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决定企业成长轨迹的要害
李嘉诚说过一段话:“当我骑自行车时,别人说路途太远,根本不可能到达目的地,我没有理他,半路上我换成小汽车;当我开小汽车时,别人说,前面有悬崖峭壁,会没路的,我没有理他,继续往前开;快到悬崖峭壁的时候,我换成了飞机,结果我到了任何我想去的地方。”
任何事物都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做出改变,才能获得良性发展,达成预期目标。否则,事物的发展就会受阻。假如一直骑自行车前进,可能会因为路途太远而中途放弃;假如一直开小汽车前进,可能会因为前面的悬崖而跌入深谷。
事物能得到良性发展,背后一定有其内在逻辑,这个逻辑的要害在哪里呢?我认为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必须改变什么?自行车换成了小汽车,小汽车换成了飞机,就是改变。但是否必须做出这样的改变呢?自行车换成摩托车可不可以?小汽车换成滑翔机可不可以?除了这两次改变,还需要第三次改变吗?
第二个方面:每次改变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自行车、小汽车、飞机三者之间必须按照顺序依次改变吗?它们之间有没有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或者其他关系?
第三个方面:什么时机改变最合适?自行车走出多远换成小汽车是最合适的?如果自行车走得远一点,或者近一点,会对结果有什么影响?如何判断合适的时机已经出现了呢?
第四个方面:如何改变?自行车换成小汽车,就要求在自行车停下的地方必须有一辆小汽车存在,谁来做好这个资源的准备呢?小汽车换成飞机,谁来准备好飞机呢?如果飞机需要跑道,谁来提前铺设好跑道呢?
这四个方面是影响事物发展过程的要害,任何一个方面的不同选择都会影响事物发展的轨迹。
企业的成长也是一种特定事物的发展,也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适时做出改变。企业必须做出改变的状态,往往代表着企业已经来到量变走向质变的临界状态,意味着旧模式必须向新模式切换,我把这种临界状态称为成长“拐点”。
企业能处于良性成长状态,其内在逻辑的要害在哪里呢?与前面对应,我认为也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企业必然会遭遇哪些成长拐点?
第二个方面:成长拐点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
第三个方面:如何识别拐点?
第四个方面:如何突破拐点?
我把能够推动企业良性成长的这四个方面问题的一系列回答,称为“拐点法则”。
拐点,是决定企业成长轨迹发生改变的要害,决定企业能否获得突破式成长;拐点法则,是企业突破式成长的基本规律,也是管理者看透企业本质,通往“管理架构师”的阶梯。
管理架构师是具有设计、搭建和维护企业整体管理体系能力的管理者,是管理者职业发展的最高境界。即使优秀的企业家,也不一定是一名合格的管理架构师。它要求管理者具备“抽离感”,即能够将自己从具体的企业场景中抽离出来,将企业视作一个具象的物体,放到自己面前去观察、诊断和维护;它要求管理者具备“系统观”,即能够以系统化的思维看待企业,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它要求管理者具备“洞察力”,即能够抓住关键问题,用一个点来触发整个系统的改善。
拐点法则能够让管理者具备“抽离感”。它像是一篇成长日记,记录了企业成长的每一个关键转折,以及转折发生的前因后果,让管理者以旁观者的视角,看到企业的全貌和成长规律。
拐点法则能够让管理者具备“系统观”。它像是穿珍珠的线,将管理者从课堂上、书本里、实践中所学到的知识碎片和所感悟到的心得体会,用一种结构和逻辑贯穿起来,让管理者以系统化的思维和视角,看到企业的有机结构和运行机理。
拐点法则能够让管理者具备“洞察力”。它像是一首钢琴曲谱,标记着企业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涌现的次序和节奏,让管理者在纷繁复杂的现象里,看到时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所以,拐点法则是企业家和管理者通往“管理架构师”的阶梯。
本书将用九个章节来系统阐述拐点法则。前三章依次阐述拐点法则的三个基本问题,即企业成长会遭遇哪些成长拐点,这些拐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识别拐点;第四章到第八章是本书重点,讲述如何突破拐点。第九章阐述基于拐点法则形成的企业系统观,帮助管理者搭建系统思维结构。
我衷心希望——无论是崭露头角的创业企业,还是在变革转型的传统企业;无论是在趋势的风口里惬意飞翔的企业,还是陷入了发展困境的企业,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们,都能够基于拐点法则,对以往补丁式累积的、割裂的、碎片化的管理知识进行一次贯穿,建立起全局性的思考能力和框架性的思维结构,能够以拐点法则为线索,看透企业的成长本质,找到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解,使经营企业变得优雅,变得从容,变成一种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