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邓铁涛治疗腹泻的学术经验
1.学术思想
邓铁涛教授对暴泻(急性腹泻)的中医治疗临床很有经验,他认为暴泻病位在中焦脾胃,因脾胃损伤,不能转输水谷,致使脾胃成为受邪之官,毒生之所,又是邪毒转移之枢。中气虚不能束邪,邪毒下注于大小肠,潜藏于肠内之脂膜,成为发病之源。就其并行而论,多以实者为要,但亦有虚中夹实者。消化之官是以脾胃为核心,由经络、气血之道、脉道、气液之道,共同组成消化之器。脾胃是生化枢纽,脾之所以有消磨水谷及升清之能,必藉肝气疏泄之功和命火蒸动肾水化气之功,方能输布水谷之化物。胃之所以能腐熟水谷,施行下降之力,必藉肺气宣发、肃降之权,命火温化之功,胆之通降之能。在生理上形成以脾胃为中心的升降之中轴,以行运化、分解水谷之功能。人体内之精、液、气、营等荣养物质,经脾的转输、散精,肝的疏泄,肺的收敛,肾的收藏,心的统运,方能营周全身,以供生命活动之需,此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之理。
邓铁涛教授认为暴泻一病必因毒害脾胃而生。毒不自发,有生于内者,有因于外者。外邪多由自然气候异常而成,内邪多由人为所致。
(1)感受外邪:
六淫之邪皆可伤脾害胃,但以湿邪为多。脾主湿,同气相求,湿为六淫之一,多不单行,往往随寒气之毒而化为寒湿之贼;动于火者,是为湿热病毒;生于炎热之夏,蒸发雨露之气为暑湿病毒。以上诸邪,多乘人体之虚内侵,其侵入途径有二:一则邪由肌腠→经→络→脾胃;二则由口鼻而入,从鼻进犯者,多为清邪,由肺经→络→脾胃,从口而侵入者,多为浊邪,直趋中道之乡,潜于脾胃,待机而发。其中外感腹泻包括时疫病毒腹泻,虽古无记载,但邓铁涛教授在临床时常遇之。对此疾若按内科泄泻辨证施治,往往疗效不佳,而按温病辨证治疗,则收效较理想,故余命其名谓“时疫病毒腹泻”。临床病象:多为急性发病,症见腹泻,水样粪便,或溏便,或黏液便,大便每日4~8次,甚者10余次,亦可恶心、呕吐,或腹胀、发热,或肢体酸楚,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多濡数。
(2)饮食所伤:
食伤者为膏粱厚味、香甜之品;饮伤者为酒浆之类、清凉酸甜水饮之品以及瓜果梨桃之味。或毒染食物,或暴食不节,此食物下咽入胃,宿积内停,留滞生毒,脾胃受害,遇机而作。
总之本病发生发展为邪聚中焦,毒伤脾胃所致。因脾胃以膜相连,表里相通。若脾伤则不升不运,不消不磨;胃损则不降不腐,不化不行。中轴升降功能呆滞,清者难升,浊者难降,从而形成清浊相混,水谷不分。邪毒流注于小肠,伤损小肠之受盛气化之功,邪毒不去,下注阑门,毒伤其气,则阑门失约,流移于大肠,毒浸肠脂膜引发气滞、血瘀、水聚之病变,因变致逆,传导功能失司,魄门失约而成泄泻。
诊治此病,首要是确立诊断,结合辨证,定其病因,察其病机,判其虚实,别其病情,拟定理脾、和胃、分利清浊、止泻保津、固气防脱等治法。
2.验案举隅
(1)陈某,女,33岁,主诉腹泻2天。
患者2天前出现腹泻腹痛肠鸣,大便清稀,重则水样便,脘闷纳少,恶寒发热,肢体酸楚,手足欠温,小便短少,面色苍白透黄,唇干色淡红,喜蜷卧就温,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而濡。
西医诊断:急性胃肠炎。
中医诊断:腹泻。
辨证:寒湿泄泻。
治则:祛湿止泻,芳香化浊。
处方:
三剂,煎服。同时送服紫金锭1粒。
【原按】
患者外感寒湿之邪,正邪交争于胃肠,湿邪困阻脾土,寒邪凝滞胃阳,清浊不分,故而腹泻腹痛肠鸣,纳差恶寒发热,喜温。“无湿不成泻”,“湿盛泽食泄”。
【编者按】
邓铁涛教授对寒湿泄泻,运用藿香正气散加减,以芳香化湿,解表散寒,和中止泻。藿香、苏叶辛温散寒,芳香化湿,赤茯苓、苍术、陈皮、清半夏以健脾除湿,厚朴、大腹皮以理气除满,湿重加泽泻以利水渗湿止泻。又有紫金锭祛湿避瘟止泻,祛湿浊。
(2)姚某,男,52岁,主诉腹泻3天。
患者3天前出现腹痛腹泻,先溏后黄水呈黏液样便,继而频有便意,登厕即便黄色黏液而臭,肛门灼热,泻下急迫,烦热口渴不欲饮,小便短赤,颜面潮红,口唇红干,舌红少津,苔厚腻而黄,脉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肠炎。
中医诊断:腹泻。
辨证:湿热泄泻。
治则:清热解毒,渗湿止泻。
处方:葛根芩连汤。
【原案】
患者感受湿热之邪,内盛则困阻脾阳而成腹痛腹泻,湿热内迫肠道,肠道泌别清浊功能受损,故频有便意,便黄色黏液而臭,肛门灼热,泻下急迫。有泻下伤及津液,故有烦渴不欲饮,小便赤,舌红少津,苔厚腻而黄。
【编者按】
湿热泄泻常用葛根芩连汤,葛根解肌升清止泻,黄芩、黄连苦寒燥湿清热,甘草和中,更加适合有表证的急性湿热泄泻患者,如果患者无表证,可选用黄连胃苓汤(《医经会元》)。药用黄连、生甘草、赤茯苓、苍术、陈皮、白术(生)、官桂、泽泻、猪苓、姜厚朴、生姜、大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