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风采(老一辈革命家风采)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参加中共一大

1921年7月,毛泽东同湖南共产主义组织的另一代表何叔衡来到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宣告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作为中共创始人之一的毛泽东,时年仅28岁。

毛泽东是怎样从一个信仰民主主义的有志青年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并参加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呢?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接触还要追溯到此前他的两次进京。

1918年8月,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在北京,为了解决生活费,他经老师杨昌济介绍,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员。北大图书馆的馆长是李大钊。在短短五六个月里,毛泽东不仅接触到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而且也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等各种新思潮。他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刊,以及李大钊发表的歌颂俄国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他还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北大去旁听,并加入北大的哲学研究会和新闻学研究会。

北京大学红楼。1918年8月至1919年3月毛泽东在北京期间,曾在这里担任图书馆助理员

上海贝勒路树德里3号中共一大旧址

回湖南9个月后,毛泽东第二次进京。这时他经历了五四运动的洗礼,有了一定的政治经验,进一步阅读了当时所能找到的共产主义文献中译本,加上在李大钊影响下,很快便朝着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发展。他后来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考茨基著的《阶级斗争》和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

从京回湘时途经上海,毛泽东同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陈独秀多次会晤。毛泽东后来讲:“他对我的影响也许超过其他任何人。”“陈独秀谈他自己的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关键性的这个时期,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

就在这时,在法国勤工俭学的好友蔡和森,两次写来长信,主张组织共产党,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回信中说他的来信“见地极当,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

1920年1月18日,毛泽东(左四)和进步团体辅社成员在北京陶然亭合影

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接着,北京、汉口、广州、济南等地也在酝酿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毛泽东闻讯,也立即在长沙组织成立了共产主义小组。当时在发起成立的文件上签名的有毛泽东、何叔衡、彭璜等六人。他们都是新民学会的骨干。

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后,常以群众团体或个人名义,领导和从事组织、宣传活动。他们运用文化书社和俄罗斯研究会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还注意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灌输到工人群众中去。在工人夜校的课堂上,毛泽东先在黑板上写下“工人”两个大字,然后对大家说:“有好多工友埋怨自己命苦,说工人没有出息,一世也出不了头。其实,工人的力量最大,最有出息。”短短的两句话,一下子把大家吸引住了。接着,毛泽东用手指着黑板说:“大家不是讲‘天’最大吗?你们看,‘工’‘人’两个字连到一起,不就是个‘天’字吗?工人不是没有出息,而是大有出息。只要团结起来,力量就会像天一样大。”

除此之外,共产主义小组的同志们,还分头深入到工人群众中去,和工人交朋友,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

谢觉哉日记中关于何叔衡、毛泽东前往上海出席中共一大的记载

他们的活动受了外界的注意,长沙共产主义小组接到从上海和北京寄来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他们立即着手在湖南建立团的组织。1921年1月,长沙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了,毛泽东任书记。

1921年6月下旬,毛泽东接到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来的关于召开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的通知。29日,他和何叔衡一道,离开长沙前往上海。

他们到达上海以后,按通知地点找到名为私立博文女子学校的地方,会合了来自各地的其他11位同志。由于他们中有好几个曾在北京大学学习或工作过,对外就称为“北京大学暑期旅行团”,借住在女校的空教室里。地板上放条草席,板凳上架块床板,就成了他们的下榻之处。

这13人都很年轻,只有何叔衡四十五岁,其余绝大多数只二十多岁,最小的刘仁静只有十九岁。正是这些年轻人,在一座极普通的上海弄堂石库门房子里,宣布了中国共产党的光荣诞生。

会上,毛泽东除担任记录外,只作过一次发言,介绍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情况。他不像在座的李汉俊、刘仁静、李达等精通外文,饱读马克思著作,能够引经据典,涉及许多理论问题。因此毛泽东给与会者留下的印象是“很少发言,但他十分注意听取别人的发言”。毛泽东为了思考和消化同志们的意见,常在住的屋子里“走走想想,搔首寻思”,乃至“同志们经过窗前向他打交道的时候,他都不曾看到”,因此有人认为他是个“书呆子”。

这次会议,尽管当时开得悄无声息又十分惊险(曾被迫先在上海,后到嘉兴分两截开),事后却是惊天动地,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开天辟地的空前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