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媒介与冷媒介
人们接触任何形式媒介的过程,都是在某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之下的,因为媒介与时空息息相关,媒介是特定时间与空间的接触。美国网络哲学家迈克尔·海姆在《从界面到网络空间:虚拟实在的形而上学》一书中写道:“作为一种媒体,互联网把我们解救了出来,我们用不着把思想往代数模子中套了。从直觉内容向比特信息的转移无形而平稳。”“网络空间不仅仅是电子媒体或电脑界面设计的突破。因其虚拟的环境和模拟的世界,网络空间还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实验室,一种检验我们实在之真正意义的工具。”“在网络空间看到社会数据结构的诱惑力。”“互联网的诱惑,比起美学和功利的诱惑可要大得多,它是情欲的。”“网络空间是一个销魂荡魄的场所,使人产生强烈欲望甚至自甘受其役使的地方。”
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传播性质,关于媒介的划分,在媒介研究史中最独特的是加拿大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首先提出了冷媒介与热媒介的概念。麦克卢汉认为,可以通过“热媒介”与“冷媒介”来划分媒介,而区分它们的主要标准是,对于媒介信息完整性的估量。热媒介的信息是从反映一件事而引申出的“完整含义”,“清晰度高”;冷媒介则仅传播“点滴含义”,“清晰度低”,即只是提供较为有限的信息量。他举例说收音机是热媒介,而电话是冷媒介;电影是热媒介,电视是冷媒介。热媒介使一种感觉延伸,它具有“高清晰度”。高清晰度是信息充分的状态,而冷媒介需要受众参与“信息补充”,使“点滴含义”趋向“完整含义”。他提到:“热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低;冷媒介要求的参与程度高,要求接受者完成的信息多。”在麦克卢汉看来,凡是高清晰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量大,要求受传者参与的程度低;相反,凡是低清晰度的媒介所提供的信息量小,要求受传者参与的程度高。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是以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他提出的关于热媒介和冷媒介的划分,在当时看起来较抽象,较难理解,只是作为媒介认识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被提到,但是麦克卢汉的见识超越了他的时代。在网络技术快速普及的今天,网络的媒介属性不断被强化,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之说并不是哗众取宠的理论,而是有着实际的理解网络新媒体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学术界传统上把媒介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大众媒体,另一类是广告媒体。媒介如果是大众媒体,则一定是广告媒体,比如报纸、电视;而如果是广告媒体,比如户外广告,则不一定是大众媒体。这里的大众媒体是指具有独立新闻采编权的媒介。大众媒体分为五大类,第一媒体是平面媒体,第二媒体是广播,第三媒体是电视,第四媒体是互联网,第五媒体是以手机为核心应用的移动互联网。在如今的社会化媒体时代,媒介又被划分为“自媒体”和“他媒体”两大类。微博定义了网络传播中的社会化自媒体,微信引领了网络传播中的手机自媒体化。
由麦克卢汉的“热”“冷”媒介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平面媒体、广播、电视是“热媒介”,我们无论是从报纸、电视还是从广播,均可以得到完整的信息,这些信息可以说是“冷”的,因为它是完整的,具有“高清晰度”,不需要再多做补充了。而第四类媒体互联网和第五类媒体手机移动互联网,可以说是“冷媒介”,人们需要互动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上网搜索,关键词只是“点滴含义”,通过互动式的搜索,可以得到大量的完整信息,这样的信息就是“热”的,所以信息的“互动性”是衡量媒介“热”与“冷”的标准。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冷热媒介划分之说被媒介自身发展的历史所局限了。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媒介的冷热之分并不是绝对的,因为现在几乎所有的媒介形式都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互动,也就是说,当今的所有媒介都具有“冷”和“热”的性质,媒介的冷热性质的侧重,主要取决于“互动性”的应用有多深和多广。毫无疑问,网络的媒介属性是“偏冷”的。“热媒介”偏向于有排斥性、对立性,“冷媒介”则侧重于有包容性、互动性。微博和微信的出现,使传统媒介由热趋向冷。
网络时代的商业应用价值主要是通过网络的媒体化趋势体现出来的。无论网络内在多么复杂,其外在的商业应用通过媒体化运作越来越显著。美国人基于网络应用提出的社会化媒体影响深远。
社会化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社会化媒体营销就是网络营销。网络媒体是冷媒介,所以社会化媒体也是以互动为核心特点的冷媒介。随着网络媒体的主流化地位逐步加强,社会化媒体的影响也在不断扩大,社会化媒体包括了微博、微信、抖音、快手、淘宝直播等各类网络应用形式,而它们突出地表现了“冷媒介”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