语受众的调查分析》,《对外传播》2015年第5期,第51~5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