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教育信息化建设:一个技术问题
启动现代远程教育政策的直接原因是20世纪末出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现代远程教育的认识,也是从认识信息技术的特征开始的。
一、现代远程教育的特征
1998年前后,教育部主管远程教育的是副部长韦钰院士。1998年,韦钰在中央电大做了一个讲座,题目就是《现代远程教育》[1],这个讲座反映了政策决策者对信息技术以及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观点。
韦钰首先分析了信息技术的特征,她认为从技术角度看,网络信息技术有两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数字信号环境。“从技术角度讲,现代远程教育是在数字信号的环境下进行教学,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
第二个特征是多媒体和虚拟化技术。“虚拟技术在计算机网络的平台上,去再现许多物理世界的东西,可以在这里进行操作控制,甚至可以做实验”。
由于数字信号、多媒体和虚拟化这两个特点,现代远程教育与第二代远程教育相比,表现出五个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真正做到不受空间的限制。
第二,它不受时间的限制。
第三,受教育的人扩展到全社会。
第四,我们可以在网上建立很多数据库、图书馆库,建立各种完全可以互相利用的教学资源,可以供受教育者选用。
第五,教学方式由原来以教为主变为以学为主,这是一种更加开放、灵活、被普遍采用的新的教学形式。
既然现代远程教育是“网络技术发展的结果”,那么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迫切问题。所以,早期的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际上是一个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教育部其他相关负责人的讲话和采访也都体现出了这一认识。
1999年4月,《中国远程教育》记者采访了当时主管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高教司副司长刘志鹏,在回答记者关于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对远程教育和高教改革的意义时,他回答说:
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当前从大的方面讲有三部分工作:一是计算机网络(CERNET)的升级;二是卫星教育电视频道的扩容、增加带宽,由C波段转成KU波段;三是软件的开发。我们把“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作为整个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通过几年的改革以后,能够使更多的人通过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受到更多的教育,而且能保证质量。[2]
“CERNET升级”“教育电视台卫星电视频道扩容”和“软件开发”都是典型的信息化建设话题。
1998年10月,教育部电教办、高教司、科技司、职成司联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参谋学院召开了第一个网络教育现场研讨会,会议主题是“全国多媒体教学网络现场会”。“多媒体”这个关键词也说明在试点早期,人们对网络教育的关注带有扩大课堂受众群体,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课堂教学搬家的认知预期。
1999年,教育部启动四所高校试点,其中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探索远程教育的技术模式。
清华大学是通过卫星数字广播和Internet网,将清华大学直播课堂授课、多媒体课件、图文资料及相关数据传输到校外教学站点供学生学习;师生之间利用卫星VSAT、ISDN构成的双向虚拟课堂及可视电话进行实时交流,学习者可以通过Internet登陆清华网络学堂,点播网络课件、网上答疑和查询信息。
湖南大学与湖南邮电管理局联合成立了湖南大学多媒体信息教育学院,远程教学通过双向视频会议系统实施,学生既可以在教学点上网进行实时交互学习,也可以通过拨号进入信息港(163或169)上网,点播教案或课件自学。
浙江大学远程教学利用双向视频会议系统进行。1999年底该校建成了远程教学网站(http://sdns.zj.edu.cn),网站具有课件点播、网上作业、交互答疑、网上模拟考试、成绩查询、讨论交流、联系教师、发布通知等功能。
北京邮电大学现代远程教学是通过ATM宽带网将课堂上的音像、图文、数据实时传送到远端视听教室,学生可以利用Internet网非实时地查询学校多媒体课件库,还可以通过E-mail与教师交流。
这些早期文献和实践表明,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启动的时候,技术是核心问题,也是四所试点大学探索的主要任务。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制约下,依靠网络开展远程教育,无论从成本还是方便性来看,都存在很多不利因素。
清华大学严继昌教授在2000年曾经就网络学习的成本做过一个测算:“现代搞网络教育”,“费用太高”。“如果按目前163、169上网费用4元/1小时,3分钟的电话费是9分钱(不包括长途),1小时就是1.8元,这样1小时的学习总花费是4元加1.8元为5.8元,一天若上网2小时就是11.6元,这样一年就是3千多元,再加上学费,如此昂贵的学习费用学生能够承受吗?”“第二,上网速度慢,使人心烦,造成不好的学习心态。”[3]
客观条件的制约,使技术成为早期影响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主要障碍,大量的人力资源、资金集中到网络技术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研发方面。各类现代远程教育研讨的中心话题也是采用何种技术模式的问题。早期的现代远程教育更像是一个技术问题,而不是一个教育问题。囿于认识上的局限,“十五”期间,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金也主要投向技术领域,对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还不是当时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和资金投向
1998、1999年教育部推出的两个重要文件也表现出现代远程教育是一个技术问题的认识特点。这两个政策把硬件系统建设和软件开发看做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基础,作为现代远程教育的头等大事,优先安排资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
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建设以中国教育科研网和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经济实用型终端平台系统和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的建设,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继续搞好多样化的电化教育和计算机辅助教学。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具体要求:
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示范网和卫星视频传输系统为基础,提高主干网传输速率,充分利用国家已有的通信资源,进一步扩大中国教育科研网的传输容量和联网规模。2000年,全国全部本科高等学校和千所以上中等学校入网;同时,继续发挥卫星电视教育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作用,改造现有广播电视教育传播网络,建设中央站,并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进行高速连接,进行部分远程办学点的联网改造。2000年,争取使全国农村绝大多数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按照政策部署,1999—2002年期间,教育部总共投入4.6亿元,分别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育资源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标准化研究和重大应用等六大类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这六大类工程的子项目和资金分配情况如下面六个表所示[4]:
表1-1 基础设施建设

表1-2 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注:教育部投入8000万元,李嘉诚基金会资助8000万元。后者实际投入9061.7万元。
表1-3 教育资源建设

续表

表1-4 关键技术攻关(教技司函[2001]50号)

续表

表1-5 标准化研究(教技司函[2001]49号)

表1-6 重大应用

从项目清单中可以看出,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所有项目中,唯一没有得到经费支持的就是高校现代远程教育试点。1999年批准的四所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资金都是自己筹措的。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是作为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一个重大应用项目立项的,其他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教育资源建设等的建设目标都是为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创造条件,支持现代远程教育办学和高校内部网络教学工作。
资金投入的偏向表明,在2002年以前,中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技术瓶颈问题,网络教育办学还没有成为工作的中心。2000年两大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完成以后,关于远程教育模式、教学管理模式、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的探索,才逐渐成为试点工作的中心任务,关于网络教育的认知重点也转向了如何通过网络开展教学的问题。
三、扩大网络教育试点的主要依据:技术建设成就
2000年4月在湖南召开的“现代远程教育经验交流会”上,韦钰代表教育部总结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成就。会上透露,教育部拟将远程教育试点高校增加到20所左右,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工作重点转向网络办学模式的探索。由于政策的滞后效应,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到2002年底才基本结束。
2000年4月,教育部在湖南大学召开了“现代远程教育经验交流会”,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信息产业部副部长周德强、湖南省副省长唐之享出席了会议。教育部高教司、科技司、学生司、社政司、发展规划司、电教办、学位办和高教社的负责人,12个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全国各地37所高等学校的校长、远程教育负责人以及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的部分专家共16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助理任为民教授出席了会议。
在会上,韦钰副部长发表了题为《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讲话。她的发言,首先明确远程教育的定位:“远程教育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的变化,它带来了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变化。”韦钰讲话精神和后来的教高厅[2000]10号文共同发出的信号是,网络技术所带来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的变化是针对所有的教育类型、教育层次的,而不是专门针对某一种类型的高等教育教学。
韦钰副部长的讲话从(1)高速硬件平台建设,(2)网上大学建设情况,(3)软件与资源建设,(4)扶贫工作,(5)网上应用等五个方面,总结了中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进展。
高速硬件平台的建设包括两大部分,即CERNET网的提速和中国教育电视台的C波段到Ku波段的改造。CERNET网是在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教育部直接领导下,由200多名专家努力拼搏,自主建设而成的全国第二大计算机互联网络,目前已建立了36个节点,通达全国各省会城市和连接了全国500多所大学。在CERNET网上的主机数已超过20万台,用户数量250多万,每日访问人数达50多万人次。这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很少见的一个统一规划、统一运转的全国性的教育大网。但是,目前CERNET网的主干网速度只有2M,造成了支持网上大学和现代远程教育中需要传输大量多媒体信息的困难。我们从‘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分配了专项资金来支持CERNET网的主干网提速。2000年4月,提速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北京至上海、北京至武汉、武汉至广州等地的155M试验线路已经开通。预计到2000年底,我们将完成整个CERNET扩容和提速工作。我们将把CERNET主干网在需要的地方速度提升到622M,部分地区提升到2.5G,最高提速达1200倍,并可连通全国所有大学和1000所中学。CERNET的全面提速将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宽阔的高速传输通道。
我们还将于2000年底完成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卫星频道改造工作,各项招标和项目建设工作也在顺利进行。部分学校的网上教育节目已经在卫星频道上进行试播,改造后的卫星数字传输平台将具有数十个数字频道,其中包括8个和INTERNET直接连接的IP频道和8个VBI—IP频道,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数字卫星传输平台和CERNET网一起,将构成一个多功能的天地一体化的现代远程教育基础平台。[5]
关于网上大学建设,发言认为,各校在如何利用计算机网络办好交互式的现代远程教育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其中,清华大学1999年招收了1740名网上大学研究生,另外,还招收1500名专升本学生,进行了2000多人的网上单科培训,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和40个教学点开始授课工作。浙江大学在1998、1999两年招收了近3000名本科生和420名研究生进修人员。湖南大学在计算机和英语专业方面两年招收了3500多名网上学生,并在全省14个地州市建立了教学点。同时,湖南大学还在校园网上实施了对在校本科生的网上授课。此外,北京邮电大学、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学校也在网络教育方面做了许多很好的工作。
对试点两年来的情况总体满意的情况下,发言得出如下结论性意见:
实践证明,依托名校创办网上大学或者网络教育学院的路子是正确的,这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美国高校的现代远程教育也是走这样的路。据最新调查,美国已有44%的高校向社会提供各类远程教育,并有163万远程教育注册学生,其中有134.3万是攻读学历和学位课程的。这说明学历学位教育是美国高校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网络技术正成为美国高校开展远程教育的主要手段。[6]
几年以后,韦钰来北大做讲座时,曾经谈到她对网络教育的设想。她认为,现代远程教育是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最好途径,这可以看做是对讲话中“学历学位教育”的一个注解或说明。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韦钰提出了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1. 尽快颁布《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办法》,规范和引导现代远程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
社会上对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很大,许多公司和机构都开始进入远程教育市场,纷纷创建各种远程教育网站或相关机构。我们欢迎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入到现代远程教育,也要以市场机制来进一步推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但是,全国的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必须在教育部的统一归口管理下有序规范地进行。
2. 要扩大网上大学的试点范围,依托名校办好20所左右二级网络教育学院。
首先,进一步扩大和发展依托名校的高校网上教育,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建设好20所左右二级网络教育学院。网络二级学院如何建设,在教育部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转发的部党组专题会纪要中明确指示,即高等教育不能统一划一,也不是要再建一批“网上大学”,而是现在的大学要利用信息技术与资源,培养更多的学生。发什么样的文凭,由大学校长决定,依法办学,保持信誉和质量,条件不成熟的学校不要搞。因此,20所左右网络二级学院建设主要是依托现有的大学进行。其申报、管理等有关程序由教育部高教司统一负责。
其次,就是要加强管理。加强管理是为了使网上教育健康发展。
我们既要加强管理,也要对出现的很多问题进行研究。譬如说:现代远程教育需要社会资金投入。但是,国内资金投进去以后,是事业单位还是企业单位?现代远程教育学院本身就是教育机构,是事业单位而不是企业,我想你不会拿你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和你学校的网页去上市吧?现在也有学校要求上市呢!我们查了一下全世界还没有这样的例子,这不敢说一定不行,但至少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认真研究。
在这篇讲话中,韦钰副部长还提醒大家,要保证质量、爱护试点。讲话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在讲发展的同时,也要有这么一根弦,要使信息化能够健康地发展,没有管理,没有安全,没有信誉,不叫网络经济,不叫网络教育。从一开始,我们就要有清醒的头脑,看到网络经济的正负两个方面……教育部对选择为试点单位的学校,给予很大的信任,请大家务必注意质量管理并考虑到可能出现的负面效应。”
在“现代远程教育经验交流会”上,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湖南大学网络远程教育情况,对湖南大学的现代远程教育实践给予很高的评价。经验交流会上,提出了《现代远程教育暂行管理办法(讨论稿)》,在会上广泛征求了意见。经验交流会后,很多大学踊跃提出申请,要求加入试点行列。7月12日,教育部高教司批准北京师范大学等5所高校试点;7月14日,批准中国人民大学等15所学校试点;7月14日,批准北京中医药大学等5所学校试点。试点院校迅速突破20所,达到了31所。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获得成功,网络教育的技术障碍已经成为过去,对网络教育的探索进入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教学模式的研究方面。由于教育部、高校都不具有在网上开展高等教育教学的经验,对于网络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问题缺乏基本的知识储备,教育部决定通过政策授权,把试点政策移交给一批代理机构——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由它们来设计执行的步骤,以确保取得某一实体性结果。
授权的主要依据是:(1)教育部对重点高校的信任,相信大学校长会珍惜学校的声誉,不会乱发文凭。(2)现代远程教育是一项投入大、高产出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高校开办网络教育的前期投入很大,国家又不可能提供大量资金支持,政策放权也是为了帮助高校吸纳社会资本,探索新的网络教育办学机制,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
按照湖南会议精神和对网络教育的定位,2000年7月28日,教育部发布《关于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建设网络教育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的几点意见》(教高司[2000]10号),将招生、教学、毕业证书等多项权力下放给网络教育学院,这就是被称为“全面下放”的2000年10号文件。这个文件把中国网络教育带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教育信息化建设阶段的完成和远程教育阶段的开始。
[1] 韦钰.现代远程教育[J],中国电大教育,1998(10),4-8.
[2] 张爱文.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重要实验—访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刘志鹏[J],中国远程教育,1999(05),12.
[3] 现代远程教育专家访谈—资源建设篇[J],中国远程教育,2000(12),6-1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进展报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 韦钰.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12).
[6] 韦钰.抓住机遇 加快发展我国现代远程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