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4章 水润笔录 53
继续录写《近思录通解》部分感同、需学习的言语:
静观天地生物气象,可体悟天道生生不息的仁德。
人心至灵,主宰万变,而非物所能主宰。
心之所感虽然万端,但物来顺应,天下虽纷,吾心自一,天下虽动,吾心自静。
思无邪是心正意诚。
学源于思,学问来源于思考。
学者先要会疑,做学问的人要先学会怀疑。
一草一木皆有它的道理。
天地创生万物,同时赋予它们充足的义理。吾人当时刻省察自己,立身处世有无违背天理。
人能体认得亲切,则心之仁,无所不至。
孔子说,自己要树立自己的人格,也要协助别人树立其人格。自己通达义理,也要协助别人通达义理。要能从浅近处比方说明,使人理解,这就是行仁的方法。
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求学的本质是修养德行,具备了良好的品德之后才能著书立说。
教育人要培养他的善良之心,邪恶自然会消除。以德化人,通过正向引导激发内在向善的力量。
欲当大任,须是笃实。担当重大责任者,必须笃实诚信,心性纯正、言行一致,是儒家对领导者品格的核心理念。
治理百姓要引导他们懂得尊敬与谦让,争斗自然会平息。
圣人之道如平坦大路,学者苦于不得其门而入。真理本简明,但需方法得当,心性澄明方能领悟。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修养身心需持诚敬态度,求学的关键在于获取真知。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做学问最大的益处,在于通过自我努力改变自身的气质。
学问不仅是知识积累,更是通过内在转化实现心性升华。
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克制自己的私欲能治疗愤怒的情绪,通晓事理可以消除恐惧。
心大则百物皆通,心小则百物皆病。心胸宽广则万物通达,心胸狭隘则万物皆成障碍。
心性修养决定认知格局,豁达之心能消解外物之困。
事物皆有本末,不可割裂本末一分为二。需有整体观与本质思维,不可孤立看待问题,需溯本求源。
外物是末,身心是本。
去除思虑,才有浩然之气。
凡是要诠解书中文字,不要用崎岖之心,而要用平易之心,自能见理。
不明事理则行动无方向,不行动则明理无意义。
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知为行之始,行为知之成。
君子立身行事自有定见,不必太在乎别人看法,否则太过软弱。
内积至诚,可以感人。
注重培养敦厚的品德。
平治天下的君子,理宜极其庄重,以观示天下,为民表率。正本清源,教化民众,敦厚民俗。
真诚无妄是圣人之本,天理本就真诚无妄而具于人心,只因被私欲所杂。无私欲扰乱心志,此心才能清明纯一。
存养之道,在于静心。
静后见万物,自然皆有春意。
敦笃虚静者,仁之本。保持敦厚虚静的心性,是仁德的根本。虚静,指摒弃杂念的澄明状态,为修德提供内在基础。
物我一理,万物与自我遵循同一理则(规律)。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张从万物中体悟贯通天人的普遍规律。
有善无恶,乃天道流行而赋予人的天命。顺此天命而遵循之,以为日用事物当由之路,则是道。
人不能无过与不及之偏,圣人于是循道而制为礼乐刑政以修之,使每人各得其分,则是教。
人的尊严彰显在自律、自由、自主之中,这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精髓,也是理学"慎独"工夫的核心。
学者要静定其心,自作主宰。
恻隐之心,即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是人之生道。
流行之气,参差不齐,氤氲交合,凝成形质,生出形形色色的人与物。此气阳阴两端,屈伸往来,无始无终,循环不已,树立了天地间大化流行的根本道理。
天道是万物的根本,无任何一物可外于天道,就像仁德为处事的根本,无所不在。
备注:此篇整理于二0二五年三月笔录
附言:至此《近思录通解》的部分感同文句录写完,摘录的大多只是关于宇宙、生命、人性、人心本质方面的简洁文句。
书里有太多《易经》哲理细化的言语,还需自行认知、学习。
此书可反复阅读,对于修正心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