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通过梳理国内外有关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文献可以发现,当前针对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领域的研究主要存在4个方面的不足:
1.研究视角上的不足
从研究视角上看,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角度观察全部居民的金融资产数量,以分析居民在资产选择上的现状和趋势,以及形成这样现状的宏观经济变量上的原因。从居民家庭微观视角,对家庭不同特征变量(年龄、财富、婚姻状况、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影响等)进行实证研究的文献还不多见,已有家庭层面的微观实证研究大多是近年才兴起,还很不成熟。
2.研究方法上的不足
早期文献中,理论推演是大多数研究的主要方法,虽然有一些实证研究方面的文章,但是研究方法相对简单,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即使采用了回归方法,也大多没有考虑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只是简单地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模型拟合,对估计结果的检验不够严谨,结论的可信性受到很大的质疑。近年来,学者开始考虑根据数据分布特征,用二元离散模型(Probit模型、Logit模型)和归并数据模型(Tobit模型)进行实证研究,但这些研究缺乏对内生性问题的讨论,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和科学性不足。此外,在建模过程中,一些研究在理论分析上对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考虑不全面;还有一些研究尽管在定性分析中全面考察了影响因素,但由于缺乏家庭金融调查数据的支持,在模型构建时被迫遗漏了一些关键变量,而这些关键变量的缺失有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影响估计结果的可信性。
3.样本数据的不足
发展中国家针对家庭金融资产调查的专题数据资料非常缺乏,已有的调查数据质量普遍不高,高收入群体的资产持有量存在被系统性低估的迹象,这些数据很难用来评估家庭资产选择是否与理性选择一致(高明、刘玉珍,2013)。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研究起步时间早,有关家庭金融资产的微观数据比较详细并且容易获得,如美国的消费者金融调查(SCF)、英国的家庭支出调查(FES)、日本的国民调查数据(JNSD)、德国的收入与储蓄调查(GIES)等。这些国家的学者能够采用较先进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挖掘,深入阐述家庭金融的现状、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已有国内研究使用的数据不够全面,多数学者主要利用调查访谈数据、交易账户记录、统计年鉴的宏观数据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进行研究,试图发现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由于贫富差距问题,宏观变量受到少数富裕人口的影响较大,导致输出结果有偏,不能代表整个社会中大多数家庭的资产选择和偏好。长期以来,我国由于缺乏专门的调查机构提供家庭金融资产方面比较权威的微观数据,导致相关研究所使用的数据不够细致全面,缺乏代表性,难以深入研究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
4.研究广度和深度上的不足
在研究广度上,早期文献使用的大多是宏观数据,无法考察诸如年龄、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变量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影响。此外,宏观总量数据容易受到少部分特别富裕人群的影响,基于宏观数据得到的结果不能代表占全社会绝大多数的普通家庭的偏好和选择。近年来,逐渐有学者开始使用家庭金融资产的抽样数据进行规范的实证分析,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两个不足:一是对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因素考虑不全面,在模型构建时遗漏了一些关键变量,而这些关键变量的缺失有可能导致遗漏变量偏误,影响估计结果的可信性;二是已有研究大多只关注家庭金融资产选择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如金融市场参与率、金融资产持有量和金融资产配置结构的某一个方面),研究结论无法全面反映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特点。
在研究深度上,已有研究大多考察家庭特征变量和户主特征变量等一般性因素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往往忽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特殊性对家庭金融资产选择的作用,对转型期“关系”和贫富差距等中国元素如何影响家庭金融资产选择,以及可能的影响机制重视不够。在政策建议上无法为家庭优化金融资产选择提供分类指导,也无法为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经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