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研究:基于再生铅的点、链、网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研究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再生资源产业作为我国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减少环境污染与缓解资源压力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我国目前存在较多问题,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为再生资源产业污染程度严重、整体工艺水平落后、先进工艺再生资源企业处于生产成本劣势等。因此,有必要且急需为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再生资源企业污染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我国铅资源储量约为1400万吨,占世界的16%,是世界第二大铅资源国家。然而,由于我国铅矿的品位较低,2012年全国铅矿平均品位已低至2.88%,剩余铅资源开采难度较大,因此国内原生铅资源无法支撑较大的需求量,近年来我国大量从国外进口铅,年进口量基本上维持在140万吨以上。此外,废铅酸蓄电池已被明确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单个重量4公斤的废电池,如果未经处置被随意丢弃,就将污染至少两平方米的土壤。再生铅产业回收利用废铅酸蓄电池,在减少污染物排放与缓解我国资源压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正面作用。但由于与铜、铝、锌这类有色金属相比,其使用量较小且价值不是很高,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社会充分的重视。

按世界卫生组织估算的数据,目前全球有1.2亿人生活在铅污染的环境中,最严重的案例绝大多数发生在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2007年,我国有学者研究了皖北再生铅冶炼地区铅污染情况,并调查当地儿童血铅超标水平,发现其空气含铅超标3.8倍,土壤与农作物含铅超标200倍,儿童血铅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我国大部分铅冶炼工厂附近的土壤、河流沉积物与水资源样本中,铅含量远高于正常水平。近年来我国重金属污染事件保持高发态势,尤其是2009~2011年这段时间,是我国血铅事故爆发期。自2009年陕西凤翔血铅事件出现后,当年全国重金属污染事件致4035人血铅超标;2010年相继发生了9起血铅事故;2011年发生7起血铅事故,其中包括上海市浦东康桥地区部分儿童血铅超标事件;截至2011年初,我国铅污染事故超过60起,媒体报道铅冶炼和电池企业铅污染事件约24起。2012年,环保部直接调度处理的环境事件共33起,其中仅血铅事件就有2起。中国重金属污染正由空气、河流污染向土壤污染转移,土壤重金属污染进入多发期。根据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据,我国每年仅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量就超过1000万吨,被重金属污染的粮食总量每年也多达1200万吨,合计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这表明目前铅冶炼企业造成的污染仍然非常严重。

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再生铅产业并不一定会带来铅污染。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及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都市,都建有再生铅工厂。但因为环保法规健全和监管有效,污染程度远没有中国严重。在2002年,美国再生铅产业当年的铅排放量只有46吨,在污染行业排第六位,不到铅污染排放总量的4%。所以只要对再生铅行业进行合理控制,就可以预期它的环保短板是一定可以消解的。进一步完善对该产业的研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该产业的优势,以为我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资源再生工艺参差不齐且亟待科学评价

再生铅产业中使用先进工艺的企业,给我国带了巨大的环境效益,根据《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生产每吨再生铅相当于节能659公斤标煤、节水235立方米、减排固废128吨、减排SO2 0.03吨。但目前来讲,国内还缺乏自主研发并在企业中产业化运行的工艺装备,一些正规合法企业引进了意大利安奇泰克(Engitec)公司、美国MA等预处理自动拆解+转炉熔炼系统,但这些设备投资与运行成本对国内企业来讲相对较高。废铅回收能力在5万吨以下的再生铅工厂主要采用手工拆解废铅酸蓄电池方法,占整个行业的60%~70%,且大部分工厂使用国家早已明令禁止的燃煤式反射炉等淘汰工艺,很少配备相应的环保设施。我国某些再生铅工厂能源消耗量为500千克标准煤/吨铅至600千克标准煤/吨铅,这一数据比国外高3倍以上。以2013年为例,约有300万吨废铅酸蓄电池进入回收过程,总的回收率按90%计算,当年有近20万吨铅和其他金属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流失,年产废渣量为60万吨,还伴随着严重的铅烟、铅尘污染。

我国再生铅产业现存的各种工艺参差不齐,没有一项被行业完全公认、接受的工艺,并且不断有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开发新工艺,一方面还无法针对不同的工艺开展定量核算,另一方面无法充分了解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如政府针对该产业制定退税等环境补贴政策时,缺乏科学依据来核算其带来的环境经济效益。对这些工艺进行综合评价并给出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对今后产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尤为重要,因此有必要开展此方面的工作。

(三)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急需制度规范

对行业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国内建成一个正规合法的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工厂,需要投入至少两亿元资金。其中机械破碎拆解设备约5000万元,熔炼单元设备要6000万元,与之配套的除尘污水处理系统也要6万元,此外还需要考虑土地与厂房建设成本。但是,一个非法地下回收工厂如拥有大约10个工人的小作坊,通过人工拆解方法和简单的熔炉,就能进行废铅酸蓄电池的回收,投入总资金不到10万元。在环保整顿中,由于地方政府的监管覆盖面有限,大量小型非法企业进一步逃避监管。这些非法工厂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继续生产,正规合法的再生铅工厂与之相比不具备经济成本优势,因自身原料不足而无法正常生产。

由于大型正规企业缺乏成本竞争优势,在废电池回收方面,全国尚无一家正规企业建立全国性回收网络,我国废旧电池回收体系混乱,大量废电池被私人无证商贩高价非法回收后倒卖,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如图1-4所示。近十几年来,我国废铅酸蓄电池的社会保有量基本上保持10%以上的增长,考虑到其他可回收的废铅产品,理论上再生铅工厂的开工率应高于70%。然而,我国前十大再生铅工厂都没有收集到足够的废铅酸蓄电池,产能利用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在一些特大型城市,废铅酸蓄电池收集环节的问题也较为严重。例如2013年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生了两万吨废铅酸蓄电池,但其中六成左右最终流入非法小作坊;上海市全市废铅酸蓄电池年产生量约为8万吨,最终流向合法再生铅工厂的比例低于10%。由于废铅酸蓄电池回收市场长期由“游动回收商贩”控制,废铅酸蓄电池大量流向地下非法小作坊,存在“倒酸”污染、不规范流向污染和财税流失等问题。2014年废铅酸蓄电池产生量约为320万吨,全国30个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共回收废铅酸蓄电池27.2万吨,仅占8.5%。废电池打孔随意倒酸量每年超过26万吨,铅污染严重。如按增值税的70%测算,财税流失每年约为27亿元。

在一些先进国家,政府规定铅酸蓄电池的使用者、销售商或个人用户有回收上缴的义务。所以在这些国家,废铅价格只包括相应的收集、运输、仓储、回收利用成本,并不包含废铅材料的购买价格。我国废铅价格占LME铅价的55%,而马来西亚废铅价格只占LME铅价的35%,其他发达国家这一指标更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废铅酸蓄电池经过多级贸易商,被层层加价采购后,废铅价格畸高不下,使再生铅工厂难以承受相应的成本。

图1-4 我国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网络

资料来源:根据网络公开资料整理得到。

以上问题说明,除了技术问题外,管理制度也是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但由于国情不同,我国在环保监督方面仍旧存在一些漏洞,很难照搬发达国家的管理制度,因此,应当探索出符合我国目前国情的方法,通过对产业链中相关利益主体环境责任的研究、对区域间异地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探索产业制度模式的创新,使我国再生铅产业走上绿色发展道路,并在形成系统化理论方法、模型后,将其推广到更多的再生资源中,以指导整个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