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政府系统优秀调研成果选编(2016年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加快青岛市工业转型动力建设的调研报告

青岛市政府研究室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近年来,青岛市工业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的增长,但在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仍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转型任务艰巨而紧迫。为此,市政府研究室会同发改等部门,对青岛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汇报如下:

一、当前影响青岛市工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青岛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较高水平的发展。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1.7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均列副省级城市第3位。但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新常态下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加快工业动能转换以及工业政策、发展后劲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效益持续回落。据统计,截至目前,青岛市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34个月负增长,全市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从2014年开始逐年降低,平均利润率一直在4.9%~5.6%,明显低于全国全省6%的平均水平。规上企业利润总额增幅连年回落,回落幅度达到15个百分点。二是发展后劲明显不足。主要是企业投资乏力,实有项目、大项目投资强度偏弱、工业项目比重偏低。例如,50亿元以上的工业重点项目只有9个,仅占全市重点项目的20.4%。三是重点产业支撑不力。2015年全市百户重点企业产值占比30%,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仅为15%。

(一)青岛市工业自身发展的制约原因

一是产业层次整体不高。从目前来看,青岛市工业仍然以传统行业、消费品和终端竞争性领域为主,对资源依赖性较强,初级产品多、产业链条短,多数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较少,基础原材料、能源和高耗能产业占比偏高。2015年青岛市农副产品加工、纺织服装、石油化工、建材交工等传统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超过50%,而现代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精细化工等高精尖技术产业规模偏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不到1/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比重只有20%。

二是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企业研发投入不高,2014年青岛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于研发活动的经费为244.3亿元,比深圳少340亿元;投入强度2.81%,比广州低2.4个百分点。创新成果偏少,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5170件,比深圳少1万件;技术合同交易额89.54亿元,还不到广州和深圳的1/3。研发机构所占比重仅为25.8%,而苏州达到90%,南京接近50%。

三是产业集聚能力不足。一方面,产业布局较分散。青岛市产业集聚度仅为63.5%,园区同质化竞争问题突出,仅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就分布在黄岛、城阳、即墨等7个区市,单个园区规模实力不强。另一方面,产业链条偏短、本地配套率不高。青岛市机车、船舶、家电、汽车等的本地配套率仅在30%~50%。其中,家电产业本地配套率不足40%,明显低于顺德(70%)和合肥(60%)。南车四方本地配套企业不足配套企业总数的1/3,且高附加值配套产品主要来自株洲、南京等地。海工装备制造的原材料、设备配套、辅助船舶、平台制造等生产环节,在海西湾区域基本没有相互配套,中海油海工基地配套企业7家,全部在外地。另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着产业链短及“断链”现象,如海洋生物、海洋化工、海水利用等新型海洋产业由于缺乏要素支撑,无法实现产业化发展。

(二)政策措施等要素影响和制约的主要原因

一是靶向定位不明确。近年来,深圳等先进城市始终高度重视工业经济,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制定政策措施,加大执行力度,坚定不移地促进工业转型发展,收到了明显成效。与深圳、苏州、武汉等城市相比,青岛市全年没有召开像样的工业企业大会,并且在目标定位、执行落实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广州市委、市政府每年召开加快工业发展座谈会,通过出台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推动高技术制造和先进制造业发展。深圳从2013年开始出台加快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等若干措施,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宏伟蓝图。在目标体系建设方面,青岛市虽然在2012年出台了《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提出了7大产业和6大新兴产业,但没有跟进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细化的目标责任,许多重要目标没有落地,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缺乏具体的实施方案。深圳确定的航空航天、机器人、可穿戴设备和智能装备等产业,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等,形成一套完善措施逐一配套。武汉市把工业作为“立命基础”和实现跨越发展的“牛鼻子”,从2011年开始实施“工业倍增”计划,力争到2019年,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3万亿元,并形成一批万亿元级、超5000亿元级、超3000亿元级和超千亿元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武汉市紧紧围绕目标不放松、不放手,通过完善工业投资补贴、组建市级工业投资平台、完善工业招商激励机制等措施,狠抓汽车、轮船、电子面板等重点产业提升和壮大,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集聚区建设。近年来,武汉市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分别高于青岛4.6个和4.5个百分点。武汉仅用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工业总产值由1万亿元到2万亿元的跨越,而我们却整整用了5年时间。

二是政策碎片化现象较为突出。近几年来,青岛市围绕工业兴市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但没有形成拳头,整合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截至目前,青岛市涉及工业方面的相关政策有200多条,多分散在发改、经信、科技、财政、税务、审计、人社、金融等20多个职能部门之间,在执行过程中,由于职责不同、管理分散以及部门利益等原因,很难形成合力。有些部门过于强调自身利益,甚至造成了项目招商相互掣肘等问题,许多方面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招商的实际成效。深圳在推进高技术服务业发展方面,明确高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全面工作,一个文件管到底,一个章子共同用,合理协调分配方案,有效解决基层和部门配合问题,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在财政支持方面,据了解,青岛市工业专项资金为2亿元,与深圳(20亿元)、大连(6亿元)、武汉(6亿元)等相比差距很大。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方面,青岛市专项资金1亿元,而深圳、大连、武汉则分别为4亿元、3亿元、2.3亿元,差距明显。

三是专业型人才短缺。一方面,专业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专业技工缺乏,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2016年6月,青岛市人才总量超过160万人,与上海(784万)、深圳(416万)、苏州(210万)等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技能人才差距更大,2015年青岛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21.3万人,仅占深圳的30.6%。另一方面,涉及住房安置、子女入学等,与深圳、杭州等城市政策有较大差距,吸引人才不尽如人意,尤其是专门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专家人才公寓建设滞后。

二、关于加快青岛市工业转型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加快工业转型动力建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实现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既是新时期深入贯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厚植发展新优势的战略需要,也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关键所在,对青岛市加快建设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提升城市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总体思路:积极适应国际国内新形势新要求,以“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机遇为契机,按照“对标夺旗、领先全国、辐射区域”的要求,坚持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题、以改革和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聚焦一个核心目标,构建四大战略基点,突出三大产业方向,着力实施六大工程,加快构建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结构布局优、国际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体系,推动青岛工业率先向高端、智能、绿色、服务转型升级,实现工业向内生性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青岛制造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转变。

发展目标:力争通过“两步走”,到2030年形成创新活跃、结构优化、规模领先、配套完善、服务发达的产业体系,壮大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的新型工业化基地,打造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扶持一批发展优势明显的骨干企业,培育一批有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名牌产品,青岛成为国内消费工业、互联网工业和蓝色制造、高端制造和新兴制造的“排头兵”。

第一步,到2020年,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制造产值占比在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30%。工业品牌实力不断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品牌。具体目标为:

——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拥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知名自主品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3%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50%以上。

——质量效益明显提升。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达到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3.5%。

——两化融合实现突破。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0以上,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3%,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达到55%。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制造业比重达到30%,提高10个百分点。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超百亿元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上工业比重力争达到30%以上。

第二步,到2030年,高技术制造产业产值占比在6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0%,青岛工业在东部沿海城市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形成蓝色、高端、新兴3大产业支柱,一批高技术产品率先引领世界潮流,一批消费类品牌引领世界时尚,青岛成为世界品牌之都。

工作中应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一是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联动关系。积极适应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技术发展方向,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着力抓好传统制造业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二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好政府在制定政策规则,营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方面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降低交易成本,优化发展环境。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大力培育龙头企业,着力解决产业层次不高、产业配套不强等问题。三是招商引资和优化存量的关系。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按照“招大、引强、选优”的思路,着力引进和推进一批经济支撑力强、转型升级推动力大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坚决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共同发力,在抓好需求引领的同时,更加注重供给创新,支持企业围绕消费升级需求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效率和层次。四是统筹协调和重点突破的关系。树立全市“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进一步加大区域整合力度,有效发挥各区市功能区的平台作用和体制机制优势,全市扭成一股绳、聚成一股劲,确保青岛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集中优势资源加快推进重点功能区、优势企业和项目建设,通过点上突破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具体建议:

(一)明确靶向,突出重点,加快转型步伐

主要思路是:准确把握新时期产业发展新动向,以制造业提质增效为核心目标,通过实施四大战略基点和三大产业体系,实现产业提升、产业聚集、产品提质,着力打造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制造强市。

1. 在发展动力上,着力构建四大战略基点。一是创新驱动战略。围绕青岛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制定重点领域技术发展路线图,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联盟的协同创新作用,积极构建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合作的制造业创新生态体系,以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良性互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二是信息带动战略。紧紧抓住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对能源领域、材料领域和生物科技领域渗透趋势,将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以促进制造业信息技术集成创新与协同应用、培育生产性信息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以海尔和红领模式引领,引导企业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工业生产向网络化、智能化、柔性化和服务化转变。三是转型推动战略。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特点。为了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和竞争力,需要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延伸制造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立足青岛市制造业的优势,引导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售后服务和增值业务,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软件信息、制造服务、节能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推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渗透融合,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同时,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三品”战略为抓手,积极支持企业创建各级品牌,提升产品供给能力和水平。四是县域拉动战略。切实把壮大县域工业作为重点,加大市级重点产业和项目向县域的转移力度,县域做好科学承接和自我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县域工业总量,推动县域经济再上新台阶,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

2. 在发展重点上,明确三大产业主攻方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转型发展和特色发展的要求,聚焦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推动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青岛市工业基础实力雄厚,拥有一批传统优势产业。要继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优势。在具体措施上,应按照“一业一策”的指导思路,加快组织制定青岛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努力把转型升级对接到项目、企业和具体措施上。同时,围绕转型升级实施方案确定的目标任务,加强与财税、科技、国土、环保、金融等部门的衔接配合,加快推进实施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重点项目。要继续做强做大10条工业千亿级产业链,突出一批骨干型和引领型的产业集群,集中优势资源取得重点突破,力争10条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比例达到80%;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装备、船舶海工、电子信息等5条产业链总产值达到或接近千亿元。二是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兴产业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我们应从自身的优势出发,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突破口,使其成为新增长点。结合青岛实际,应加快扶持以新材料、高端装备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为代表的战略引领产业,加快培育海洋生物、航空经济、石墨烯、工业机器人等一批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新兴产业,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示范作用,力争形成一批产业高地,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借鉴广州、深圳、杭州、宁波等先进城市的经验,青岛市应调动各方面力量,深入研究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针对未来领域的研发应用,围绕关系人类未来发展的空天海洋、未来信息、生命科学等核心领域,谋划一批未来产业,尽快启动一批未来产业项目,加快形成“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梯次发展的布局格局。

(二)把握关键,精准发力,推动转型转变

一是实施产业层次提升工程。提升产业集聚效应,在山东制造中走在前列,若干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实施智能化、数字化,实现由传统制造向先进制造转变。以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分类推进装备制造业的“补短板”工作。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今后要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打造名品、开发国内外市场等方面继续努力;对于一些产能过剩的传统装备制造业,要下决心淘汰;对于特色装备制造业,如电动汽车、节水设备、节能灯具、生物发电、生物药品、资源化设备等,要集中解决向园区集中、扩大产量、开发新产品、形成系列产品、培育精品和品牌、开发国内外市场等问题。强化制造业企业梯队培育。支持龙头企业通过上市、跨国并购、品牌经营等方式,整合重组上下游关联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隐形冠军”示范培育工程,在关键领域培育一批在国内或国际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冠军企业。

二是实施技术创新工程。面向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图,前瞻布局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石墨烯、集成电路、关键基础件等一批市级重大科技专项和关键技术专项。加快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充分发挥青岛制造业创新体系协同创新作用,支持行业龙头骨干企业、科技创新型企业按照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攻克一批事关行业主攻方向及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核心技术。建立市场化、产业化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评价激励机制,完善创新成果转移和转化机制。培育技术评估、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法律咨询、投资融资、科技信息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政府、行业、中介、经纪人”四位一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鼓励中小型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先进技术引进,构建面向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性、专业性服务平台。

三是实施产业配套提升工程。完善产业链定向重点招商。加大龙头项目及关键配套项目引进力度,进一步细化“十大产业链”相关子行业发展目标和招商方向,围绕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环节和缺失环节,完善重大项目引进决策机制,缩短项目落地周期,确保产业招商水平。实施产业集聚区差别化管理,重点推进即墨纺织服装和汽车制造、黄岛海工装备和家电电子、高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平台建设,按照专业园、产业园、园中园的模式,提高产业集中和集聚水平。

四是实施人才引领工程。围绕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力度,坚持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和引进人才并举。鼓励在青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高技术产业领域的国际级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有计划地引进高端人才、紧缺人才和研发人才。加快信息化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引入。积极推进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鼓励各类信息化人才投资创办IT高新企业,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环境。

五是实施园区带动工程。实施园区经济倍增跨越战略。以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重点产业园区为重点,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和配套服务能力为着力点,统筹全市产业布局,围绕主导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鼓励各区域错位布局、特色发展。国家级开发区重点发展2~3个主导产业,全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省级开发区重点发展1~2个主导产业,全力打造500亿级产业集群。依托工业产业集聚区,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市级层面严格按照各区域产业定位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做强优势产业,形成产业集聚。到2020年,全市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0%以上。

六是实施优化融资环境工程。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金融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优化政府资金的投入结构,支持主导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带动技术、人才、管理、市场的全面跟入。推进金融服务创新。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重大技改、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目录,进一步完善信贷准入标准,向突出重点产业和领域加大信贷支持。鼓励大企业开展产业链融资,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公司债,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等方式融资。

(三)强化措施,创新机制,为工业转型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支撑

一是高度重视工业转型发展工作。建议青岛市在适当时机召开全市加快工业发展会议,以进一步强化加快工业发展的战略共识,形成抓工业的工作机制,积极营造重视企业、尊重企业家的浓厚氛围。在推进机制上,应借鉴广州、深圳、武汉等地的做法,在市级层面建立组织协调机构。建议由市政府分管领导组织发改、经信、财政、科技、金融、税务等部门,成立推动全市工业转型发展领导小组,以强化全市工业发展统筹领导。具体工作职责是研究部署全市工业发展战略规划,设立工业强市专项资金,超前谋划推进一批重点领域、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和专项行动计划。牵头建立部门例会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在产业政策制定、工业投资规划、资源要素配置、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空间布局优化、集聚区规划管理、创投基金运作和产业链招商等涉及全市工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协调沟通和统筹推进。

二是进一步强化项目支撑能力建设。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年度计划的编制和落实。加大全市重大项目服务协调和考核力度,狠抓项目建设、项目竣工和项目投产,确保全市重大项目投资计划顺利完成。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内资外资并举,充分发挥各类招商平台作用,着力引进和储备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激发社会投资,加快梳理发布一批可操作性强、成熟度高、能落地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合作的项目,强化合作和运营模式创新,有效撬动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建设。

三是千方百计优化要素配置。落实和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政策措施。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资源配置,积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积极推进企业减负降本增效,全面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效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物流成本及社会保障性支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发挥“大企业直通车”协调服务机制的作用,加强对先进制造业重点项目的跟踪和服务,及时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解除企业创新发展的后顾之忧。

四是集中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建议将目前支持工业发展的各类财政专项资金、产业基金整合设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瞄准重点产业发展方向,更多采取贴息、补助、奖励、购买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方式,持续多年滚动支持,加快培育成长一批面向未来的蓝高新产业。实施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的优惠政策,认真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关于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政策措施,用足、用好各项政策红利。

五是完善检查考核。强化目标责任督查,根据全市建设工业强市的目标要求,市经信委定期发布阶段性工作任务计划和工业发展数据指标。建立健全工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和工作目标责任制,围绕创新驱动、规模效益、两化融合、集约高效四大指标,建立健全严格的指标评价体系。严格考核奖惩,完善制定具体的考核奖惩办法,对各区市和功能区工业发展情况每年进行一次全面考核,落实责任,考核进度,定期督查,逐一通报,务求实效。

调研组成员 王舰艇 郑 斌 兰孝祥 矫 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