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研究:基于再生铅的点、链、网视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五 研究范围与技术路线

本书研究计划从“点”“链”“面”三个视角对我国再生铅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

首先,对目前我国典型铅再生工艺进行研究,优选出最佳技术作为产业技术升级的重点推荐对象。技术分析方面主要聚焦废铅酸蓄电池回收环节中最关键的铅再生工艺,即将电池中铅膏部分转化为工业铅锭的技术。对研究边界进行划分,边界的进口端主要为破碎分选后的铅膏、回收过程消耗的电力能源和燃料,以及添加的各类助熔剂等化学品;出口端的主要产出品为精铅、回收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污染物,以及相关副产品。

其次,对我国再生铅产业链条进行研究,在分析现有运行机制问题后,构建我国再生铅产业绿色发展机制模式,并定量研究此机制在现阶段的可行性。研究边界从铅酸蓄电池生产者和使用者开始,到使用生命周期结束后报废,再到被回收利用成再生铅等工业产品。其中主要包含此回收链条中铅酸蓄电池的生产者、使用者、回收者、周边受害者等利益相关群体。

最后,对我国废铅酸蓄电池跨区域转移进行研究,在开展废铅跨区域转移后,结合单位污染排放量计算相应的责任。研究我国主要省份的废铅产生量与回收量,以及废铅在各区域之间的转移量。

本书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为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的背景。首先对我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的战略需求、国内外铅的应用与再生铅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说明,指出本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然后提出存在的研究空间,并制定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为基于环境外部性理论的再生资源产业特性分析。结合涉及的外部性理论与环境效用价值论,从三个层面对我国再生铅产业的经济性与外部性进行研究。首先,对再生铅企业的经济性与外部性进行分析;其次,将研究视角延伸至产业链中的利益相关者,开展外部性分析;最后,放眼至区域层面,探索废铅跨区域转移带来的外部性转移问题。

第三章为典型铅再生工艺的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评价。首先,选取目前我国主流的三种传统铅再生工艺与两种创新铅再生工艺,界定回收工艺的起点与终点,确定需要进行评价的范围,开展技术的物质流分析,明确物料的投入产出清单;其次,使用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对五种回收工艺进行经济利润评价;再次,对五种工艺开展溯源型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不同工艺相应的直接环境影响与间接环境影响;最后,对比讨论以上工艺的经济性与环境影响,为我国铅再生工艺的评价提供相应的建议。

第四章为我国再生资源跨区域流动轨迹模拟。尝试采用一种高效便捷的方法,根据有限的数据,来追踪国内废铅酸蓄电池跨省份转移量。首先,估算各省份废铅酸蓄电池的产生量;其次,调研各省份主要再生铅厂的废铅回收量;最后,使用最小距离最大流模型,推算废铅在各省份之间的转移量。

第五章为我国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模式构建。首先通过对比分析我国典型铅再生工艺的绿色利润,评选出应当推广的绿色铅再生工艺;其次,探索铅循环周期中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责任,设计相应的补贴标准,在进行实际调研后,通过补贴手段将再生铅企业的正外部性内部化,以帮助在市场竞争中使用相对落后工艺的企业具备经济优势,据此判断当前此机制运行的可行性,从而为再生铅产业环境责任协调基金的管理提供依据;再次,通过测算跨区域转移的间接污染量,来设计再生铅跨区域补偿机制;最后,提出相应的模式设想。

第六章为再生资源产业绿色发展的建议。指出本书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与下一步的研究空间。

我国再生铅产业绿色发展研究的技术路线见图1-5。

图1-5 我国再生铅产业绿色发展研究的技术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