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 寒
风寒一症,世以为轻,论古方未入其列,今则拾遗补之。间尝窃取诸家之例,用药条约,各依其方而论断。且如发散之药,有麻黄汤、桂枝汤、九味羌活汤、十神汤、枳桔二陈汤、参苏饮、二陈汤、苍朴二陈汤、人参败毒散、荆防败毒散、正气散、不换金正气散、藿香正气散、逍遥散、防风通圣散、五积散、芎芷香苏散、十味芎苏散、升麻葛根、柴葛解肌汤约共二十余条,俱是发散之药,解表之用。先贤著之书,使后人用之有法。何期今之医者,不揣病之表里,症之虚实,药之寒温,治之补泻,但见表症即用解表之药,寒证即用清凉之药,每每治之无方,用之失当,不惟表之不解,亦且引邪入经,而成传变之祸,诚可痛哉![批]以此误人者多矣。
愚为考之,麻黄汤为大表之药,在冬月春初可用;如春末夏初用之,则汗不止也,以为表虚之症。桂枝汤伤风必用之药,若伤寒见风有汗而寒不解,如用桂枝方,可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岂可轻用桂枝汤者乎?[批]辨论详悉。九味羌活汤,陶上文以为羌活冲和汤,用治四时不正之伤寒,以为神药,百发百中也。以吾论之,在夏月多汗之时可用,若春秋以为解表,内有生地、黄芩,则苦寒并行,而表岂可得解者乎?十神汤,此春初秋末之药也,若冬时亦可用之,如夏秋有汗之际用之,又不当也。二陈汤,风寒不清,值生痰喘,气急咳嗽之症,无不验也。若兼火症,用又不通,必加芩、连,名芩连二陈汤也,治火必可。或有风温、湿温、温疟、温疫,俱是有汗之症,若欲解表,不宜大汗者也,必须二陈汤加苍、朴,名之曰苍朴二陈汤。中气不清,胸膈满闷,可加枳、桔,名之曰枳桔二陈汤。饮食太多,胸腹作胀,可加曲、蘖(22),名之曰曲蘖二陈汤。[批]一部汤头经。至若参苏饮,在小儿元气亏薄、老人正气虚弱、妇人胎产受寒、病后元气不足,虽有邪寒,不可大表,与此等剂,乃轻扬发散之也。人参败毒散,劳力感寒之用;荆防败毒散,杂科发散之药;正气散,元虚稍感风寒;不换金正气散,感寒将欲入里;藿香正气散,又兼内伤而外感;逍遥散,妇人胎产受寒;防风通圣散,表里两行之药,在痢疾、外科可用;五积散,专攻内伤重而外感轻;芎芷香苏散,兼治风热甚而头痛如破;十味芎苏散,治天道和暖无汗之风寒;升麻葛根汤,除少阴初起之咽痛;紫苏解肌汤,治半表半里之风寒;金沸草散,清时行之寒疫;败毒散,除大头之风寒。[批]论方详而概。又有虾蟆温,非二陈清痰去热不可治;吐泻感寒,非二陈温中散寒不可行。此则有是症服是药也。大凡临症之时,不可妄行;当病之际,不可错乱。不可视其伤寒为重,风寒为轻,殊不知风寒不散,伤寒之由,伤寒变重,用药之误也。治医者可不察欤?
【风寒主方】
麻黄汤
桂枝汤
九味羌活汤即羌活冲和汤
十神汤俱见伤风
枳实二陈汤
姜三片,水煎服。
参苏散见伤风
参苏散
二陈汤见中风
苍朴二陈汤
苍术 厚朴 陈皮 半夏 甘草 白茯
姜三片,水煎服。
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枳壳 桔梗 白茯 人参各等分 甘草减半
上为末,每服三钱,加生姜三片,水钟半,煎至一钟,温服。或沸汤点服亦可。此药治瘟疫四时表症效。
正气散
苍术 半夏 厚朴 陈皮 藿香 炙甘草
姜枣煎服。
不换金正气散 治四时伤寒,温疫时气,头疼壮热,腰背拘急,山岚瘴气,寒热往来,霍乱吐泻,脏腑虚寒,下痢赤白。
苍术制 橘皮去白 半夏曲炒 厚朴姜制 藿香各二钱 甘草炙,一钱
水二钟、生姜五片、红枣二枚,煎至一钟,食前温服。忌生冷、油腻、毒物。
藿香正气散 治四时不正之气,增寒壮热。
大腹皮 茯苓 白芷 紫苏各一两 陈皮 桔梗 白术 厚朴 半夏曲 甘草各二两 藿香三两
上咀,每服六钱,加姜三片、枣二枚,同煎热服。
逍遥散 治脾肝血虚,烦热体痛,口干盗汗,嗜卧。并治月水不调,寒热如疟,痰嗽骨蒸。
白茯苓 白术土炒 当归 白芍药酒炒 柴胡各一钱 甘草炙,五分
水钟半、姜三片煎服。加山栀、丹皮即加味逍遥散。
防风通圣散见伤风
五积散 治感冒寒邪,头疼身痛,项背拘急,恶寒呕吐,或有腹痛。又治伤寒发热,头疼恶风,无问内伤生冷、外感风寒。及寒湿客于经络,腰脚酸疼并治。
白芷 茯苓 半夏汤洗七次 当归 川芎 甘草炙 芍药各三分 桂心一钱 枳壳麸炒 麻黄去节根 陈皮去白,各六分 桔梗炒,一钱二分 厚朴去皮,姜制 干姜炮,四分 苍术泔浸去皮,二钱半
上十五味,作一剂,水二大钟、姜三片、葱白三根,煎一钟,热服。冒寒用煨姜,挟气则加茱萸。
芎芷香苏散
川芎 白芷 香附 紫苏 橘皮 甘草
葱白、姜片,水煎服。
十味芎苏饮
橘皮 前胡 枳壳 桔梗 葛根 川芎 紫苏 桑皮 杏仁 半夏
姜、枣煎服。
升麻葛根汤
柴葛解肌汤俱见伤寒
曲檗二陈汤 即二陈加神曲、黄檗二味。
【附效方】
经验四时感寒发散方 身热、头痛、骨节痛者皆用此发汗。
白干葛一钱五分 升麻水洗去小根,五分 真紫苏叶一钱二分 香附水洗,捣去毛,剉碎,七分 小川芎五分 苍术米泔水浸二日,洗净,剉片,晒干,八分 防风去叉不用,水洗,去芦,六分 广陈皮 去白,四分 甘草三分 京赤芍四分 白芷四分羌活八分,骨节痛甚者用一钱五分 冬月加麻黄去根一钱,夏月不用,春秋月如天寒加入,天暖不必用。
生姜三片为引,约重二钱,切细。水一碗半,煎至八分,去渣热服,被覆取汗。渣再煎。如汗出不透,仍热服催汗。若汗出既透,其渣从容温服可也。
服此药发汗之后,如身热、头痛、骨节痛等症尽除,则不必服清解药可也。其或热与痛未尽除,则须服清解药二剂或三剂。或热与痛虽除而觉有内热烦躁,大小便不利者,亦须服清解药一二剂。其方见后。
经验发汗后清解方
黄芩水洗刮净,一钱 前胡水洗去毛,六分 柴胡水洗去芦,一钱 白干葛一钱 赤芍五分 枳壳炒,六分 白花粉八分 山栀子仁酒水炒黑,六分 桔梗去芦,五分 连翘去心蒂,打碎,五分 甘草三分 薄荷三分
如小便不利加赤茯苓、猪苓、泽泻、木通、麦门冬去心各八分,车前子四分。
以上方药,皆二三日内感寒能及时发汗者,用之无不神效。其有当时失于发散,延至四五日以外,则寒邪入内,郁为热邪,或头痛、骨节痛等症已除,止是胸腹五心发热,烦躁,此则不可复用羌活、麻黄、防风、苍术等药发汗,但当清解其热邪。若大便秘塞,则用大黄等药疏利之可也。
经验清解热邪方
白干葛一钱二分 前胡六分 陈枳壳炒,七分 连翘去心蒂,六分 白花粉七分 柴胡去芦,八分 黄芩一钱 赤芍五分 甘草三分 麦冬去心,一钱 薄荷三分 山栀子仁炒,六分
内热甚者加黄连八分,小便不利者加赤茯苓、茵陈、猪苓、泽泻、木通各八分,大便秘者加酒炒大黄三钱。服一二剂如又不通,大黄勿炒,加芒硝三钱,另盛碗内,待药熟,澄渣倾入碗中调服,立效。
以上时感治法,俱寻常感寒而不兼内伤者宜用之。其有内伤挟外感、外感兼内伤者,详见后内伤中。
其有外感失于发表,传变成疟者,即用此清解邪热方,服一二剂可表散而愈。或不即愈,服至三四剂,自可渐愈。若体气虚弱,及久疟者,切不可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