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鹹魚欄與海味商
1870年代,已有多間經營海味、魚翅、鮑魚和雜貨的店舖,稱為號、莊,甚至欄者,在中環街市旁,以至上環街市一帶的皇后大道中、皇后大道西、海旁西約(德輔道西、高陞街),及“十王殿廣場”(現上環文化廣場)附近的文咸街、永樂街一帶開設。
“欄”亦指多間成行成市、羣聚在一起的店舖者。當中亦有豬欄,以及以東來里為集中地的果欄,及摩利臣街與文咸街之間的菜欄。
1880年代,中、上環已有燕窩魚翅店約50間,當中包括:廣茂泰、仁昌隆、信興及茂和祥等。
而最大欄商之鹹魚欄,則位於又名“舊鹹魚街”的文咸西街(南北行街),及附近的西營盤德輔道西、高陞街和梅芳街一帶。
送殯行列經過西營盤正街與東邊街(右)之間的德輔道西,約1930年。這一帶為著名的“鹹魚欄”區,海味、鹹魚、油糖雜貨店林立,歷久不衰。
由文咸東街西望皇后大道中,約1900年。左方184號南盛金舖的右鄰為一永利海味店,右方196號樓宇的左旁,是著名的“二奶巷”(安和里)。
鹹魚欄早期位於內地陳村。由1880年代起,本港之漁船因交通及時間上的便利,改在本港銷售鹹魚。稍後,內地漁船亦捨陳村而轉往香港行銷。
1884年,當時尚為新安縣轄下的長洲北帝廟,每年建太平清醮,港九市民的捐款是由鹹魚欄商之一的怡昌隆代收者。
至於九龍的欄商,早期集中於榕樹頭廣場旁,及街市街一帶,稍後伸延至新填地段包括旺角及深水埗區的街道。果菜欄則設於油麻地窩打老道與新填地街之間,於1913年始創。
由水坑口街東望皇后大道中,約1935年。這一帶有多家燒臘及臘味店、燕窩莊、魚翅莊,及售賣海參魚肚等的海味乾貨店。前方巴士的左方為上環街市的入口,右方於稍後有一同樂魚翅酒家。圖中的左方文咸東街口,為老牌的臘味店有記合,該座樓宇現時尚存。
欄商除鹹魚海味,還出售臘味、臘鴨、榨菜、糖麵、粉類、木耳、菇類,亦有人參和冬蟲草等。1925年,冬蟲草每斤(十六両)為港幣14元,伸算每両約9毫,約90年後的2015年,則為每両約港幣2萬元。
部分欄商亦兼售蛋類,但自開埠初期起,主要的蛋類店舖集中於皇后大道中得雲茶樓旁,內有蛋舖二十多間的永勝街(該街又俗稱“鴨蛋街”),及九龍的上海街。“鴨蛋街”於1992年因市區重建而消失。
除老牌的除得雲茶樓外,亦有包括平香、添男及晨早4時開市的清華閣等茶樓,在“十王殿廣場”旁的永樂街開設,以招待附近果菜欄、鹹魚欄,以至南北行的商人和職工。
迄至1930年代,售賣活魚的鹹水魚市場設於中環街市側的租庇利街。市場每天凌晨3時開市,各區魚販準時到此購買,後運往各街市的魚檔發售。
由消防局(現恒生銀行總行)前西望德輔道中,約1953年。右方為著名的第一大茶樓,中部為大觀酒店。左方租庇利街口有一臘味鹹魚店。
位於西營盤區的兩間鹹魚海味店,約1935年。
皇上皇臘味店開業廣告,及天香樓菜館和天福南貨號的“大閘蟹”廣告,1950年。
日治時代,日軍當局在西環設一“水產卸賣市場”,實施漁類統營制度。和平後的香港政府仍實施此種制度。
日治三年零八個月期間,海味乾貨短缺,部分產品是由廣州灣(湛江)運來。市面有少量獲自香港海域的鹹魚仔供應。
和平後,不少鮑參翅肚海味店在上環街市附近的皇后大道中和永樂街一帶開設。1950年,當局指令鹹魚欄店舖的曬場遷往郊外,九龍的店舖則集中於上海街、廣東道和北河街。
約1955年的深水埗桂林街,街市背後橫亙的是基隆街,可見多間油米海味店舖。左方“成珠海味”及南園燒臘所在,現為信興茶樓。
當時,不少酒樓、酒家、食肆及包辦筵席館,在鹹魚欄及附近一帶選購食材。每屆農曆歲晚,主婦們亦蜂擁至此採辦年貨。
若干間海味魚翅莊的東主亦經營酒樓或魚翅酒家,1950年代較著名的是位於皇后大道中354號,接近西街的同樂酒家,老闆是一位袁姓魚翅商。
位於油麻地上海街236號的合記隆海味鹹魚店,1958年。
旺角廣東道的市集,約1965年,左方為位於1060號,與亞皆老街交界的信興海味雜貨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