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半夏
[歌括]
半夏 1温胃燥湿痰 2,痞因辛开结自散 3。
生药催吐熟镇呕 4,解毒兼把小毒防 5。
[歌解]
1.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药用其地下块茎。因块茎类球形,味辛辣,麻舌而刺喉,而有麻芋果、羊眼半夏、地珠半夏等名称,复因苗一茎抽生三叶,又称三叶半夏。采挖后未经加热处理的为生半夏,经明矾、生姜、米泔水之类浸泡,复经加热炮制而成为制半夏。由于修合方法不同,尚有姜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半夏曲等名目。传统经验入脾、胃、肺经。
2.药理研究表明,半夏含皂苷及生物碱等祛痰成分,有抑制呼吸中枢、解除支气管痉挛的作用;20%半夏煎剂可抑制猫的人工咳嗽,其镇咳作用略次于磷酸可待因。因性偏温燥,适用于痰湿引发的咳嗽痰多,痰白黏稠,或寒饮犯肺症见吐痰清稀、咳嗽喘息等证候。据报道,王华明重用制半夏60g,治疗1例哮喘持续状态月余之久的患者,药后半小时哮喘渐平,翌日便正常上班。还治疗6例顽固哮喘病例,均以制半夏30g在小青龙汤中发挥显著作用(福建中医药,1983.11)。毕明义治疗1例大叶性肺炎,重用半夏100g入组方中,1剂即见寒热除,咳嗽减,继服5剂,痊愈出院(上海中医药杂志,1985.10)。
痰湿阻滞清窍可引致老年痴呆,侯志敏曾治1例痴呆3年80高龄老人,用清半夏30g和二陈汤加减,服7剂后意识转清,续服至21剂,诸症好转(四川中医,1985.11)。
痰饮阻胃还可引起胃不和而卧不安,传统经验多与秫米合煮成粥服食。魏霞等治疗重症失眠30例,即用清半夏40g加水先煎2小时,后入秫米50g同煎服,显效15例,有效12例(河南中医,1994.4)。胡学刚治一通宵不寐者,亦以半夏秫米汤加味,服3剂得以安睡(中医杂志,1986.10)。马明和重用法半夏30~60g治疗气郁痰结、胃气不和的失眠患者30例,疗效显著(中医杂志,2001.2)。林文谋等治疗各型失眠症131例,却以半夏、夏枯草各15g,水煎,每日分2次服用。结果治愈78例,显效28例,好转5例(海峡药学,1995.3)。
痰湿上逆可致痰厥头痛,癫痫频作。据报道,朱树宽治疗2例三叉神经痛,其中1例病程长达18年,1例曾行三叉神经切断术,经重用半夏至60g配方,药后疗效均非常显著(中医杂志,2001.2)。王玉平等治疗癫痫12例,用半夏粉(秋采半夏浸冷水中半个月,每日换水1次,然后煮沸3次,每次均以冷水冲洗淘净,晒干研末),每服1~2g,每日2~3次。其中痊愈与显效各5例(中医杂志,2001.2)。
因半夏既能镇静又能镇痛,葛克明用治腰肌劳损,亦用制半夏30g研细末,每次3g,开水吞服,每日3次,一般1剂即愈(中医杂志,2001.3)。邓程国用半夏粉调醋敷于患处治疗皮肤感染和软组织损伤16例,总有效率100%(中医外治杂志,1996.4)。
3.历来医家均认为,半夏是一味兼有化痰散结与和胃消痞的良药:因痰滞胸膈引起胸脘痞闷而致胃神经官能症及急、慢性胃肠炎者,可配干姜、黄芩、黄连以调寒热、散痞结,如《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因痰气郁结而致咽中如有物阻而吞咽不下,咯吐不出者,如癔病、梅核气、食管痉挛,应配苏叶、厚朴、茯苓以行气、化痰、开郁,如《易简方》四七汤;因痰热互结,胸痞脘痛者,又宜同薤白、瓜蒌实以通阳散结,如《金匮要略》瓜蒌薤白半夏汤;因痰阻经络而生的瘿瘤瘰疬,亦可配昆布、海藻、浙贝以软坚、化痰、散结,如《重订通俗伤寒论》半贝丸。近代有人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浅表性胃炎30例,服药1个月后,显效9例,有效18例(福建中医药1983,1)。陈震等用参夏和胃宁胶囊(人参、半夏、黄连、干姜、甘草,按3∶9∶3∶3∶3比例制成每粒含0.42g)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100例,总有效率92%(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4.2)。
4.药理硏究还表明,半夏煎剂能对抗实验狗的呕吐反射,其作用与所含植物甾醇抑制呕吐中枢有关。历代医家常用以配生姜治胃气上逆而致的恶心呕吐,如小半夏汤;或配人参、白蜜治胃虚呕吐,如大半夏汤;亦可配黄连、竹茹等清热药治胃热呕吐,如黄连橘皮竹茹半夏汤。前人虽有半夏能坠胎之说,但妊娠呕吐亦有用半夏配苏梗、砂仁等理气安胎、和胃止呕药同用,此即所谓“有故无殒”之意。现代还扩大应用于各种药物以至放疗、化疗引起的呕吐,从而使半夏成为和胃降逆止呕的有效良药。但生半夏未经高温处理反有催吐作用,入药宜加热破坏其催吐成分,保留其镇呕效能。据报道,马步升治疗顽固性呃逆24例,单取制半夏20g水煎频服,均获满意效果(求医问药,2002.3)。陈超治疗妊娠呕吐18例,以清半夏30g,水煎约45分钟,调入生薯蓣末30g,稍煮沸加白糖服,均愈(江苏中医杂志,1987.3)。若以生半夏、生姜各9g,水煎分2次服用,用于胃大部切除术后等不同原因引起的呕吐,疗效亦很显著(西安医学院学报,1958.5)。
5.半夏不仅用于多种肿瘤癌症的治疗,其外用还能解毒消肿。据报道,黎同山等治疗食管、贲门癌梗阻,用鲜半夏去皮,捣成糊状制丸,每服2g,置于舌根部咽下,每日服3~4次。经治食管癌25例,显效者9例,有效者12例;贲门癌5例,显效者2例,有效者3例(新中医,1988.1)。李超荆等以掌叶半夏乙醇提取物制成外用栓片剂或棒剂治疗子宫鳞状上皮癌56例,近期治愈11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84.6)。
在民间,常采其鲜品捣烂外敷治疮疡肿毒,和醋磨汁外涂治癣。据报道,翟成龙等治疗寻常疣215例,亦取鲜半夏洗净去皮涂搽患处,以愈为度,治愈率达96.74%(山东中医杂志,1991.4)。粱佩丽治疗鸡眼7例,亦取半夏研末敷患处,外贴胶布,5~7日后鸡眼坏死脱落,长出新肉芽而愈(中国民间疗法,2004.5)。吴成善治疗急性乳腺炎40例,取鲜半夏洗净去皮,塞入患者病侧或对侧鼻孔1~2小时,每日1次,连续3次,治愈者36例(浙江中医杂志,1982.1)。胡卿发用生半夏研末,用带线棉球蘸粉末对准宫颈糜烂处放置1日后取出,8次为1疗程。共治疗宫颈糜烂1347例,总有效率达97.18%(陕西中医,1984.5)。王宽增等以半夏研末,麻油调涂蝎螫伤点中心,稍外延0.5厘米,大多涂药1次即愈(山东中医杂志,1991.4)。
药理研究尚表明,半夏生食可使口腔、咽喉黏膜肿胀、麻木、流涎、张口困难,重则可因窒息致死。但本品经高温加热后可破坏其毒性。配伍中加生姜同煎,亦可使毒性减少或消失。但传统习用的加工方法,可使有效药性散失殆尽,故姜春华教授称制半夏为药渣,并说“生半夏固然有毒,但一经煎煮则生者已熟,毒性大减,何毒之有?半夏生用,非但无毒且药性混全,力大效速”(实用中医药杂志,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