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千金:新时代中国脱贫攻坚的理论思考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习近平扶贫论述体系及其丰富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扶贫开发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提升到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高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行决策部署。至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国内考察30次,其中18次涉及扶贫、8次把扶贫作为考察重点、连续4年的新年第一次国内考察都是到贫困地区,在重要会议、重要场合、关键时点,反复强调扶贫开发的重大意义,做出部署,提出要求。2012年,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到革命老区河北阜平,进村入户看真贫,提出了“两个重中之重”(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三个格外”(对困难群众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科学扶贫、内生动力等重要思想。2013年,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4年,进一步提出精细化管理、精确化配置、精准化扶持等理念。2015年,1月到云南、2月到陕西、6月到贵州调研考察扶贫工作,在延安、贵阳两次召开扶贫座谈会。7月后,先后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脱贫攻坚工作。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亲自就“十三五”规划建议做说明,把脱贫攻坚作为重点说明的问题;在10月16日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主张和部署。11月,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述“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四个问题”等重要思想,进一步完善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全面部署“十三五”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重庆、江西和安徽,视察中央新闻单位,出席全国“两会”等多个重要场合中,继续高位推进,要求横下一条心,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三年多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战略定位、战略重点、总体思路、基本方略、工作要求以及方式方法等一系列深刻而具体的论述,形成了系统的扶贫思想。这些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精辟阐述了扶贫开发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发展,是做好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同时,习近平扶贫论述还在发展中,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脱贫攻坚战的深入,还会不断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扶贫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博大精深,具有极强的思想性、理论性和指导性。按照中央部署,到2020年如期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时间极紧、任务很重、难度非常大,以习近平扶贫论述来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共识,是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全面、系统、准确理解习近平扶贫论述体系及其丰富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实践意义。

一、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

习近平多次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职责。”“得民心者得天下。从政治上说,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反贫困工作,巩固了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些论述表明,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支持困难群众脱贫致富,帮助他们排忧解难,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并不是一项一般性的工作,而是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奋斗理想,是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从诞生之日起,便把消除贫困、实现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理想,马克思主义更是指出了实现这一理想的现实道路,从而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付诸伟大的社会实践。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始终将“共同富裕”视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和价值追求。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坚守和捍卫,更是对它的发展。因为扶贫开发战略是将这种理想追求具体化、可操作化,实实在在地接地气、聚人气、得人心。同时,扶贫开发也是解决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的重大举措。近年来,习近平不止一次深情地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们党是靠领导农民“打土豪、分田地”夺取政权的,让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今天,我们党就是要带领人民“脱贫困、奔小康”,让农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只有让大量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才能焕发出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活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动力;才能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强和夯实党执政为民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说到底,扶贫开发搞得好不好,会影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影响到“两个一百年”目标中国梦的进程。

正因为如此,习近平将扶贫开发工作视为“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和政府重大职责”。学习习近平扶贫论述,首先要从政党性质、执政责任、巩固制度的高度深刻理解深化认识,增强使命感责任感。

二、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的思想

习近平多次强调:“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关键在贫困的老乡能不能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是要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尽快补上,否则就会贻误全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脱贫攻坚,最突出的短板在于农村还有7000多万贫困人口。”“经过多年努力,容易脱贫的地区和人口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脱贫攻坚成本越高、难度越大、见效越慢。”“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所面对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采用常规思路和办法、按部就班推进难以完成任务。”“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贫困问题较突出地区的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领导同志的工作要重点放在扶贫开发上。三农工作是重中之重,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在三农工作中要把扶贫开发作为重中之重,这样才有重点。”“必须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向贫困发起总攻,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些论述深刻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要从总体上、总量上实现小康,更重要的是让农村和贫困地区尽快赶上来,逐步缩小这些地区同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小康惠及全体人民。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现实需要,更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习近平关于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任务的思想,将扶贫开发工作置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布局中加以论述,既点明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也强调了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这一思想要求贫困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扶贫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对未来五年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复杂性、紧迫性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从而进一步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打好扶贫攻坚战,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小康社会。

三、科学扶贫思想

习近平指出:“推进扶贫开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有一个好思路、好路子。”“继续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抓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根本大计。”“把贫困地区孩子培养出来,这才是根本的扶贫之策。”“要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不要在贫困地区大搞不符合当地实际的项目。”“对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贫困人口,要实行易地搬迁。”“扶贫开发要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对各类困难群众在确保他们享受国家各种普惠性政策的基础上,还要采取特惠性的支持,要编织好“社会安全网”。这些论述提示我们,理清思路、找准路子是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而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在具体扶贫开发的路径选择上,如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抓好贫困地区教育,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特色经济,做好移民搬迁扶贫工作,扶贫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编织好社会安全网等重要论断,都为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南。

习近平关于科学扶贫的思想,是从提高扶贫工作科学性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扶贫开发的总体思路和实现途径,体现出党和国家领袖对国家现状的深入了解,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对现实做深入细致思考后的务实选择。发展是甩掉贫困帽子的总办法,科学扶贫是科学发展的一种具体体现。而科学扶贫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推进综合扶贫开发。就是要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能做什么就做什么,绝不蛮干,绝不搞表面工作,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真正使老百姓得到实惠。要“把扶贫开发同做好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结合起来,同发展基本公共服务结合起来,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向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整体素质要效益”。

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

习近平深刻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手榴弹炸跳蚤’不行。”“总结各地实践和探索,好路子好机制的核心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要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脱贫摘帽要坚持成熟一个摘一个,既防止不思进取、等靠要,又防止揠苗助长、图虚名。”“要增加资金投入和项目支持,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乡因族制宜、因村施策、因户施法,扶到点上、扶到根上。”“要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这些论述体现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体现了现阶段我国扶贫战略最突出的特征,是对过去不精准扶贫工作方式方法的根本性改革,旨在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的精准度和有效性。

习近平最先提出精准扶贫概念,在多个重要场合阐述精准扶贫的内涵、要求、路径、保障措施并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这是我国扶贫开发方式的重大转变。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象精准是前提和基础,项目、资金、措施、派人精准是措施和手段,成效精准是目标和落脚点。只有每个环节、每个步骤都精准,才能见到实效,才能实现精准脱贫。这一思想既是我们扶贫工作总的指导思想,也是扶贫工作总的工作原则、工作要求,体现的是精准性、实效性原则。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就是要真正把精准理念落到实处,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解决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的问题。

五、内源扶贫思想

习近平多次讲:“脱贫致富贵在立志,只要有志气、有信心,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贫困地区发展要靠内生动力,如果凭空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内在活力不行,劳动力不能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脱贫致富终究要靠贫困群众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实现。”“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扶贫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要坚持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指导扶贫开发,丰富贫困地区文化活动,加强贫困地区社会建设,提升贫困群众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振奋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精神风貌。”“扶贫开发,要给钱给物,更要建个好支部。”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指出,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贫困地区发展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国家要继续加大支持、加大投入。同时,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依据。摆脱贫困首要意义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脱贫,还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是,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群众战胜困难的信心,激发内生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变“输血”为“造血”。

习近平关于内源扶贫的思想,深入阐述了激发内生动力的工作方向和重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贫困地区的发展、扶贫开发工作要特别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把激发扶贫对象的内生动力摆在突出位置。扶贫先扶智,要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发动,把教育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把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推进扶贫对象的组织化列为扶贫开发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作用,把贫困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他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出来,不断提高他们共享发展成果的能力。这一思想要求我们,要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处理好贫困地区发展既要靠外部支持更要靠内生动力的关系,进一步重视激发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并不断提高贫困地区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改变命运、实现人生出彩。

六、社会扶贫思想

习近平多次强调:“‘人心齐,泰山移。’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要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各部门要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东部地区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扶贫开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要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多种举措有机结合和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强化举措,扩大成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包干方式参与扶贫。”“鼓励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脱贫攻坚。”“要引导社会扶贫重心下沉,促进帮扶资源向贫困村和贫困户流动,实现同精准扶贫有效对接。”这些重要论述阐述了社会扶贫的重要作用及其不可替代性,对如何更加广泛地动员社会参与提出了新要求,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关于社会扶贫的思想,从扶贫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的高度,深入阐述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的重大意义和基本途径。减贫目标的实现是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构建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各级党委、政府要不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要更加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扶贫。做好社会扶贫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向贫困宣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扶贫思想就是要进一步动员东部地区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帮扶力度,进一步动员各部门各单位积极完成所承担的定点扶贫任务,进一步引导国有企业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进一步鼓励、支持、帮助各类非公有制企业、社会组织、个人自愿采取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广泛、更加有效地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构建大扶贫格局,形成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七、廉洁扶贫阳光扶贫思想

习近平指出:“我不满意,甚至愤怒的是,一些扶贫款项被各级截留,移作他用。扶贫款项移作他用,就像救灾款项移作他用一样,都是犯罪行为。还有骗取扶贫款的问题。对这些乱象,要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坚决反对、坚决杜绝。”“惠民资金、扶贫资金等关系千家万户,绝不允许任何人中饱私囊,对贪污挪用的不管涉及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要加强扶贫资金阳光化管理,加强审计监管,集中整治和查处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对挤占挪用、层层截留、虚报冒领、挥霍浪费扶贫资金的,要从严惩处!”这些论述表明,帮助贫困地区改变落后面貌,帮助贫困群众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需要加大扶贫投入。扶贫资金是国家为了帮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而安排的特殊投入,在一定程度上是贫困群众的“救命钱”,不仅要用在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身上,还要用好、用出成效。

习近平关于廉洁扶贫阳光扶贫的思想,要求我们要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坚决惩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违纪违法行为。要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完善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全程参与扶贫资金使用管理,项目实施、管理、监测、验收,发挥媒体监督、第三方评估的作用,确保扶贫资金使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公开透明,确实做到阳光化管理。

八、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思想

习近平明确要求:“凡是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党委和政府,都必须倒排工期、落实责任,抓紧施工、强力推进。特别是脱贫攻坚任务重的地区党委和政府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期间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要建立年度脱贫攻坚报告和督查制度,加强督查问责,把导向立起来,让规矩严起来。”“省对市地、市地对县、县对乡镇、乡镇对村都要实行这样的督查问责办法,形成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局面。”“对贫困县党政负责同志的考核,要提高减贫、民生、生态方面指标的权重,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主要精力聚焦到脱贫攻坚上来。”“要把贫困地区作为锻炼培养干部的重要基地。”“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这些论述表明,始终坚持党对脱贫攻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也是我们扶贫开发取得伟大成就的根本经验,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根本保障。

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要坚持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的思想,就是要充分发挥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加强贫困县、乡镇和村级领导班子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不断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逐级压实落实脱贫责任。要严格考核机制、落实约束机制、规范退出机制,引导贫困地区党政领导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上,加强自我约束,制定严格、规范、透明的贫困退出标准、程序和核查办法,建立年度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制度,开展第三方评估,确保脱贫质量。

九、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

习近平在多个场合说:“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民积极探索、顽强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中国在致力于自身消除贫困的同时,始终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消除贫困。”“中国将发挥好中国国际扶贫中心等国际减贫交流平台作用,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为发展中国家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是消除贫困的重要条件。”“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和国际机构在减贫领域的交流合作,是我国对外开放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减贫领域积极作为,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这是大账。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和看待这项工作。”这些论述充分展现了习近平作为大国领袖的全球视野和宽广胸怀,为我们在做好国内扶贫工作的同时,如何推进国际减贫合作,发挥扶贫软实力在树立大国形象、增强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的特殊作用,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关于共建一个没有贫困的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刻阐述了以下内涵:中国的减贫成就彰显了三个自信,是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开展减贫合作能够有效彰显中国人民重友谊、负责任、讲信义,能够充分呈现中华文化历来具有扶贫济困、乐善好施、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全球减贫需要更加有效的合作,需要在发展和减贫上协同推进;以减贫合作来推进扶贫外交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我们要深刻理解、准确把握,更加有力有效、力所能及地深化国际减贫合作,为全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推进,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更加有效地促进广大发展中国家交流分享减贫经验,树立“我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上述九个方面的思想,有机组成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精辟阐述了扶贫工作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深刻揭示了我国扶贫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明确了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目标,强调了全党全社会扶贫济困的重大责任,为推动国际减贫事业指明了方向,是我们做好扶贫工作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从国内看,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以习近平扶贫论述的理论为指导,深化全党全社会的扶贫共识,凝心聚力、合力攻坚。从国外看,重视习近平扶贫论述的国际传播,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全球减贫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参考文献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扶贫开发论述摘编.中国扶贫(特刊),2015(24).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