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多大点事儿:基础篇(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亲子共学,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

亲子就是培养、引导。扔之不管,埋单走人,或是强行灌水,喂个水饱,都是不对的。

我们讲一个例子。大家体会一下,怎么引导孩子。

我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教她读诗、背诗。这一段亲子经历当年放在了论坛上。原文如下。

今天,北京的风格外大,所以特意选了一首李峤的《风》来让悠宝学。“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悠宝只有作者李峤的“峤”字不认识,所以领读起来并不困难。几遍过后,我问:“悠宝,你能看出有什么规律吗?”

她想了一会儿,说:“虽然题目是写风的,但是一个风字都没有提到。”

一看这小家伙看出了点门道,于是接着问:“那都写了什么呢?”

她看着小黑板,一个一个数着说:“写了秋天的落叶,春天的花,江面上的浪,嗯——还有竹林。”

“那——你还看出什么规律呢?”

她又盯着小黑板看了一会儿,突然兴奋地说:“我知道了,诗里的第三个字全是数字。”

“对,你真棒!”我挥舞了一下手,做鼓励状:“第一行里是三秋的三,第二行是二月的二,第三行是千尺浪的千,第四行是万竿斜的万,对吗?”

她点了点头。

有心试试她的文思。我说:“你能用风来说几句话吗?就像写作文一样?”

“也和这首诗一样不让有风字吗?”她问。

“随便。”我说,因为这样的要求对她而言有些难度。

“北风卷地白草折”话音刚落,她就蹦出这句诗——前几个星期刚教的。她的回答多少让我感到有点意外。“还有别的诗句与风有关吗?”我问。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还有呢?”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还有吗?”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能引用这句诗更出乎我的意料,但我还是故意问:“这句诗里没有风字呀?”

“洗衣服的女人穿过竹林,莲花涌动着渔舟,我有风的感觉了呀。”

有风的感觉,就有风。这才是想象,才是形象思维,才是作文意识。

方法上,要学会引导,要做孩子的导购员而不是推销员。有水平的导购员,一定是多问少说,有水平的导购员,重在问,引导客户说,先导后购。糟糕的导购员,恨不得上来就是产品发布会,灌给客户一脑子的产品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