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四章 急性黄疸
一、概述
急性黄疸是指短期内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使巩膜、黏膜、皮肤、体液和其他组织黄染的现象。正常血清总胆红素为1.7~17.1μmol/L。当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时,临床上无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隐性或亚临床性黄疸。当总胆红素≥34.2μmol/L时,临床上即可发现黄疸。急性黄疸常见于肝胆疾病,但其他系统疾病也可出现。急性黄疸涉及多种疾病、病因复杂,往往诊断困难,是急诊常见的疑难病症表现之一。
急性黄疸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病因分类方法简明扼要而被临床广泛采用。分为四类: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见于引起急性溶血的疾病如输血、蚕豆病、恶性疟疾、败血症、大面积烧伤、药物化学物质、毒物等中毒、自身免疫性病、新生儿溶血症等均能引起急性溶血性黄疸,其发表机制为:①大量的红细胞被破坏,非结合胆红素形成过多,超过了肝脏的处理能力,使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浓度升高而形成黄疸;②红细胞大量破坏所致的贫血、缺氧以及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可削弱肝细胞的胆红素的代谢功能,加重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最常见于各种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亦可见于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如细菌、原虫、螺旋体等感染引起的疾病;代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肝豆状核变性、血色病、肝糖原累积症等也可引起肝细胞性黄疸。其发病机制为:①受损的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使正常代谢所产生的非结合胆红素不能全部转变成结合胆红素,导致血清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②未受损的正常肝细胞仍可将非结合胆红素转变成结合胆红素而排入毛细胆管。由于肝细胞肿胀、汇管区炎性病变与水肿压迫胆管,以及毛细胆管内胆栓形成,均使胆汁排泄受阻,而胆汁积于肝脏,以致使较多的结合胆红素直接或间接(经淋巴液)反流入血,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含量增加。因此,肝细胞性黄疸血清中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
梗阻性黄疸此种黄疸根据阻塞的解剖部位,可分为肝内阻塞和肝外阻塞两种。病因有:①急性肝内阻塞:常见急性毛细胆管性肝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肝癌侵犯小胆管或形成癌栓、华支睾吸虫病、急性药物中毒(氯丙嗪、砷剂、对氨基水杨酸、磺胺、甲基睾丸素等);②急性肝外阻塞:常见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急性胆囊炎、胆结石、胆管肿瘤、胆管蛔虫、急性胰腺炎、肝胆胰等脏器肿瘤压迫、十二指肠球后溃疡、手术后胆管狭窄等。其发病机制为:直接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胆管,他的必经之路就是胆管系统。从肝内毛细胆管到胆总管,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胆内阻塞或胆管受压,均可引起胆汁排泻受阻,胆汁淤积,阻塞上方的胆管内压不断升高,胆管扩张,最终使毛细胆管、小胆管破裂,胆汁中的直接胆红素反流入血,临床上出现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由肝细胞先天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功能障碍引起。临床有Gilbert、Crigler-Najjar、Dubin-Johnson、Rotor等综合征,此类型黄疸多为慢性过程,基本上属于肝细胞性黄疸范畴。
如上所述,黄疸仅为一种临床表现,只要出现皮肤、黏膜、巩膜等处黄染现象,其临床诊断不困难,但由于黄疸可发生于各年龄组人群,并有许多病因,因此,要真正弄清导致黄疸的原因,做出正确的诊断,必须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
急性黄疸中医命名为急黄,属于“黄疸”范畴,指由于热毒炽盛或外感天行疫疠之邪而引起的急骤发黄为主症的急症,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男女老少皆可罹患。病名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曰“寒热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本病的病位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其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气滞、瘀血、疫毒六种,但是以湿邪为主,黄疸形成的关键是湿邪为患,如《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指出:“黄家所得,从湿得之。”故其病机主要由于外感时邪、外感湿浊、湿热、疫毒等时邪自口而入,蕴结于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熏蒸于脾胃,累及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外溢肌肤,上注眼目,下流膀胱,使身目小便俱黄,而成黄疸。若疫毒较重者,则可伤及营血,内陷心包,发为急黄。”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把黄疸分为黄疸、谷疸、酒疸、女劳疸、黑疸五种,并对各种黄疸的形成机理、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其创制的茵陈蒿汤成为历代治疗黄疸的重要方剂。《圣济总录》又分为九疸、三十六黄。两书都记述了黄疸的危重证候“急黄”,并提到了“阴黄”一证。程钟龄《医学心悟》创制茵陈术附汤,至今仍为治疗阴黄的代表方剂。《景岳全书·黄疸》篇提出了“胆黄”的病名,认为“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故为此证。”初步认识到黄疸的发生与胆液外泄有关。清·沈金鳌《沈氏尊生书·黄疸》篇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之瘟黄,杀人最急”的记载,对黄疸可有传染性及严重的预后转归有所认识。
从古代中医治疗黄疸及中医理论来看,黄疸可辨为:阳黄、阴黄;而急黄可归属于阳黄中的一类,但与一般阳黄不同,急黄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其色如金,并现壮热神昏;吐血衄血等危重证候,预后较差,常可危及生命,若救治得当,亦可转危为安。中医对黄疸的病因病机认识,传统上多认为系湿邪为患,酿生湿热,熏蒸肝胆,或湿邪内阻,胆汁不循常道,溢于肌表而发病,近现代医家尝试从血分来论治,逐渐认识到瘀血为黄疸的重要病理因素。黄疸的发生主要以湿邪为主且往往相兼为患。因此在治疗上应该详查病证标本,分清轻重缓急,明析证候主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疏肝健脾、凉血解毒、活血化湿、温阳化湿、温阳活血等基本治疗原则,以上诸法在临床中根据疾病的具体表现,随证变通,灵活配合,体现了依法立方的原则。
黄疸病多由于感染湿热疫毒,脾胃失和,蕴结肝胆,或热毒炽盛,弥漫三焦,瘀血互结,损伤肝胆,胆汁不循常道排泄,外溢肌肤,下注膀胱,发为身黄、目黄、小便黄的病证。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急黄的效果确切,治疗黄疸,中医首先强调辨别阳黄及阴黄;《金匮要略》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说明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化湿可以退黄,如属湿热,当清热化湿,必要时还应通利腑气,以使湿热下泄;利小便,主要是通过淡渗利湿,达到退黄的目的。至于急黄热毒炽盛,邪入心营者,又当以清热解毒、凉营开窍为主。
本病证与西医所述黄疸意义相同,可涉及西医学中肝细胞性黄疸、阻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和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临床上出现以上情况,出现急黄表现时可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进行诊治,优势互补。在急黄的危重症阶段,现代医学可以进一步明确黄疸的病因,可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患者常在于重症监护室内进行,多学科协助,可行机械通气治疗、床旁血液净化技术、场内外营养支持等必要的器官功能支持治疗,可以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得到一定的保障;同时配合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后,可使得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及经费,减少药物的使用,减少患者的死亡率、致残率;体现中西医治疗急性黄疸的优势。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其中以目黄为主要特征,急黄属于黄疸之重症,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其病因病理主要是饮食所致或外感湿热疫毒之邪,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脾失健运,湿邪壅滞中焦,脾胃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正常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排泄输送失常,以致胆汁侵入血液,溢于肌表,而成黄疸。对其发病原因病理机制及相应的治法处方作了奠基性的论述。张仲景认为黄疸是“脾色必黄,瘀热以行”,瘀热在里,寒湿不解。在黄疸形成机制上更强调了小便不通不利,从湿得之,在治法上突出了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即茵陈汤,黄从小便出,小便当利。故本病的基本病机是以湿瘀为主,兼热或寒,病位在三焦,涉及肝、脾等各脏腑,治疗以化湿解瘀为本,视五脏症结理其气,清其热、散其寒、解其郁、泄其毒。终使邪气去,正气复,中医临床必须遵循中医理法方药辨证施治。
对于黄疸病的治疗,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认为贵在辨清病机,临证中,黄疸的辨治有阳黄、阴黄与急黄之分,阳黄的病机是湿热壅阻于脾胃,熏蒸于肝胆,使胆汁不循常道反渗入血液,上注于目睛,外逆于肌肤,下渗于膀胱,引起身黄、目黄、小便黄等症状。由于阳黄因湿与热的不同侧重,而有湿重于热与热重于湿的不同。对于湿热引起黄疸的治疗,治以清化湿热或清利湿热,似无非议,但李老认为,在湿热证的病因中,虽有外邪致病的因素,然其本在于土的不足,脾虚生湿,湿阻气机而化热,以成湿热互结之证,而脾虚之本是脾气虚,脾阳虚,湿为有形之邪,属阴,属寒;湿邪易于阻滞气机,损伤阳气;同时,湿郁又可化热,而热为无形之邪,属阳;湿与热合,而成湿热之证,湿热证又为实证,如此探求湿热证的病机及生成的缘由则为阴、阳、虚、实、寒、热,实质不同的病机矛盾交织蕴结在一起所致。因此,治疗阳黄热重于湿者,用药虽以清热为主,但苦寒药不可过量,过量则伤脾阳,形成热去湿重,以致湿重于热,甚者转为阴黄、湿重于热证,茵陈等苦寒药更不宜重用,以免转为阴黄,使病情缠绵难愈,甚至发为鼓胀。另外,对于黄疸中的急危重症——急黄的治疗,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结合黄疸的发病特征,善用《金匮要略》、《伤寒论》两书中关于黄疸清热除湿、泻热通腑、清泄湿热、淡渗利尿等多种治疗法则,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辨证施治。而对于急黄,国医大师任继学认为其病因一为湿热病毒;一为疫疠之邪。毒邪入理,可内攻心肝,迅速耗伤气阴,甚者呈现神昏谵语,错综复杂的证候。故而任老认为治疗急黄,因以清热解毒,泄火退黄或当患者出现热毒内陷时予清热解毒,凉血救阴。在选方上以茵陈蒿汤为基础,方中茵陈为清热化湿,解毒退黄的要药,用量宜重;栀子、大黄清热散结,荡涤解毒。并可配合加用水牛角、羚羊角;安宫牛黄丸内服凉血开窍。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中病即止,防止苦寒之品过量,损伤脾胃。国医大师刘尚义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有一部分急黄患者有慢性黄疸的基础;其病机为湿、热、瘀、毒互结,肝肾亏虚。在治疗急黄患者时,刘老善用清肝热、补肾活血法治疗;体现了刘老治病以辨证为中心的思想,也符合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思想。在疾病的后期,刘老重视养阴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因为久病伤阴,伤肾。强调中病即止,避免久用苦寒之品,损伤脾胃。
急性黄疸发病急,病情危重,而中医治疗效果确切,能很好地体现中医治疗急症的优势。本章节选取国医大师治疗急黄的精彩案例进一步分析国医大师治疗发热的学术思想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