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南渡诗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节
反思诗:“谁使中原干戈起”[1]

北宋政权在很短的时间内被一个刚刚崛起的外族击溃,有理性的南渡士人开始追问,是什么导致了北宋的灭亡,如何才能复兴王室。这些思考,在南渡文人的文章中有许多表述,在诗歌中也同样有所反映。

对于北宋政权灭亡的原因,有如下几说:一、开边说。宣和四年(1122),北宋朝廷错误地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对金军发动战争,结果惨败于金人的铁骑之下,金人以此为口实,发动了对北宋的进攻。因而南渡诗人有将此视为亡国之因者。持这种观点的诗人较多,如张元幹《奉送李叔易博士被召赴行在所》云“深知祸起取幽薊”[2],郑刚中《送方公美少卿宣谕京畿》云“胚胎此祸者,起自燕山役”[3],周紫芝《次韵伯尹食糟民示赵鹏翔》云“昔年贯朽内府钱,诸公何苦开汉边”[4],吴芾《续潘仲严秋夜叹》云“咄咄奸谀何误国,二十年来启边隙”[5]。二、师弱说。王庭珪《张持操携徐献之侍郎书见访兼出示著述中兴论诸杂文为赋诗一篇以文轴还之他日亦录寄献之也》:“宣和治极久忘战,北来边马嘶淮甸。是时犹屯百万师,无人北向放一箭。”[6]又《余弃官累年刘元弼作诗见勉次韵奉谢》:“往年承平久,出师无纪律。群盗尚纵横,岂但开边失。”[7]三、大臣无德无能说。李纲《夜霁天象明润成百韵》:“虽含恭俭姿,顾乏英伟臣。邪正相杂揉,盈庭事纷纭。机会一朝失,安危自兹分。愚懦不远虑,贼退已安眠。”[8]吕本中《无题》:“胡虏安知鼎重轻,祸胎元是汉公卿。”[9]又《兵乱后自嬉杂诗》:“夷甫终晋,群胡迫帝居。”“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报国宁无策,全躯各有词。”[10]四、皇帝失德说。陈与义《邓州西轩书事十首》(其五):“东南鬼火成何事?终待胡锋作争臣。”[11]

如何复兴赵宋王朝,南渡诗人在诗歌中也提出不少意见,略举数例。李处权《寄萧国器》:“夷吾不去齐何患,叔向方来晋可知。得士则兴今亦古,可能只直五羊皮。”[12]指出人才对国家政权的作用。李纲《和渊明〈拟古〉九首》:“弃置帝王宅,乃欲保一隅。一隅岂易保?巨盗连荆舒。”[13]乃是对定都武陵的批评。晁公遡《送刘文潜如吴下》:“请言尧舜道,第一在安民。”[14]《李仁甫和予如字韵诗再用韵寄之》:“师克非在众,正当戒不虞。”“皮亡毛安附,体肆心自舒。”[15]诗人们批评不顾百姓安危、一意出兵作战的短视行为,指出安民乃邦国大旨,只有安民才能复兴。所有这些,都是诗人对如何强国提出的看法。

总体而言,这些诗歌大多艺术性不是很强。在写法上,有以下一些特征:

首先,反思主题往往不具独立性。也就是说,反思主题往往不是整首诗的主题,而是其他主题的附属。例如李光《丙子正月二十三日纪事》:“圣君若用当时将,一洗烟尘宇宙清。”[16]对宋高宗未能好好任用岳飞、韩世忠等将领,致使中原未能恢复表示遗憾,属反思主题。但我们再联系全诗前六句:“风卷阴霾日月明,鲸鲵已戮海波平。奸憸藉手捐奇货,交友通书免诡名。旧俗衣冠嗟化劫,新疆兵革偃长城。”则不难发现此诗的主旨是为秦桧之死叫好,是对秦桧罪行的揭露,最后两句的反思,隶属于这一主题。再如张元幹《挽少师相国李公》:“不从三镇割,安得两宫迁。”[17]讲的是靖康元年,金人退兵后,朝廷内部就金人所提出的割让三镇(即太原、中山与河间)的问题展开的争论,结果以主和派占上风,同意割让。张元幹认为正是因为听从割让三镇,导致北宋的灭亡,属典型的反思主题,但我们联系下文“抗议行营上,排奸御榻前。英风成昨梦,遗恨落穷边”,则是表彰李纲的忠义及表达对李纲建议未被采纳的遗憾,可见此处的反思乃是为下面的内容作铺垫。

其次,因为上述特征,反思主题往往又具有随意性,即其思考是感悟式的,而非逻辑式的。以王庭珪为例,其诗中有三处对北宋何以灭亡作了反思,两处说是因承平日久军队无战斗力(引文见上)。另一处则言大臣失德,《避乱东村逢南岳简上人》:“高谈微及古兴亡,为言致祸由时宰。”[18]再如,同样关于北宋灭亡原因的探讨,刘子翚的解释也前后不一。其《靖康改元四十韵》言“肉食开边衅,天骄负汉恩”“运契天同力,时危祸有根”[19],指出北宋灭亡,祸起于开边。而《汴京纪事》其二云:“朝廷植党互相延,政事纷更属纪年”,认为党争误国。其五:“空嗟覆鼎误前朝,骨朽人间骂未销。夜月池台王傅宅,春风杨柳太师桥。”[20]王傅,指官封太傅楚国公的王黼;太师指官封太师鲁国公的蔡京。这首诗将批判的矛头指向这两个奸臣,认为是他们的胡作非为导致亡国。以上三处言辞各异,观点各不相同,都是根据不同需要反思而得出的不同结论。

再次,这些反思往往没有论证,多数是直接说出结论,或夹杂在叙述之中。同时,反思的结论常常不够全面,而仅就某一点进行发挥。例如李纲诗《和渊明〈拟古〉九首》:“弃置帝王宅,乃欲保一隅。一隅岂易保?巨盗连荆舒。”[21]对定都武陵提出异议。但具体理由为何,诗人并未作出太多解释。而此前诗人有奏议《议巡幸》:“议者谓车驾当且驻跸应天,以系中原之心;或谓当遂幸建康,以纾一时之患;臣皆以为不然。夫汴京,宗庙社稷之所在,天下之根本也。陛下嗣登宝位之初,岂可不一幸旧都,以见宗庙社稷,慰安都人之心,下哀痛之诏,择重臣以镇抚之,使四郊畿邑之民入保,益治守御之具,为根本不拔之计哉!”[22]且不论李纲的定都理由正确与否,就其表述而言,我们可以找出其论证的痕迹,有理有据,而非如其诗歌纯粹将判断提出。这里,涉及诗与文在功能上的不同。虽然宋诗中议论已蔚为大观,诗歌具有议论的功能,但从总体上而言,诗歌因为受到韵脚、格律等方面的限制,议论的功能远远无法与文章相比。也因为此,涉及很复杂的问题时,诗歌的议论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南渡诗坛的反思诗数量不是很大,完全独立意义上的反思诗数量更少,艺术水准也参差不齐。但笔者仍辟出一小节,意在说明作为与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思诗折射出了那个时代士人的用世精神与理性精神。

[1] 李纲有诗云:“谁使干戈起。”见其《崇阳道中作四首》,《李纲全集》卷二○,第260页。

[2] 《芦川归来集》卷一。

[3] [宋]郑刚中:《北山文集》卷一二,《丛书集成初编》本。

[4] 《太仓稊米集》卷一○。

[5] 《湖山集》卷四。

[6] 《卢溪文集》卷一。

[7] 《卢溪文集》卷四。

[8] 《李纲全集》卷二六,第350页。

[9] 《东莱诗词集》诗集卷一一,第165页。

[10] 《东莱诗词集》诗集外集卷三,第343、345页。

[11] 《陈与义集校笺》卷一五,第410页。

[12] 《崧庵集》卷六。

[13] 《李纲全集》卷二一,第278页。

[14] 《嵩山集》卷九。

[15] 《嵩山集》卷五。

[16] 《庄简集》卷五。

[17] 《芦川归来集》卷二。

[18] 《卢溪文集》卷六。

[19] 《屏山集》卷一五。

[20] 《屏山集》卷一八。

[21] 《李纲全集》卷二一,第278页。

[22] 《李纲全集》卷五八,第6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