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然草场的特征
1. 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为主体
全省天然草场面积大,分布广,所处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因此,草场类型丰富多样。有山地干草原、高寒干草原、山地草甸,也有高寒草甸、山地、平原、荒漠、高寒荒漠,潮湿的沼泽化草甸,湿润的灌丛、疏林等。高寒草甸面积为2400万公顷,占全省草地面积的65.8%,构成了全省草场的主体。
2. 豆科牧草比重小,莎草、禾草占优势
豆科牧草蛋白含量高,是优良牧草。全省豆科牧草约64种,仅占草地植物种数的4.6%。主要有黄芪、棘豆、锦鸡儿等,大部分有毒、有刺。可食豆科的牧草大多植株低矮或匍匐生长,牲畜难以采食,利用率低。莎草科、禾本科牧草适合青海省寒冷的气候条件,生长发育良好。据统计,全省173个草场型中,以莎草、禾草为优势种或在草本层中占优势的草场型有111个,占草场型总数的64.16%。草场面积为3300万公顷,占全省草场面积的90.5%。
3. 牧草营养丰富,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
“三高、一低”即粗蛋白质、粗脂肪、无氮浸出物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据分析,禾本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10.86%(干物质,下同),莎草科、豆科、菊科、蓼科、蔷薇科牧草粗蛋白质含量都在13%以上;粗脂肪含量除了蓼科1.98%外,其他各科都在2%以上;无氮浸出物除了藜科39.62%外,其他各科都在40%以上;粗纤维含量均在35%以下。
4. 草群低矮,草场耐牧性强
天然草场的牧草因受低温、强辐射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普遍低矮。除了少数牧草如披碱草、芨芨草等稍高外,绝大部分牧草都在20~30厘米。占全省草场面积31%的高山嵩草,高度仅2~5厘米,草群低矮,难以打草贮存。在天然草地中,以莎草科牧草为优势种的草地,牧草根系发达,交错盘结,形成10~20厘米厚的草皮层,草皮富有弹性,耐践踏,是理想的放牧地。
5. 草场生产力地区差异大
青海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有明显的差异。草场类型、牧草高度、覆盖度等也不相同;草场生产力高低悬殊。黄南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黄南)平均亩产鲜草301.08千克,居全省各地之首。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海西)平均亩产鲜草91.45千克,单位面积产量最低。从草场型以垂穗披碱草草场型产量最高,平均亩产鲜草438.39千克。波伐早熟禾十线叶嵩草草场型产量最低,平均亩产鲜草27.27千克,前者是后者的1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