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利回顾和发展研究
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系“两江四湖”自2002年建成以来表明,从城北郊上兰州引水入湖工程运用良好,使湖水得到交换,激活了水体。在湖水位高于江水位3.50~5.50m的条件下,分别由船闸和升船机实现了江湖通航游览。“一水抱城流”的景象,开辟了独具特色的城市环境水利。“两江四湖”既是一项以水利牵头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促进桂林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动力。但在枯水期漓江水量不足,桃花江和小东江整治等问题急需解决。本文据笔者多年来参与有关桂林市环境水利规划设计工作以及接触感受到的情况,继往开来概要的论述桂林市环境水利发展的必要和可能。
1 引言
城市是当今社会人类主要聚居地,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国民经济命脉的水利,将从农村水利为主向农村水利和城市水利并重转变;从防灾水利向防灾水利和环境水利并重转变;传统水利向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城乡水利转变;规划设计内容中也将增加水利文化的篇章。桂林是独具风貌的山水名城,城市水利更显突出。已成功建成的“两江四湖”工程更加增添了这座城市的魅力,值得回顾肯定(见图1)。但市区漓江东西两翼的桃花江和小东江的环境水利仍待整治,枯水期漓江流量严重不足的问题亟待解决。换言之,桂林中心城市的环境水利建设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发展,桂林市的环境水利还任重道远,仍需继续发展。
2 两江四湖成功建成回顾
21世纪首年开始,桂林市抓住山水名城的特征,从“水”字上作文章,开展了中心城市环境水利整治[1],至2002年已成功建成,船闸和升船机相继投入运行,至今已正常运行9年,平均每年以42%游客人数增长,2009年两江四湖游客达到65万人次,对桂林市各项事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两江四湖工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实现了从城北郊的上南洲引漓江水入湖工程,保证了四个湖区水体在4~7天内平均换水一次,湖内水质达到Ⅲ类水标准;②恢复了木龙湖,完成了桂湖、榕湖和杉湖清淤整治;③完成了春天湖船闸出口至象鼻山区段的桃花江1.75km航道和江岸整治;④按江、湖P=5%雨洪同期建成春天湖排涝泵站,设计排水流量12m3/s,多年来免除了市区内涝;⑤雨污分流,杜绝污水排入两江四湖景区;⑥原有连接四个湖区或跨湖的九座桥涵不能适应通航和景观要求,全部拆除,重建不同造型桥梁九座;⑦建成了连接江湖的过船建筑物三座,即春天湖船闸、叠彩山升船机和象鼻山升船机,9年来运行正常,分别安全运载游客380万人次;⑧完成了江湖堤岸整治美化,除按设计洪水标准建成浆砌石江堤外,沿堤下设置亲水平台步道,供休闲游览;在略高于湖水位的直立岸墙顶设置2~3层天然叠石,貌似天然湖泊。
图1 桂林市环城水系工程布置图
上述诸项工程带动了生态景观整治建设,如木龙古渡、古榕系舟、老人山飞流瀑布、榕湖喷泉、九天瀑布等。沿江湖周边种植了百余品种花草树木,美化、绿化、香化江湖环境,以及夜幕下的亮化。沿湖的人行便道蜿蜒起伏于绿丛和水边,亭阁、平台、小品等错落期间,令人心旷神怡。
配合水环境整治,使历史人文景观得到挖掘与恢复,如在木龙湖入口恢复了宋代古城墙、水门和东镇门楼,仿建了宋代古建筑群,整修了李济深故居及叶挺将军囚困处;在榕湖旁整修了古南门、历史悠久的省立图书馆、黄庭坚系舟处等;在杉湖旁整修了李宗仁文物陈列馆等。
整个环城水系以“水”为主线,构成了四个相应贯通而又独具风韵的景区,即以木龙古渡、古城墙和宋代古建筑群为主景,宝积山、叠彩山等为背景的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木龙景区;以老人山、骝马山自然风貌为特色的桂湖景区;以体现“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山水城市空间为特色的榕湖、杉湖景区;以春天湖双线省水船闸和排涝泵站为依托,象征着水利发展的春天湖景区。上述景区形成了山水交相辉映的自然景观、悠久厚蕴的历史人文景观和科学发展观相互交融。形成碧水城中流,人在仙境游的胜景格局,可谓“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
每当夜色降临,在象鼻山下乘坐游船逆漓江而上,经伏波山旁,在叠彩山下驶入宋代水门,乘升船机升入木龙湖,豁然开朗,可见木龙古渡和嵩立湖畔的宋代建筑群;游船行至桂湖可见老人山瀑布飞流而下,一座座跨湖桥梁各显其姿,令人流连;经榕湖可见壮观的音乐喷泉;至杉湖更显九天瀑布奇观,令人兴奋;游客通过春天湖船闸,可知双线省水船闸的节水效应,水的魅力在景区中得到又一展示,也是城市水利发展的显现。以上部分景观见照片H-1至照片H-6。
两江四湖工程带动了生态园林景观建设,把四湖水位由147.70m升至149.15m,保持湖水深度在2.4~3.0m,改善了水质和区域小气候,极大的拓展了市民居住休闲和游客的游览空间;也为鱼类、鸟类等物种衍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得到体现,表现出环境水利为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作出了贡献。
两江四湖水系形成后,构成了水绕山行,山伴水走,湖光水色,奇山倒影,鸟语花香,众桥多姿,桥下人走船行,岸旁绿树成荫,水波拍岸、动静相应,夜景醉人,如诗如画。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利把桂林山水以新的形象展现于世人面前,也为城市环境水利写下新篇章。
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利整治及水文化发展取得了十分可喜成就,但随着社会进步、城市发展,市区漓江东西两翼的桃花江(春天湖船闸出口以上)和小东江的水环境急需整治美化,枯水期漓江流量严重偏小的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分别略述如下。
3 桃花江市区段环境水利整治
桃花江发源于临桂与灵川两县交界的中央岭东南侧,是漓江一级支流,流域面积257km2,干流长65km,其中流经市区(郊)段长17.3km(从芦笛岩上游的五仙桥至象鼻山),在市中心的中山路南门桥下游分叉,干流向东至象鼻山下汇入漓江,分支称宁永河经虹桥溢流坝至安新洲尾汇入漓江(图1)。
桃花江原名阳江,因两岸遍植夹竹桃得名。有诗赞美“桃花江水碧云堆,两岸青山拥翠来,秋月已随流水去,一声芦笛送春来”。桃花江水秀丽清澈,自城北郊、西郊蜿蜒至城市中心,有九曲十八湾之称。佛山、狮子岩、申隐山、甲山矗立其间。芦笛岩、李宗仁别墅、刘三姐景观园、大睡佛、象鼻山等景点紧邻江边。芦笛岩至胜利桥(德智桥)段水流平缓,清晰如镜;山形奇巧,野立江边,叠峦起伏,倒影江中,山水交映,“不是漓江,胜似漓江”。
千百年来,由于沿岸田园浇灌,在市区(郊)江段上建坝堰27座,每座高度约1m,在坝肩有一集流槽,由坝堰上下游水头差,形成集流槽内较高流速,从而冲动古式竹木园盘水车日夜转动,提水浇灌,古老水车与两岸田园风光相映,曾是一条亮丽的风景线。20世纪中后叶以来,由于城市发展,市郊两岸田园大多变成楼舍小区,郊区逐渐变成城区,古式水车也被水泵代替,导致坝堰残存,河床壅塞或浅滩出露,加上污水排放,秀丽的桃花江水遭到了摧残污染,对新建城区水环境十分不利,也给市区防洪造成隐患。曾经自治区主管部门批准,对市区段桃花江进行整治,拆除坝堰,疏浚河道,近期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通过设计,从五仙桥至春天湖船闸出口15.6km河段内,拆除坝堰27座,除满足防洪标准要求外,为达到主航道宽20m,最小水深1.2m的通行要求,需建肖家和徐家两座低水头枢纽,以满足水环境、景观、通航及现有工农业供水要求。
正在建设的徐家枢纽位于春天湖船闸出口上游3.17km的徐家村前,由拦河橡胶坝、两坝端冲沙闸及单级双线船闸组成。根据枯水期流量偏小,以及枯水位、洪水位变幅较大的情况,按双线省水溢洪船闸设计。正在建设的肖家枢纽位于徐家枢纽上游2.3km的肖家村前,按单线溢洪船闸设计,其余布置与徐家枢纽类同,两座枢纽主要技术指标见表1。
桃花江按上述设计整治后,并同时杜绝污水汇入,对江岸和生态景观进行整治,维持航道正常水深1.2~3.0m,将大大改善桃花江的水环境,秀丽多姿的桃花江将再现于世,从而开通了漓江—象鼻山—芦笛岩和“四湖”—春天湖船闸—芦笛岩间的水上游览线,游客在游览芦笛岩途中可欣赏桃花江两岸秀丽风光。洪水时刻,橡胶坝塌坝泄洪冲沙,使洪水安全宣泄,达到设计防洪标准要求。
表1 徐家、肖家枢纽主要技术指标
4 小东江整治
小东江贯穿市区漓江东岸(图1),是漓江一条叉河,江面宽50~60m,具有分泄漓江汛期洪水流量9%和江东市区排涝的作用。小东江进口与叠彩山隔江相望,与漓江平行由北向南流经桂林民俗风情园、花桥、七星公园、在七星公园门前有灵剑溪汇入(溪长14.6km,面积27.4km2),随后流经龙隐洞、桂海碑林、塔山及穿山公园,在穿山公园下游800m处汇入漓江,全长5.8m,早在宋代就是桂林的一条风景游览线,有历史记载“丹泛小东江,美景密集,轻松快感”。
20世纪80年代初,桂林市有关部门为提高小东江水位,在七星岩附近建了一座滚水坝(称七星园坝),出口也有障碍建筑,从而改变了河床纵坡和水流挟沙力,造成河床及叉河进口淤高,枯水期难以引水,再加上沿江城市扩容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城区污水汇入,破坏了自然水环境,秀丽的小东江也遭受到损伤污染。经规划,对小东江整治按以下方案实施:
(1)拆除“七星园坝”和出口的障碍物。
(2)疏浚小东江,恢复河床自然纵坡0.6%,与相应的漓江河床纵坡相近。
(3)整治江东城市排水系统,实现雨污分流,杜绝污水汇入小东江。
(4)在小东江出口建一座包括橡胶坝、泄洪闸、排沙底孔和过船建筑物在内的低水头枢纽。枯水期保持小东江进口最小水深1.6m,枯水流量2.4m3/s;洪水期塌坝运行,分泄漓江洪水流量9%。
以上方案实施后,小东江的水环境将得到改变,再现小东江的亮丽,为江东居民带来福音,与“两江四湖”航线构成市区较完整的水上游览线,见图2。
图2 漓江—桃花江—小东江水系图
5 展望解决漓江、桃花江枯水期流量不足问题
漓江在桂林市区渡头水文站以上流域面积2762km2(包括桃花江和小东江),水量较丰富,多年平均流量133m3/s,但年内分布不均,80%径流集中在3—8月,枯水期流量偏小,有观测资料以来,曾出现日均最小流量3.8m3/s。桂林市曾于1987年开始实施由上游青狮滩水库一期补水,计划达到枯水期市区目标流量30m3/s的水平。但由于多方面因素,未能达到设计保证率水平,近年来也还出现过罕见的枯水流量,著名的桂林至阳朔“黄金水道”游览受到严重影响,甚至中断通航;市区江面滩涂裸露,水环境恶化,新建成的两江四湖景区游览也受到缺水的潜在威胁。进一步实施漓江上游调节补水,势在必行。根据有关规划,当前正在建设的二期补水工程中,将从小榕江引水入青狮滩水库,增大水库调节能力;同时将已建成的五里峡水库南干渠延长,引水入漓江,使枯水期市区目标流量达到40~45m3/s。三期补水工程将实现枯水期目标流量达到70~80m3/s,包括正建的川江水库,计划的斧子口水库和江底水库。此外还规划从柳江上游的义江引水入桃花江的四期工程。以上工程实现后,包括漓江在内的桂林市区水环境将得到全面改善。限于篇幅,将另文论述,本文不再赘述。
原文刊于《山西水利科技》2011年1期。发表时署名:黎运棻、黎嘉宁。
参考文献
[1]黎运棻.桂林中心城市环境水利规划[J].水利发展研究,2002(11):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