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建设与发展

(代序)

本书入选的论文,是《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标志性特色栏目“司马迁与《史记》研究” 2015—2018年期间发表的优秀论文的汇编。此前的2015 年,我们从1989年到2014年发表的栏目论文中精选100篇,编辑出版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论文粹编》(上、下两册)。

本刊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2014年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第三批栏目,是陕西省第三家入选教育部名栏的高校学报栏目。出版栏目优秀论文汇编,这既是教育部名栏建设的要求,也是本刊编辑部“十三五”规划既定的工作任务之一。本书出版之际,恰逢本刊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设栏三十周年。我们也想将这本优秀论文集呈送给长期关心栏目发展的学校党政领导、本刊的编委和学术顾问、海内外史记研究专家、栏目的审稿专家和核心作者们,感谢他们对栏目的关心与支持,也给后来的研究者们提供一本有较高质量的史记研究论文集。

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视察时提出要“扎实加强文化建设” ,还提及司马迁与《史记》,指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学习借鉴作用, 《史记》也是习总书记经常引用、阅读的书目里重要的一部历史文化典籍。在入选名栏之前,栏目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建设生长期。栏目1989年设立第1期,至2019年7月连续设栏30年170期,累计发表文章736篇,该栏目开办的历史之长、发文数之多,在名栏入选期刊中也是不多见的,这说明《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团队较早具有了特色意识和栏目发展意识。栏目也被评为“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陕西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

回望“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的创办和建设过程,可以看到,是地域优势和学科优势,加上历任编辑团队长期的“策划”和“经营”及学校史记研究团队的有力支撑,促成了栏目的长期存在和不断发展。

一、栏目拥有司马迁故里的地域优势

学报所在的陕西省渭南市,地处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陕西东部,这里是司马迁故里、白居易家乡,是华夏文明较早兴盛的地区之一,有丰厚的人文底蕴和文化积淀。作为司马迁的故乡,渭南市学术界、文化界,以及民间对司马迁的祭祀、缅怀和对《史记》的研究一直绵延不绝,渭南市隶属的韩城市曾创办史记研究的内部刊物——《天人古今》。近年来,韩城当地每年开展大型祭祀和文化活动,打造史记文化旅游产业,司马迁祠景区正在努力创建全国5A景区,投资2亿的景区综合提升工程项目已经开工,紧邻司马迁祠的国家文史公园已初具规模。栏目深度融入了地方打造史记文化的行动中,陕西省政协、渭南市人大常委会、渭南市政协曾经发函称,栏目论文对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形成关于地方经济文化的提案起到了参考作用。可以说,司马故里史记研究的蓬勃态势催生了这个栏目,并为栏目的长期繁荣发展提供了文化底蕴。

二、栏目拥有史记研究的学科优势

史记研究是渭南师范学院的研究优势和学科特色。本刊学术顾问、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张大可先生评价“渭南师范学院是史记研究的一个重镇”(引自张大可先生致我刊的亲笔信),也有学者称渭南师范学院是“正在崛起的史记研究高地”,栏目发文总数的三分之一来自学校的史记研究团队。 1994年,学校成立了“史记研究室”,后更名为“史记研究所”,在本科生中开设史记研究选修课程,涌现出了一批老中青结合的史记研究学者。近年来,史记研究团队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50余项;在《文学遗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转载转摘;已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不含编著、论集),获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高校优秀人文社科成果奖13项,校级奖励30余项。学校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合作,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史记论著集成》(20卷)、 《史记通解》(9卷)、 《史记观止》、 《史记人物大辞典》以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史记》选本丛书”12册等著作。栏目论文《论司马迁精神》 (2016年第1期)、《两千年史记学研究》 (2017年第21期)分别被《新华文摘》 2016年第6期、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渭南师范学院提出了“努力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重地”的奋斗目标,除了悉心打造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之外,学校还成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院”,以学科为分界,下设9个研究室,整合学校的史记研究团队,打造史记研究基础性、引领性、服务性的平台,共同致力于史记的研究和普及,该研究院先后被评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和“全国社会科学普及教育基地” ;自2004年起连续编辑出版集工具性、资料性于一体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 ,每年出版1 卷,目前已出版11卷,先后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和商务印书馆出版;建成了全方位展示史记研究成果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展览馆”和“中国史记研究网”,图书馆专门设立了史记研究资料室和“司马迁与《史记》专题文献数据库”。以上一栏、一院、一鉴、一馆、一网、一库的“六个一工程”,再加上“一军”,指渭南师范学院拥有一支坚持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有影响力的史记学术团队;“一批”,指每年推出成批的史记学成果,其中包括论文、课题、著作;“一坛”,坚持举办史记学论坛; “一种精神”,坚持践行弘扬“礼义一统”为核心的司马迁精神。这“十个一”的组合式、复合式系统工程,担负着司马迁故里的高校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旨在建设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重地。

三、入选教育部名栏后的建设与发展

“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入选教育部名栏之后,学校给予学报更多支持,编辑部上下也齐心合力,力争把栏目建设成为海内外史记研究重要的学术平台。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渭南师范学院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学术平台”,从人员、待遇、资金、办公条件等方面大力倾斜,栏目以及学报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在学校领导和本校史记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栏目影响、学术质量、年度发文数、作者队伍、编辑力量不断提升和加强。学校史记研究队伍的研究也得到学校基金立项、资助出版、成果发表、特色课程选修等方面的鼓励与支持。如果说,之前20多年的建设是“厚积”的生长期的话,那么,近年来栏目和刊物的发展则是“薄发”的快速发展期。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栏目选题策划

入选教育部名栏后,因发文数急剧增加且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编辑部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细分为以下子栏目: “司马迁思想研究” “《史记》文本研究”“《史记》史事研究”“《史记》人物研究”“《史记》文学与语言研究”“《史记》文献与传播研究”“《史记》地理研究”“《史记》学术动态”等,各子栏目发文数相对平衡。学报自2014年起,每年出版6期史记内容的刊物(2019年起,因刊期变更,年出版4期史记内容的刊物) ,且整期全部是史记内容,实现栏目专册化。

编辑部也尝试开设各种专题研究。集中探讨某个方面的问题,信息量大且传播集中,有益于读者的接受和利用。例如, 2015年栏目开设“史记学人研究”专栏,这是“对研究者的研究”。这组文章全面记述和评价了韩兆琦、张大可、王立群、杨燕起、赵生群、俞樟华等当代史记研究界成绩显著、影响最大的10余位专家从事史记研究的学术之路、心灵之旅和挥之不去的史记情结,有的专家发出了“我为史记而歌,我为史记而狂”的真情告白。 2015年至2016年,出于史记大众化、普及化和拓宽选题范围的考虑,编辑部还策划了“史记观止”和“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专题。“史记观止”精选了100多个经典的史记故事,按照主要人物类型分为“帝王风范” “辅佐功过”“英雄气概”等8个部分,之后以《史记观止》为名结集出版(分为中文版、英文版)。 《史记》是一幅精彩纷呈、生动鲜活的人物画卷, “史记百名历史人物”以《史记》中记述的有名历史人物为章节单元,展示了《史记》高超的写人艺术。司马迁生年问题被称为“《史记》十大疑案”之首,其论争达半个世纪,两种主要观点正好相差10 年。 2017 年至2018 年,针对史记研究界正在热议且争论不休的司马迁生年问题,栏目开设“司马迁生年”专题,聘请中国史记研究会张大可先生担任栏目主持人,已经发表张大可、陈曦、袁传璋、张韩荣、吴名岗等各位专家的讨论文章10 余篇。2019年,策划了“项羽文化及文化产业开发应用研究”专题,发文8 篇。其中,郑晓明的《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被《新华文摘》 2019年第7期转摘。

2.培养校内外的核心作者

据统计,同一作者在本栏目发文最多达17篇,其他的作者4至6篇,年轻的作者多为2至3篇,作者有来自马来西亚、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我国香港、台湾的研究者。栏目发文数2010年至2019年十年分别为15篇、 26篇、 29 篇、 37 篇、 57 篇、 112 篇、 107 篇、 84 篇、 71 篇、 47 篇。栏目编辑每年参与《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年鉴》的编写,负责每年度史记研究论文的统计。“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每年的发文数占全国该类学术论文的21.86%,栏目已经成为海内外史记研究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中国史记研究界的知名专家张大可、韩兆琦、可永雪、杨燕起、俞樟华等,他们或被编辑部聘请为学术顾问和栏目主持人,或长期惠赐佳作并指导栏目建设。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先生发表在2013年第5期的《做好〈史记〉选本研究与整理工作》 ,被《新华文摘》 2013年第15期转摘。北京大学胡宁博士发表在2013年第10期的《司马迁并非下狱死》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2期转摘。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俞樟华教授给本刊来信说:“作为一名史记研究人员,我是该栏目的核心作者,也是它的关注者。在长期的编创往来中,我们形成了互相支持、互相提高的友好合作关系。” (引自俞樟华先生致编辑部的信)

编辑部也主动注重编读互动和编创交流。 2015年10月、 2017年5月、2018年9月,分别在浙江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陕西理工大学等地举办作者座谈会,因在栏目发文,有的作者晋升了职称,有的研究生获得了国家奖学金,作者对栏目和编辑的浓浓谢意,使编辑们对名栏事业产生了价值感和崇高感,也坚定了编辑们办好名栏的信心和决心。

3.加强与史记研究界以及学术界的交流与融合

渭南师范学院与中国史记研究会、北京史记研究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学校史记团队成员和编辑团队除承担研究会的项目与课题外,每年参加中国史记研究会年会等学术活动。学校史记研究团队和学报编辑团队已成为全国史记研究队伍重要的组成部分。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韩城市司马迁学会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编辑部领导和栏目编辑也积极参加, 2017年至2019年三次参与承办了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学术年会。栏目的学术动态每年都会刊发当年史记学术会议的综述文章。

入选教育部名栏后,编辑部每年举办一两次栏目建设发展或史记研究方面的会议。 2014年5月,举办“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名栏建设与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教育部社科司出版处处长田敬诚,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会长龙协涛教授,《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先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执行总编辑姚申先生受邀出席,对刊物和名栏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2014年12月,举办陕西高校学报研究会学术年会,省内各高校共有近200位代表参会。 2015年10月,举办“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史记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 , 150余名海内外史记研究专家到会,各位专家围绕“ 《史记》与人文精神”展开面对面的即兴演讲和辩论,现场气氛热烈。栏目设本次会议的专栏,刊发了各位专家的发言内容以及会议综述。 2016年5月,栏目邀请了陕西省内教育部名刊、南大核心、北大核心以及部分985和211高校的学报主编,召开了“名栏建设与发展专家咨询会” 。 2016 年12 月,邀请本刊学术顾问、著名华裔经济学家、英国诺丁汉大学孔子学院院长姚树洁教授莅临编辑部指导办刊。 2017 年至2018 年,栏目开展“ 《史记》所载地域文化研究”专题有奖征文活动,并在2019年对评选出的优秀论文和作者给予一定数额的奖励。

编辑部也注重与专家、作者的交流与互动,每年至少走访一次省外史记专家,栏目不收取任何版面费,且有一定数额的稿酬。由于和史记学术团体和研究单位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动,使得编辑部拥有了固定的审稿队伍和作者群体,在同行专家中也享有较高的声誉。

4.以栏目的发展提升刊物的质量与影响

刊物近年入选两家核心期刊名录,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AMI综合评价( A刊)扩展期刊”(2018)和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2015, 2017) 。刊物曾荣获“全国地方高校名刊”和“全国教育院校学报精品期刊”称号,在第五届全国高校学报评优活动中获得“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这也是刊物连续五次在全国文科学报评奖活动中获奖。刊物还获得“陕西省高校社科学报精品期刊”“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编辑部”等多项荣誉。编辑部在2015年和2017年两次被评为学校先进集体。

入选名栏后,刊物的二次文献转载率也有大幅提高。 2015年至今,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4篇,转摘4篇,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8篇,《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全文转载3篇,转摘22篇, 《文摘报》转摘7篇,以上三大文摘期刊转载、转摘共计48篇。栏目文章四次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的“学术专栏介绍”整体推介宣传。

渭南师范学院在“十三五”规划中,特意编制了“期刊影响力提升计划”。其中,对该栏目的发展做了详细规划,从制度层面保障栏目发展。编辑部内部也每年举办编校质量自查、编辑沙龙(新老编辑工作经验交流会)、出版档案归档检查等活动。编辑部重新修订了岗位职责、出刊制度和编委会工作条例,新制定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主持人制度”“关于奖励转载转摘论文作者的规定”等规章制度,对邀请的栏目主持人,编辑部每年度支付专家组稿费,对被全文转载的作者给予一定奖励。编辑部开设了微信公众号,已经实现了面向读者的免费开放,建立了“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的QQ群和微信群,与原有的纸媒、网媒一起,全方位地为读者阅读和检索文献提供便利。

张大可先生在致本刊的书信中这样评价栏目:“激发了司马故里人民的热情,推动了地方文化的勃兴,促进了渭南师范学院的教学与科研,凝聚了一批学者,造就了一批新人,搭建了一个渭南师范学院与全国学术界交流的平台,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产生的社会效益不可低估。”我们将继续努力,为传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而砥砺奋进,不断前行。

编 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