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山地坐标系上思考的艺术
无论站在笛卡尔直角坐标系。平面极坐标系上,还是站在柱坐标系。球坐标系上,像山一样“思考”问题及进行实践,都是“大智慧”,更是常识。
没有常识作为坚实基础的“大智慧”,不可能是,也不可能有大智慧。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背离常识。
有史以来的经济学探究,无论争议有多少。见解有多少,都主要立足于“硬”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资本。自然资本投入—产出。资源配置。竞争。绩效。价值偏好。选择等问题,但并未彻底忽略人力资源,即使是局限于“土地。劳动。资本”的传统经济学分析时代。而文化(产业)经济学,主要以“软”的。看不见摸不着的文化(精神)。知识。智力。信息资本投入—产出。资源配置。绩效。价值偏好。选择等问题,侧重于考察人潜藏于身上的知识。智力。智能。气质。性格。品性。伦理道德。见解。文学。艺术。美学。创意,以及纵。横向诸因素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过程。方式和方法,以达成所要追求的经济利益目标和价值取向,同时也能体现社会效益。公共管理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这些效益又反过来产出经济效益。
本节将对全书要旨。基本分析研究工具。主要内容等,做一必要介绍。
一、像山一样思考
罗伯特·E.罗德斯(Robert E.Rhoades)在“Thinking Like a Mountain”(《像山一样思考》)一文中写道:20世纪70年代末以前,很少有人对山地经济发展这一特殊问题给予关注。然后,“拯救山地”却突然变成另外一些发展运动的口号。召开为数众多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行《山地研究与发展》杂志,建立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Integrated Mountain Development, ICIMOD),甚至被称为山地学的这门科学也复兴起来。山地很快呈现出和热带雨林。沙漠。海洋一样的重要性。山地“专家”迅速增加,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规划模式提供了解决方案,学科交叉研究项目已经在初等发达国家的山区分布开来。对此表示关注有很多理由:有超过10%(甚至更多)的世界人口生活在占地球表面30%的高山地区;他们在矿产。森林和水电能源方面掌握着大量的世界财富;高山地区的生态灾难意味着在邻近的低地同样会发生;在高山地区还发现世界上基本粮食作物遗传基因储备的多样性。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所定义的“粮食匮乏地区”(这些地区粮食无法自给)——荒漠草原除外——实际上与高山地区是同一个意思。
工业革命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发展,将丰富多彩的农产品提供给人们,给大众的物质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改善。但人们却忽视了人类生存的环境。过高的物质生活追求。向大自然的掠夺性索取以及错误的生态观念,使我们的地球已变得满目疮痍。森林植被骤减,水土流失严重,工业三废污染,滥捕滥杀滥伐,这一切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地球面临荒原化。石漠化。戈壁化。沙漠化。资源枯竭。动植物基因库消失的威胁,社会各阶层差距日益扩大,各种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日益加大。
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 1887—1948)享有“近代环保之父”的美名,也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他曾创作过一则随笔《像山一样思考》(出自其《沙乡年鉴》),揭示了人类种种短视行为背后隐藏着的巨大自然破坏和生存危机,委实发人深省。他一生共出版三部书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最重要的著作《沙郡岁月》出版,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体悟。其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这篇文章的论题是山地科学家和规划者将会失败,像他们的同行在沙漠和雨林地区的研究一样,除非他们能从尽可能多的资源中获得灵感和想法。最容易被忽视的却又是非常重要的山地知识蓄水池,即传统的山地居民。山地居民问题被视为是几乎无法解决的问题的一部分。他们被描绘为陷入了恶性循环,为了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不得不过度开发他们的土地。山地居民的行为从必要性方面来说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使得他们不知不觉地成为“恶”人。
我们把透过现象发现的普遍存在的生活本质称为“哲理”,把富有思辨性。深刻性的思想称为“思想美”或“哲理美”。利奥波德是一位善于深思的哲人,他从“一声深沉的。来自肺腑的嗥叫”中领悟到了山的思考,从一点“绿火”的熄灭中看到了生态的危机。《像山一样思考》给我们展示了深刻的思想美,揭示了简单而又让人忽视的土地。生态。资源伦理问题。
二、长远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一样思考》中还描述道:“一只公鹿被狼吃掉,三年后又会有一只公鹿,而一座山被鹿群破坏,几十年都无法恢复。”这是多么深远的见解,多么朴实和浅显的道理!可我们没有发现。末尾的文字告诉人们:我们都在努力追求安全。繁荣。舒适。长寿和平静的生活……但是,这一切都只为了一件事:这个时代的和平。而且或许是客观思考的必要条件。然而,就长远来看,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
追求美好无可厚非,可一定得从长远来思考: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生态屏障。动植物基因库保存。水资源可持续供给。山地文化传承。极少数人口的山地少数民族人口消亡的避免。国民经济发展必需的地下矿藏。地缘政治的认同。地缘经济的协调—协作—协同。宗派纷争的停止。边境长久的康宁祥和,无不如此。作者长远的思虑,给了我们深刻的警示和生存的辩证法——“太多的安全似乎只会带来危险”。
三、反向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像山一样思考》中,描写自己亲自猎狼的经历后,有一段精彩的文字:“……看见它眼中那令人难受而垂死时的绿光渐渐熄灭……那双眼睛里有某种我前所未见的东西——某种只有狼和山知道的东西。我当时年轻气盛,动不动就手痒,想扣扳机;我以为狼减少意味着鹿会增多。因此,狼的消失便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出现。但是,在看了那绿光熄灭时的情景,我明白:无论是狼还是山,都不会同意这种观点。”
这段反思很有思想性,它以洞穿现象的忧虑启迪人们尊重生命和维护生态。反向的思考往往更能让人看清事物的本质,作者的反向思考给了我们心灵的震撼和思想的火花。
四、联系思考
奥尔多·利奥波德还阐释道:当人类消除一种危险时,却忽略了潜在的另外一种更大的威胁。利奥波德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山。林。鹿。狼的关系后指出,狼要捕食荒野中的鹿,而狼的消失则给鹿和猎人带来希望;但鹿群的繁衍很快破坏了整个荒野的植被和树木,最后鹿群也面临饥饿。作者告诉人们,大山本来赋予狼来完成这一使命,这一切属于自然的秩序。人类需要对自然有一种敬畏和谦恭的态度,从生态角度出发去思考,维护食物链的完整以及生物的多样性。联系思考可让我们走出狭隘的情感好恶,看到自己行为的幼稚与成熟。
五、山地生活方式:山民最伟大的智慧
山地生态化,具有生物学。科学和哲学意蕴,应“像山一样思考”(遵循山地的自然法则)。基于人类史。自然哲学或自然辩证法思想,考察历史以来高山地区传统农业文明中的居民生活方式。人们对风景的要求。山地技术的采用。土地保护。复杂的轮作。山区发展传统的相关性。村庄社会意识。山地多样性,迄今为止都是值得人们学习和遵循的山地文明。其核心内容在于从长远和可持续发展审视土地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平衡问题;方法论在于自然辩证法的遵循。
(一)垂直思考的艺术
山地区域问题的部分原因是低地。城市对待这一问题的看法。山地文化被视为人类历史中的“死水”。它被隐藏在遥远的峡谷之中或者一些裸露在大风中的高原之上,那里更容易被鹰而不是人类所接近。政治力量通常关注低地,很少愿意为了解山地和山区居民而操心。奥尔多·利奥波德,一个美国的保守主义者,曾写道:“人类疏于深入思考。因此我们就有了失去植被的地区和将未来冲入大海的河流。”垂直思考的艺术或者说是感知自然界交互作用的艺术在发展项目中确实少见。山区居民在山地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表现在两个方面:
(1)如果政府或者国际机构打算为高山地区居民的命运制订计划,那么以面对面的方式了解这些不得不以计划结果为生的居民是很必要的。
(2)外界需要总结山区居民多年的经验去了解几个世纪以来他们所学到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对山地的可持续保护可能是有价值的。
说明这两点并不是要否认山区居民已经参与了生态破坏,就像低地居民已经制造了失去植被的地区。石油泄漏和废弃物污染。而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传统的山区居民在尝试于山区生存下去方面可以留给我们关于他们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二)高山地区的生活方式
延续的山区生活方式被冠以许多名称,这里仅指传统的山地经济。实际上,在世界上每一个主要的山区,这种山地生活方式都得到了进化,而且所发现的拥有这些生活方式的地方都极为相似。在农业方面,这种生活方式同详细地制定规划相结合,包括季节性地利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达到不同目的的畜牧业和种植业。在地势稍低的地方,长期以来就存在的村庄经常被石头围起来的农田。畜栏和菜园所环绕。尽管海拔越高就越难进行农业生产,但是这些地方还是经常被用来制作干草或种植谷物。雨季来临时,草料大量生长,这时高山牧场才适合于放牧,比如在安第斯山区以及阿尔卑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夏季变暖的时候。在这一时期,秘鲁的盖丘亚人。喜马拉雅山的夏尔巴人或者内华达山脉的西班牙裔农民会赶着他们的牧群到这些地势较高的地方放牧。在山地和谷底之间季节性地迁徙造就了山地农业独特的方式。长期以来,传统的山地经济能够在许多地方自我维持下去而没有对栖息地产生广泛的生态灾害。这可以归因于许多原因,但首先是由于当地居民掌握了一部细致入微的农业历法以及适应于山地环境的技术和土地使用方法,并且建立起一套可以限制不计后果地开发部落土地的社会制度,同时要求全体成员相互协作。这些方法是数世纪以来为达到人与山地和谐相处而反复实践的结果。
(三)风景的要求
应该提倡山地经济而反对山地风景的特殊要求。在很长时期人类生存依赖于有效地利用荒芜。陡峭的山坡的能力。具有典型特点的高山在短距离内包含着大量被紧紧压缩的天然植被带,覆盖了温暖的谷底。草原。针叶林区。苔原区以及终年积雪区。再加上不同方向的太阳。风和雨的侵蚀,这破损的地表形成了众多相毗邻的微生境。许多生物和地形的多样性都能在安第斯山和喜马拉雅山千米山腰上而不是在万里平川上有所体现。高山如同云海中的孤岛,尽管实际上是与低地相连,但高海拔的作用却创造出截然不同的生态。
(四)山地技术
传统的山地生活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一门科学。一项技术,所以没有比山地村庄更好的地方能让发展专家寻找到适当的技术。传统山地农民的工具十分简陋。粗糙而且在数世纪里从未改变过,而在低地使用的机械装置在山地从未大量使用过。山地的技术工艺都是当地手工制作而且适应型好,比如短柄锄头。长柄镰刀。畜牧处理器具如挤奶器。编织机及制衣机和基础的食品加工设备。在山区,这些技术都与当地的生产生活有效地结合起来。安第斯人的足犁是一种经常被外人看作既精巧又原始的工具。虽然西班牙人的到来使当地人知道了如何利用牲畜耕地,但足犁还是被使用了好几个世纪。未能采用犁以及后来的拖拉机,不能归咎于缺乏认识。足犁非常适合在崎岖不平的山坡上使用,而那里对牛和拖拉机来说太陡了。使用足犁翻耕轮休多年的农田上的绿草是非常理想的,而牵引式犁实际上却无法做到。使用足犁耕地涉及某种“最低限度耕作”方式。那是一种古安第斯人的做法,最近已在使用拖拉机的工业国家里变成了一场“平地”愤怒。山地工具箱在使谷物。块茎作物和牲畜具备适应高海拔和冰冻的能力过程中变得更加完备。我们在安第斯山脉发现了坚硬的块茎作物如马铃薯以及富含营养的谷物如奎奴亚藜。而像喜马拉雅山上的牦牛。安第斯山上的羊驼和骆驼以及苏格兰高原牛等动物同样非常适应高海拔的恶劣环境。
(五)土地保护
山地居民的工具可以很容易地根据山地环境进行调整。当谈到山地土地保护的做法时,几乎没有几个平原上的居民承认他们的工具可以做得到。一位在秘鲁工作的外国农业专家曾向我说起安第斯农民的绝对不理智的事情。他们竟要在山坡上而不是在平地上犁地。他解释说,这是可以想象到的最坏的修犁沟的方式,因为水会流进沟里来,从而冲蚀山地并造成水土流失。他的观点似乎很符合逻辑,如果你思考的是水平的情况而不是垂直的情况,就是这个样子。我曾经在安第斯山种植马铃薯的农民那里了解到,他们使用垂直犁沟是有很充分的理由的。首先,除非他们拥有完善的排水设施,否则水停留在犁沟中会导致马铃薯腐烂。其次,大雨冲刷排水能力差的水平犁沟所造成的压力,会引发山崩,从而完全破坏农民的田地。此外,大多数农民都在那些侵蚀不会造成严重威胁的地方使用垂直犁沟,而在陡峭的地方则使用稍微倾斜一点的犁沟。自然重力作用会产生侵蚀。雪崩以及泥石流。它们能毁坏农田。道路。灌溉渠道甚至整个村庄。山地的农业水平通常质量不高,而农民则不得不一直与水土不断流失做坚持不懈的斗争。山地人民在阻止侵蚀甚或在其他那些无法生产的地方加盖土壤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例如,从中国到秘鲁的山区里发现的精心耕作的梯田可以说是世界的奇迹。在山地中与土壤养分流失和农作物有害病原体灾害加重做斗争仍然普遍存在,而且几个世纪以来山地居民已经摸索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他们主要通过施肥。堆肥。两作田和轮作,以及对丰富地方性作物多样性的依赖来解决养分流失问题。虽然有证据表明山地居民使用的农艺技术是很有效的,但是现代科学很少了解它们。
(六)复杂的轮作
许多安第斯山部落将它们的土地划分成七个区域或部分。其中一个区域在一两年中集中种植作物,而其他区域作为牛群或羊群的牧场。所有家庭在每个区域中都有一块田地,而且部落法律规定外来者不能购买部落的土地。农民们在划分成若干区域的土地上耕作,实施复杂的轮作策略。马铃薯总是在休耕后开始轮作,因为它对土壤中的病原体最为敏感;然后种植可以使土地增加肥力的安第斯豆荚或谷物而不是其他的块茎作物。圈舍或其他牲畜的临时围栏要在下次准备耕作的土地上不断移动以增加其肥力。尽管产量很低,但是通过当地不同马铃薯品种的混种可以有效降低风险。虽然马铃薯种下去不久就枯萎了在安第斯山脉是常事,但是这里从未发生过像爱尔兰土豆饥荒这样的事情。这主要是因为农民通过保持品种多样性防止了农作物的普遍减产。每一块轮作区将在七年后才再次使用,这样所有的轮作区都得到充分的休养。在这段时间内,休耕区将补充土壤养分,增加有机物成分,并且害虫和真菌的数量将大幅减少。有趣的是,当20世纪70年代美国农作物大幅减产时,有人建议按照与安第斯人基本相同的做法解决这一问题:更加依赖农作物的多样性和系统轮作方法。现代农艺学向高地农民提供帮助,但也从他们那里吸收了许多东西。
(七)多样性
一方面发展本土山地农业经常被视为非理性,另一方面又存在大量的极小且分散的可耕地。在秘鲁或尼泊尔,人们经常问我为什么他们有这么多邮票大的田地从这一直分布到天际。的确,我认识一些农民,他们拥有多达90块分散各处的小田地,覆盖在一条峡谷中,田地之间经常相隔几天的路程。平地上解决这种问题通常是使它们连接在一起成为一整块田地。但是分散种植有很多理由:首先,田地分散可以降低农作物歉收的风险。由于大范围种植农作物的做法以及不同区位和海拔的物种多样性,在峡谷中某一处歉收并不意味着其他地方也是如此。其次,山地农民所采取的一个主要方法就是多处种植。如果冰冻。冰雹或雪崩毁坏了某一海拔的农作物,它对农户的影响程度很低。海拔增加几米就会导致农作物成熟期相差一两天,从而使得收割活动可以逐步进行。最后,作物种植的分散可以保证所有家庭都能使用到不同品质的土地而不是被限制在低产土地上。
(八)村庄社会意识
然而,这些有适应性的农业实践,是不可能没有一个村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的。山地部落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建立一种社民意识并深深地植根于所有成员心中。适合放牧的高原牧场与每位社民都有关。灌溉沟渠和道路的维修也必须有社民的努力才能实现。只有人们对村庄以上的山地的生态情况非常敏感,才能避免泥石流和雪崩的危害。牲畜在村庄和高山牧场之间的移动需要全体社员的协作。与世隔绝的高山地区自给自足农业的本质要求建立一种非常严密的秩序,它可以使得人们在劳动。工具。供给品和种子的交换中互利互惠。简而言之,山地农业是协作农业。即使是山地居民丰富多彩的节日——现在的旅游卖点,对于建立部落团结和规范农业耕作都是非常重要的。高海拔的部落已经学会通过确立时节来避免灾祸,并确定每一项劳作的起始时间。圣徒节或宗教节日也被用来作为概略的指导。
(九)变革之风
1979年冬,E.罗德斯到安第斯山探访一位老朋友唐·马克西姆·博马,他在安第斯山脉东麓的一个秘鲁村庄生活。从他那里清楚地了解到传统山地经济脆弱的本质。他的担忧比其以前注意到的要严重得多。他解释说:“今天,我们召开了部落会议,确定要面临一场艰苦的战斗。”当请求他再多说一些时,他说出了部落的困境,一个对当今全世界山地部落都产生影响的困境。“我们已经允许一些外人拥有我们峡谷谷底中的土地,今天又有另外一些人想让我们放弃地势稍高一点的土地。我们的一些社民想把自己的土地卖给那些能出更多钱的外人。年轻人哭喊着要停止这样的交易并年年在同样的土地上耕种。他们说,我们可以在利马的市场上出售我们的产品赚很多的钱,而让土地荒芜这么久实在愚蠢。他们说不用担心传统的生活方式。现在我们有了肥料和杀虫剂。这是真的,我们能生产许多东西。”变革之风不可避免地吹进我朋友的村庄。如果历史重演,这个村庄不久就会分裂成一个充斥着或多或少的独立商业农场主的部落。这些将与能源和资金一起逐步控制贫穷家庭的土地,最后可能导致这些家庭离开村子。从这方面讲,山区人越少意味着山地环境越健康。人口压力与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现在和将来都是高山地区生态问题的关键所在。
(十)山区发展传统的相关性
由于大多数高山部落被夹在传统与现代两个世界之中,山地决策者将面临艰难的任务,将旧制度转换成新制度,而且不会破坏脆弱的山地环境。即使不是实质的,相信传统山地经济的理念纳入21世纪山地部落计划中将是第一步。自然伦理。对土地管理的关注。社民责任以及低能耗技术等都应回归山地。山地的关注者如果想完全了解古老的生活方式的话,现在就必须行动起来。高山村庄历经几千年得以幸存下来,而一些城市甚至国家都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但是今天,山地正在静静地。不被察觉地被侵蚀着。就像宝贵的土地资源被侵蚀一样,这种侵蚀是代价昂贵的,即山地的消失和山地的文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消亡。这些文明将与世界上的大部分土著文明一起消失于地下,也许这是不可避免的。然而,如果我们这些准备保护山地的人却让山地文明离我们而去的话,那我们可真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如果继续实施的发展计划不周密,与山地世界的实际状况相差甚远,那么这些努力一定要停止。这些未实现的意愿良好但构想拙劣的发展努力只能成为悲情历史的又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