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医生培训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指任何心脏病或非心脏病患者,在未能估计到的时间内,心搏突然停止。是一种日常生活中最危重的、致死致残率极高的急症,其中最常见的是心源性猝死,应积极组织抢救,并有可能复苏成功。本节主要介绍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联合技术,简称心肺复苏技术。通过介绍其概念、意义、操作步骤,来培训救护者掌握基本的心肺复苏技术。

一、早期实施心肺复苏的意义及相关原理

(一)心肺复苏的概念

现场急救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挽救生命,而危及生命的是呼吸、心跳骤停,合称心脏骤停。目击者应当机立断,立即实施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联合技术予以急救,简称为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既属于专业性急救医学范畴,同时亦是现场救护的核心内容。而施救者只需掌握技巧要领,勤加练习,凭着自己双手就能实施。

(二)心肺复苏的意义

氧是生命之源。但人体自身没有产生和储备氧的功能,只能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正常不息的运行中获取。一旦呼吸、心跳停止,全身组织细胞就会缺氧。其中脑细胞对缺氧最敏感,大脑缺氧4min时,大脑细胞会开始出现不可逆的损伤;到10min时,大脑神经细胞已大部分死亡,无法再生。所以,在心跳、呼吸骤停后4min内,迅速施行心肺复苏,将有可能保住脑细胞不受损伤而完全复原,恢复脑的功能,减少伤病员的伤残与死亡。

1.胸外按压的原理

当心脏停止跳动时,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便随之停止,全身组织特别是大脑等重要器官就会因缺血缺氧而衰竭。通过胸外按压与放松,主要使胸内压与静脉压之间发生变化,血液由胸腔流向四周又回流至心脏,使得血液在体内能不断向前流动和回流,此即为“胸泵机制”。同时按压能刺激心脏复跳。

2.人工呼吸的原理

人体全身的器官和组织每时每刻都需要氧气的供应。人工呼吸就是把氧气送入肺里,以维护大脑等重要器官的供氧,以免重要器官因缺氧而衰竭。

二、心肺复苏的现场操作过程

(一)徒手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

确定患者处于心脏骤停的状态下,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术。根据《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以成人为例,介绍徒手心肺复苏术操作步骤及规范:

1.评估环境

施救者戴手套,确定周围环境安全,看表及记录抢救时间。

2.判断意识

用双手轻拍患者双肩,分别对其双耳呼叫,如:“×××,您怎么啦?有没有事啊?”如果伤病员对轻拍和呼喊都没有任何反应,就可判断其意识丧失。判断时间3~5s。

3.摆放体位

令患者处于仰卧位,将其置于硬板或平地上,施救者与患者体位正确,解开患者衣服。

(1)救护员的体位:

位于伤病员的一侧,两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跪(或立)在正对伤病员的肩、腹部,以利于救护操作。

(2)摆成心肺复苏体位(仰卧位):

若患者俯卧,施救者以一手托稳伤病员的颈椎和后枕部,另一手扶住远离施救者一侧的腋窝或者胯部。将伤病员缓慢地、同轴地(头颈身同轴)翻转过来。

将伤病员的上肢放回身体两侧,令其双腿自然伸直。

4.判断呼吸、脉搏(同时)

(1)观察有无正常呼吸:

看伤病员的胸部有无起伏(不再强调过去要求的一看二听三感觉)。注:濒死呼吸等同于无呼吸。

(2)检查脉搏:

用食、中指找到甲状软骨,平行侧滑到与施救者同侧的胸锁乳突肌前缘,其与气管间的沟内搏动处,触摸颈动脉。简单地说就是甲状软骨旁大约2cm处。

(3)注意事项:

呼吸、脉搏同时判断,检查时间少于10s(5~10s)。

成人判断心跳以触摸伤病员的单侧颈动脉为主。若同时按压正常人两侧颈动脉时会过度刺激两侧的颈动脉窦,引起迷走神经兴奋,出现脉搏明显减慢,甚至窦性停搏;而对于已心搏停止者更不利于最终的复苏。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指出:非医学专业人员无须检查脉搏,确定没有意识及呼吸即可实施心脏按压。

5.高声呼救

高声呼救的目的是寻求他人来援助,建议指定现场人员来打急救电话。如:“救命啊!有人昏倒了,我是救护员,请这位朋友帮忙打120呼救,打完请告诉我。现场谁懂急救的,请过来帮忙。”

现场要注意疏散人群,以确保伤病员的空气流通,利于伤病员恢复。

6.胸外心脏按压

(1)按压部位:

成人的胸外按压位置是两乳头连线中点,即胸骨的下1/2处。

(2)按压姿势:

双手掌根重叠,按压姿势要求三“直”:

手臂直:按压时,手臂要伸直,肘关节不能弯曲。

手指直:紧贴胸壁的手的手指要伸直并向上翘起。

用力要垂直:救护员的双手要垂直向下按压。

注意:双手一体:救护员的腕关节、肘关节和肩关节都不能动,要连成一体,以救护员的髋关节为支点即腰部活动,利用上半身的重力垂直往下按压(图2-2-1)。

图2-2-1 胸外心脏按压示意图

(3)按压深度:

胸部按压5~6cm,或能承受的最深深度。

(4)按压频率: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下压和放松的时间各占50%。

(5)胸廓回弹:

要保证胸廓充分回弹。

7.开放气道

开放气道是心肺复苏术的三大核心步骤之一,是心肺复苏术中必不可缺的一步。伤病员的呼吸、心跳停止后,全身肌肉松弛,开放气道的目的就是防止松弛的舌根后坠阻塞气道,使气道通畅。

《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推荐首选压额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施救者一手掌压前额,另一手中指、食指向上抬高下颌,双手合力让患者头后仰。头后仰程度为:下颌角、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垂直,呈90°角。

在开放气道后,观察口腔有无异物(见到异物才清除)。若发现口腔有异物,轻轻地把头偏向救护员一侧,用手指清除。适用于异物在咽部以上的昏迷病人。注意:救护员最好戴上手套,注意安全。若没有发现异物,就继续进行其他步骤。

8.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30次后,应立即在开放气道的前提下进行人工呼吸。方法:用压在伤病员前额一手的拇指与食指紧捏患者双侧鼻翼,以防鼻孔漏气;施救者吸一口气,张大自己的嘴巴包绕患者的嘴唇,用正常呼吸时的吸气量吹进;吹完一次气后,离开患者口唇,并松开两侧鼻翼;同时,施救者眼角余光留意伤病员的胸部有无起伏,有起伏就说明吹气有效;然后,施救者转头吸入新鲜空气,再吹第二次。一共吹气两次,每次送气1s以上,待胸廓完全下降约2s后吹第二次,一次吹气共用时约5~6s。对儿童或者婴儿吹气时,用口对口鼻吹气。

9.五个循环后综合判断

以30∶2的比例完成5个循环,才重新检查伤病员的呼吸和心跳。若恢复,则可停止心肺复苏。

若还是没有恢复自主呼吸及心跳,继续以30∶2的比例实施心肺复苏,5个循环后再检查。

10.心肺复苏后的恢复体位(侧卧位)

恢复体位,也叫复原体位。一般用于有正常呼吸和有效循环的无反应的成年患者,包括心肺复苏成功后患者。这个体位旨在用于防止呼吸道被舌根后坠或黏液及呕吐物阻塞导致窒息,以维持通畅的气道。方法:将患者置于侧卧位,并把较低位置的手放在身体的前面。(表2-2-1)

表2-2-1 成人、儿童、婴儿心肺复苏中关键要素的比较

续表

(二)心肺复苏有效的表现

1.颈动脉搏动。

2.出现自主呼吸。

3.面色由发绀转为红润。

4.神志逐步恢复:有眼球活动,甚至手脚抽动、呻吟。

5.瞳孔由大变小,并有对光反射。

所以,我们在实施心肺复苏的过程中,要留意伤病员的反应,如面色有无转红,有无呻吟等。而其中恢复可知的呼吸和心跳(颈动脉搏动)是最重要的表现。

(三)心肺复苏终止的条件

现场的心肺复苏应该坚持连续地进行,中途不能随意终止,但若出现以下情况应停止:

1.伤病员恢复了呼吸和心跳。

2.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到场接替。

3.无心搏和自主呼吸,心肺复苏在常温下持续30min以上,专业医护人员到场确定患者已死亡。

注意:

(1)现场普通群众无权判断伤病员死亡。

(2)现场环境威胁到救护员的生命时,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把伤病员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才继续实施心肺复苏,否则不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