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活学活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篇 始计篇

《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是孙子军事思想的支撑点。“计”即计谋,是战争取得胜利的关键。正如孙子所云:“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原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译文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虑、仔细研究的。

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是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则可使之为其出生入死,而不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否有利于攻守等。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军队的编制,物资的供应和管理制度的规定。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要做深入了解,了解才能取胜,否则就不能取胜。所以,要从以下七种情况来分析比较敌我优劣,从而预测战争的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的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就可以判断战争的胜负了。

将领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胜,我就留下他;将领不听从我的计策,任用他必败,我就辞退他。听从了有利于克敌制胜的计策,还要创造一种有利的态势,作为协助我方军事行动的外部条件。势,就是按照我方建立优势、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措施。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之术。因此,有能力而要装作没有能力,本来准备要攻打而装作不攻打,欲攻打近处却装作攻打远处,攻打远处却装作攻打近处。对方贪利就用利益诱惑他,对方混乱就趁机攻取他,对方强大就要防备他,对方暴躁易怒就激怒他而使其失去理智,对方小心谨慎就使他骄傲自大,对方体力充沛就使其劳累,对方内部亲密团结就挑拨离间,要攻打对方没有防备的地方,在对方没有料到的时机发动进攻。这些都是军事家克敌制胜的诀窍,只能随机应变灵活运用,而无法事先讲明。

凡是开战之前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取胜的条件充分;开战之前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取胜的条件不充分。筹划周密、条件充分,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不充分,就会失败,更何况不作筹划、没有胜利的条件呢?我们根据这些来观察,谁胜谁负就显而易见了。

阐释

本篇是《孙子兵法》的首篇,文章开篇明义: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应持谨慎态度。接着,孙子提出了著名的“五事”和“七计”,通过它来判断战争胜负的情势。

“五事”:

第一是“道”。即进行这场战争是否是正义的,是否得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正义的战争,才能上下一致、生死同心。

第二是天时。气候对战争的胜负有着重要影响。古今中外的许多著名战例,均说明了这一点。第三是地利。是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等条件。

第四是将领。是指将领的智谋是否高深,是否诚信、仁爱、勇敢、严明。

第五是法规。是指军队的编制,官吏的任用,军需的管理。

“七计”:

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训练更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

孙子在强调了“五事”和“七计”之后,笔锋一转,点出了战争的特征——“兵者,诡道也。”第一次从战略的高度肯定了诡诈用兵的重要性。“诡”,具体地说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这是战争取胜的重要条件。

古人云:“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能庙算者,便能把握先机,掌握主动权。否则,一着失算,满盘皆输。

活学活用

《始计篇》之一——“五事”与“七计”

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孙子兵法》与军事——勾践卧薪尝胆

孙子曰:“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这是强调“慎战”和“重战”,要求决策者在进行战争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对于“五事”、“七计”等进行评估和安排,做到“知己知彼”而百战百胜。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为争夺霸权,多次发生战争。公元前494年,吴国大胜越国。越国战败后,越王勾践将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文种,自己和范蠡一道去吴国给夫差当奴仆,越国的王后也做了吴王夫差的女奴。勾践为吴王驾车养马,他的夫人为吴国打扫宫室。他们住在囚室,秽衣恶食,极尽屈辱而从不反抗。由于勾践能卑事吴王,同时又贿赂吴太宰伯嚭,最后,勾践终于取得了吴王的信任,三年后被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首先下了一道“罪己诏”,检讨自己与吴国结仇,使很多百姓在战场上送命的错误。他还亲自去慰问受伤的平民,抚养阵亡者的遗孤。他在坐卧的地方悬挂了苦胆,吃饭的时候也要先尝尝苦胆的滋味。他“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勾践还针对越国战败,人口减少,财力耗尽的情况,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恢复国家的元气。他明确规定:妇女怀孕临产时,要报告官府,由官府派医生去看护;生了男孩奖给二壶酒和一条狗;生女孩奖给二壶酒和一只小猪。生三胞胎的由官府出钱请乳母,生双胞胎由官府补贴粮食。凡死了嫡子的人家,免除三年劳役,死了庶子的,免除三个月劳役。由于改革内政,减轻赋税,百姓每家都有三年的粮食储备。由于勾践实行了一系列“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的政策,越国百姓对他的感情,就如对父母一般。

勾践在改革内政的同时,还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外交战。对吴国,他继续实行以退为进的战略,麻痹夫差。经常送给夫差优厚的礼物,表示忠心臣服,以消除夫差对越国的戒备,助其骄气;同时又破坏吴国经济,用高价收买吴国的粮食,造成吴国粮食困难;他用离间计使夫差对伯嚭偏听偏信,对伍子胥更加疏远,挑起其内部争斗。这些措施的实施,壮大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为伺机灭吴奠定了基础。

吴王夫差战胜越国后,领土得到扩张,势力日益强大,夫差也因胜而骄,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看不到勾践决心灭吴的意图。他奢侈淫乐,穷兵黩武,急于以武力威胁齐、晋,以图称霸中原。公元前484年,夫差闻齐景公已死,便决定出兵北上伐齐。吴军击败齐军于艾陵。公元前482年,夫差又约晋定公和各国诸侯七月七日到黄池会盟。夫差为了炫耀武力,圆其称霸中原之梦,带去了吴国三万精锐部队,只留下一些老弱的军士同太子一起留守国内。夫差的空国远征,给了越国以可乘之隙。越王勾践在吴军刚离国北上时,就想出兵攻吴。范蠡认为时机未到,他分析说:“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精兵从王,国中空虚,老弱在后,太子留守,兵始出境未远,闻越击其空虚,兵还不难也。”他劝勾践暂缓出兵。数月之后,范蠡估计吴军已到黄池,便同意勾践出兵。勾践调集越军5万人,兵分两路,一路由范蠡、后庸率领,由海道入淮河,切断北去吴军的归路;一路由大夫畴无余、讴阳为先锋,勾践亲率主力继后,从吴国南面边境入吴直逼吴国都城姑苏。

吴太子友得知越军乘虚出击吴国,急忙率兵到泓上阻止越军的进攻。

太子友根据国内精锐部队全部北上黄池的现实,决定采取不与越军交战,坚守待援的策略,同时派人请夫差尽快回军。然而,当越军先锋到达时,吴将王孙弥庸一眼望见了被越军俘获的他父亲的“姑蔑旗”在空中招展,不由得怒火中烧,也就顾不得太子友坚守疲敌的主张了。他率领他的部属五千人出击,打败了越军的先锋部队,俘虏了越大夫畴无余、讴阳。首战小胜,使吴将更加骄傲轻敌。不久,勾践的主力到达,向吴军发起了猛攻。越军一举击败吴军,俘虏了太子友,进入姑苏城。越军缴获了大批物资,取得了这场袭击战的胜利。

夫差在黄池正与晋定公争当霸主,听说越军攻下姑苏,太子被俘,怕影响霸业,就一连杀掉七个来报告情况的人,封锁这一不利消息,并用武力威胁晋国让步,勉强做了霸主。随后夫差就急忙回军。在回国的途中,吴军连连听到太子被杀、国都被围等一系列失利的消息,军士完全丧失了斗志。夫差感到现在回国立即反击越国没有必胜的把握,就在途中派伯嚭向越求和。勾践和范蠡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还不能马上把吴国消灭,于是同意议和,撤兵回国了。

夫差回到吴国,本想马上报复越国,但是吴国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财力消耗很大,国内又闹灾荒,因此,他感到一时还没有实力对越实施报复。于是他宣布“息民散兵”,企图恢复力量,待机再举。

文种见吴国开始致力于增强国内经济实力,便觉得越国应抓住有利时机及时完成灭吴大业,如果等到吴国经济实力得到恢复,那么战胜吴国将更加困难。于是文种向勾践建议,应抓紧目前吴军疲惫,国内防务松弛的机会再次攻吴。勾践采纳了他的建议,于公元前473年乘吴国大旱,仓廪空虚之时,准备大举攻吴。

战前,勾践征求并采纳了群臣关于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等建议,做了充分的临战准备。为了争取人民的支持,他以为国复仇为号召,鼓励出征者奋力作战,留乡者专心生产,并规定独子及体弱有病者免服兵役,兄弟二人以上的留一人在家奉养父母。出师攻吴时,又宣布吴王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人民反对夫差。

这年三月,越军进军到笠泽。吴国也发兵迎击,两军隔江对峙。越国把军队分为左右两翼,勾践亲率六千精兵为中军。黄昏时,勾践命左右二军分别隐藏在江中;半夜时,二军击鼓呐喊,进行佯攻。夫差误以为越军两路渡江进攻,连夜分兵两翼迎战。勾践率主力偃旗息鼓,潜行渡江,出其不意地从吴军两路中间的薄弱部位展开进攻。吴军大败。越军乘胜猛追,再战于没,三战于郊。越军三战尽捷,使吴国军事力量土崩瓦解,改变了吴强越弱的形势。

吴军在笠泽战败后,退而固守姑苏。姑苏城坚,越军一时未能攻下。勾践采取长期围困的战略,使吴军在二年后终于势穷力竭。这时,越军再次发起强攻,攻进姑苏城。夫差率残部逃到姑苏台上,又被越军包围。他派人向勾践求和,但越国君臣灭吴之心已定。夫差在无望之中自杀而死。越国终于取得了吴、越之战的最后胜利。

《孙子兵法》与商业——克罗格的特色管理

“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孙子用最浅显的语言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商场如战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迎合顾客的需求。要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必须充分利用市场调查这一手段,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并且与市场之间建立经常性的情报联系,掌握主动,始终走在市场潮流的前沿。

1873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13岁的伯纳德·克罗格辍学了,他沿街兜售咖啡,做着小本生意。他单薄的肩膀帮助父亲缓解了家中的许多困窘。

克罗格20岁的时候,用攒下的一笔钱,买了一家杂货铺。到了1883年,他开设了全美第一家连锁店公司——大西方茶叶公司。又过了10年,他拥有了40家商店和一个食品加工厂,并将公司更名为克罗格杂货与面包公司。

克罗格之所以能够将生意迅速做大,重要的一点在于公司直接与顾客打交道,并始终以顾客需要为服务宗旨。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约瑟夫·霍尔出任克罗格杂货与面包公司总裁。

霍尔将公司更名为克罗格公司,并一下子引进45种公司专卖商标,以加深顾客对公司商品的印象。

霍尔上任后主持了一项重大改革措施:顾客调查活动。

霍尔对他的员工们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怠慢顾客。对公司应该开发什么商品、增加哪些服务、使用什么销售手段等问题,最有发言权的就是顾客。”

为此,克罗格公司在所有现金出纳机旁安装了“顾客投票箱”。顾客可以把自己对克罗格公司的意见和建议投入箱中,如需要哪种商品、哪种商品应如何改进、需要什么专项服务等。一天,一名叫尼克松的顾客接到了来自克罗格公司的电话:“您可以到我们公司来挑选您中意的商品了。”

尼克松说:“谢谢,我经常到贵公司去买东西,你们最近又有什么新的好东西吗?”

“我们非常感谢您对公司的关心。您的建议被我们公司采纳了,所以我们告诉您,您可以到我们公司来免费挑选您提出合理化意见的商品……”

原来,克罗格公司在每一张“票”上都留下了顾客的姓名和联系地址,一旦该顾客的建议被采纳,即可终生免费在克罗格公司的商店里享受该种服务或享用该种商品,还可以获得公司赠予的优惠折扣消费卡,购买任何商品时都享受减价优待。

“投票箱”深受顾客欢迎,提建议者络绎不绝。克罗格公司根据顾客的建议对症下药,使公司每一种新上市的商品都能一炮而红,公司的经营覆盖区域迅速扩大到得克萨斯、明尼苏达和加利福尼亚,1952年的销售额突破10亿美元。

《孙子兵法》与处世——王羲之放粮

在战争之前要进行周密的计划,这是谨慎的表现。同样,在为人处世中也需要凡事谨慎用心。多思考、多分析,才能一切顺利。

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做右军将军时,琅琊郡一带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百姓忍饥挨饿,贪官豪绅却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王羲之看在眼里,心里非常着急。他先是散尽了自家积蓄的粮食,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他又催琅琊郡的大小衙门去奏请朝廷放粮救灾。可那

些贪官污吏只是装聋作哑,甚至闭门不见。王羲之情急之下,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提笔写了一道奏章,骑上一匹快马,不分昼夜地向京城奔去。

这天,京城里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皇帝与大臣们正在宫里饮酒作乐,听说王羲之来了,以为他是来进献书法作品的,便传他进宫。一会儿,王羲之进到宫里,皇帝见王羲之手中果然拿着一卷东西,连忙叫人递上来。

皇帝见是奏章,可没有放在心上,只顾欣赏起王羲之的书法来。当他看到奏章中“放粮”二字时,彻底被王羲之矫若游龙、起落有致的笔势迷住了,忍不住说道:“放粮,好!好!”

“谢主隆恩!臣今日就去琅琊放粮。”王羲之等皇帝话音刚落,就跪在地上高声说。

等皇帝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时已经晚了,于是只好将错就错,任命王羲之为钦差大臣,去琅琊放粮。

王羲之奉旨放粮,可把那些贪官污吏、财主豪绅吓慌了,他们纷纷涌进琅琊王府,求琅琊王为他们作主。

琅琊王眼珠子一转,说道:“不必惊慌,你们可以凑些人扮成饥民模样,去领王羲之发放的粮食嘛!”

这些家伙听了,连声称“妙”,一个个跪地叩头谢恩后,急不可待地去搜罗他们需要的“饥民”去了。

到了放粮这天,天未亮琅琊城就挤满了人,喧闹声一浪高过一浪,王羲之放粮的衙门被围了个水泄不通。

放粮时辰到了,王羲之出衙门一看,见挤到面前的那些饥民一个个细皮嫩肉、肥头大耳的,不由得有点怀疑,便吩咐手下人去查一查。果然,那些挤在前面的人并不是饥民,而是琅琊王府的虞侯、郡州县衙的听差和那些地主富豪的狗腿子。

王羲之知道后,非常气愤,正要发作,忽然又转念一想,对付这些人还是智取为好。于是登高对人群朗声说道:“本官原定今日在琅琊放粮,但是,据报告说,南边东海郡比琅琊郡的灾情更为严重,所以本郡暂不放粮了。请各位父老乡亲帮本官把这些粮食全部运到沂河边,以待装船南运。”

王羲之话音刚落,人群中立即出现了一阵骚乱,前面那些冒充饥民的家伙很快钻出了人群,垂头丧气地回去了。真正的饥民总是抱着一线希望,他们没有马上离开,他们也同情比琅琊郡灾情更为严重的穷人,听王羲之一说,便自觉组织起来抬的抬、扛的扛,没多长时间就把粮仓里的粮食全部运到沂河边。

这时,留在沂河边的人群中,肥头大耳、细皮嫩肉的假冒饥民的人几乎没有了。王羲之面对人群,朗声说道:“父老乡亲们,今天本官就在此放粮,谁运来的粮食就归谁了,快拿回家过日子吧!”

王羲之随机应变地改变了策略,击败了虞侯、郡州县衙及地主老财们的诡计,顺利地将粮食发放到了灾民手中。

用兵作战,就是诡诈之术。

“诡”,具体地说就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始计篇》之二——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兵者,诡道也。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孙子兵法》与军事——郑成功声东击西收台湾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历代兵家所尊崇的致胜法宝。与敌交锋,如果进攻敌人没有准备的地方,发起出乎敌人意料的军事行动,往往能够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防不胜防,从而一举战胜敌人。

台湾被荷兰统治数十年。1661年4月,成功率二万五千将士顺利登上澎湖岛。要占领台湾岛,赶走殖民军,必须先攻下赤嵌城。

郑成功亲自寻访熟悉地势的当地老人,了解到攻打赤嵌城只有两条航

道可进:一条是攻南航道,这条道港阔水深,船只可以畅道无阻,又较易登陆。但荷兰殖民军在此设有重兵,工事坚固,炮台密集,对准海面,另一条是攻北航道,直通鹿耳门。但是这条航道海水很浅,礁石密布,航道狭窄。殖民军还故意凿沉一些船只,阻塞航道。他们认为这里无法登陆,所以只派少量兵力防守。郑成功又进一步了解到,这条航道虽浅,但海水涨潮时,仍可以通大船。于是决定趁涨潮时先攻下鹿耳门,然后绕道从背后攻打赤嵌城。

郑成功计划已定,首先派出部分战舰,浩浩荡荡,装作从南航道进攻。荷兰殖民军急忙调集大批军队防守航道。为了迷惑敌人,郑成功的部队声势浩大,喊声震天,炮火不断。成功地把殖民军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了南航道。北航道上一片沉寂,殖民军以

为平安无事。在一个月明星稀之夜,郑成功率领主力战舰,神不知,鬼不觉,乘海水涨潮时从北航道迅速登上鹿耳门,守军从梦中惊醒,发现已被包围。郑成功乘胜进兵,从背后攻下赤嵌城。

《孙子兵法》与商业——罗宾和“幸运糖”

在经营中,有时也可变通使用“诡道”,例如,为了扩大产品的影响,往往给顾客一些微小的利益,让顾客增加了购买的兴趣,便经常购买这种产品。应该说,这就是“利而诱之”的方法。

20世纪20年代,美国糖果商罗宾拥有一家糖果小厂和几家小店,销售状况不理想。在众多大厂的挤压之下,他虽然使出浑身解数,但都收效甚微。面对销量越来越少的局面,他整天都在想:怎样让小孩子都来买我的“香甜”牌糖果呢?

一天,他看到一群孩子玩游戏,立即被吸引住了。孩子们把几颗糖果

平均放在几个口袋里,由一个公选的人把一只“幸运糖”(一颗大一些的糖)放进其中某个口袋里,不许别人看见,然后大家随意选一个口袋,有幸拿到“幸运糖”的人就要享受特权,即他是皇帝,其他人是臣民,每人要上供一颗糖……他思索着这种奇怪而有趣的游戏规则,突然一个灵感闯入了他的脑海,他欣喜若狂。他思考了许久,有了一套宏伟的计划。

当时,美国的许多糖果是以1分钱卖给小孩的。罗宾就在糖果里包上

1分钱的铜币作为“幸运品”,并在报纸、电台打出口号:“打开,它就是你的!”这一招很有效,因为如果买的糖中包有铜币的话,就等于完全免费,孩子们都争着买。罗宾把“香甜”这个名字也改为“幸运”。他除了大量投入生产外,还不惜血本招来许多经销商,另外再大做广告,将“幸运”糖描绘成一种可以获得幸运机会的新鲜事物,并创造出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形象作为标志,使人人都非常熟悉。因为方法奇特新颖,罗宾的糖果立即闻名全国,销量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上升。

其他糖果商在此启发下,也蜂拥而上,纷纷模仿此法。罗宾就更进一步,买中“幸运”糖的人不仅免费,还可以奖励几颗糖。后来他的食品中还放上其他物品,诸如玩具、连环画、手枪玩具等小物品。如此,罗宾糖始终处于同行前列,转眼间他就拥有了800多万美元的资产。

《孙子兵法》与处世——张居崃诱盗

“诡道”,讲究沉着冷静,不显露自己的真实动机,而后出其不意,后发制人。运用于为人处世,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明朝张崌崃任滑县县令时,有两名江洋大盗任敬、高章来到县城,冒充锦衣卫的使者拜见张崌崃,并且凑近张崌崃耳边说:“朝廷有令,要张公处理有关耿随朝的事情。”

原来当时有位滑县人耿随朝,担任户政科员,主管草场,因为发生火灾,朝廷下令将他羁押在刑部的监牢里。张崌崃听到此事,更加相信二人的身份。张崌崃请二人到屋内休息,于是任敬拉着张崌崃的左手,高章拥着张崌崃的背,一起进入室内坐在炕上。二人突然取出匕首,架在张崌崃的脖子上。任敬摸着鬓角胡须,笑着说:“张公不认识我吧!我是江湖上来的朋友,要向张公借用公库里面的金子。”

张崌崃抑制住内心的紧张,装出替他们着想的样子说:“你们不是为了报仇,我也不会为了财物牺牲自己性命。不过你们这样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如果被人发现,对你们可相当不利!”

两个强盗听了觉得很有道理。

张崌崃又进一步说:“公库的金子有人看管,容易被发觉,对你们不利。我有一个办法,就是我向县里的有钱人借贷,这样你们可以安然无事,也不至于连累我的官职,岂不两全其美?”

两个强盗听了更加赞同张崌崃的办法。就这样,张县令不露声色地稳住了强盗,并取得了他们的信任与合作,同时一条妙计酝酿成熟。

张县令传令属下刘相前来,刘相到后,张崌崃假意说:“我不幸发生意外,如果被抓去,会很快被处死。这两位是锦衣卫,他们不想抓我,我很感激他们,想拿500两黄金给他们,以表心意。”

刘相听了,目瞪口呆,说:“到哪里去弄这么多钱?”

张崌崃说:“我常看到你们县里的人,很有钱而且急公好义,我请你替我向他们借。”

张崌崃拿出笔来,一共写了9个人,正好数量符合。所写的这9个人,实际上都是衙役。

刘相看了以后,恍然大悟。不一会,名单上列出的9个人,一个个穿着华丽的衣服,像富贵人家的子弟,手里捧着用纸包着的铁器,先后来到门口,假装说:“张公要借的金子都拿来了,因为时间太紧迫,没有凑足所要的数目,实在过意不去。”一边说,一边装出哀求的样子。

两位强盗听说金子到了,又看到这些人果然都像有钱人的样子,就很高兴地说:“张公真的不骗我们。”

张崌崃趁两个强盗查看金子的时候,急忙脱身。并大喊抓贼,9个衙役,一拥而上,两个强盗猝不及防。其中一个被抓,另一个自杀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