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伤 风
河间曰:伤风之症,或头疼项强,肢节烦痛,或眼胀肌热,嚏呕鼻塞,或头眩声重,咳嗽有痰,或自汗恶风,心烦潮热,其脉阳弦而滑,阴濡而弱,此邪在表。冬月宜桂枝汤。[批]此言秋冬与之辛温也。若汗出而加项强者,桂枝葛根汤。或伤风无汗者,当作伤寒治之,可用紫苏、麻黄,不可用桂枝、芍药,恐有变证。或已服桂枝,及烦而不解,无表症者,刺风池、风府,宜以双解散,免致有桂枝、麻黄之误。大抵伤寒恶寒、伤风恶风,理必然也。盖风善伤卫,然卫者阳气也,阳与阳合则客之而入于腠理,及疏而不能卫护,必自汗而恶风也。然用桂枝以实其表,使身汗自敛,风邪自出,此仲景之大法也。否则无汗而过用之,非惟痰火所生,亦且吐血烦躁,咽痛之证变矣,戒之戒之!若或饮食过伤,又兼伤风者,必用内伤外感治之,宜以二陈汤,加苏、葛、白术、山楂。或感冒而肢体重痛,痰涎不利者,宜以二陈加苍术、干葛。或起居不时,房劳之后,以至感伤者,亦宜二陈加参、术、归、苏。或伤风兼伤寒者,宜以十神汤大解其表,在夏月羌活冲和汤亦可。[批]此言春夏与之辛凉也。或风伤兼里症者,宜以防风通圣散。或小儿伤风,咳嗽有痰,用二陈加枳、桔、前胡,表实者加紫苏,表虚者加白术。许学士云:伤风恶风,非防风不能治其风;自汗有汗,非甘草不能治其汗;头痛者必用川芎;项强体痛者必用羌活;身痛体重者可用苍、朴;肢节腰痛者可加独活;目痛鼻干不眠者必用黄芩;有热者须加前胡、干葛。此千载不易之良法也。录之。
【愚再按】有汗恶风者为伤风,吾见伤风无汗而恶风者亦有之矣。但头痛身热,而与伤寒相同,鼻塞声重,自与伤寒为异耳。伤风乃背恶风,见风则喷嚏不已。伤寒恶寒,乃一身俱恶,虽近温暖不除。伤风避风,而居温暖之室,则热得发越,而自汗多来,风可解矣。故曰:风从汗泄,邪从汗解。[批]风邪从汗而泄解,是伤风要语。所以伤风之症,用参苏饮、葛根汤,轻扬以散表,二陈汤清痰以止嗽,或加桑、杏以疏泄其肺气,用前、芩以清解其邪热,此治之大端也。许学士治伤风发散用干葛,干葛甘寒,可以解肌表也,否则大解而用麻黄十神,则自汗不收,必致阳虚而失手,切宜记。
【治法主意】有汗当实其表,无汗当发其表。凡发不可大发也,又当以疏泄之。
【伤风主方】
桂枝汤 治太阳中风,发热汗出,鼻鸣干呕。
水盏半、生姜五片、大枣三枚,煎八分,温服。
桂枝葛根汤即桂枝、葛根二汤合,止去麻黄 治伤风项背强,及有汗不恶风柔痉。
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一钟服。
紫苏汤
紫苏茎叶 桑白皮 赤茯苓各一钱 郁李仁去皮尖、炒,二钱 羚羊角镑 槟榔各七分 桂心去皮 枳壳麸炒 独活 木香各五分
水钟半、姜一片,煎八分,温服。
麻黄汤 治太阳经脉浮紧,头痛身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
水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八分,热服。
芍药汤
芍药 当归 黄连 黄芩 大黄 肉桂 甘草 槟榔 木香
上九味,咀,水二盏,煎一盏,去渣,温服。
双解散
防风 大黄 白芍 薄荷 当归 甘草 朴硝 川芎 白术 山栀 连翘 黄芩 桔梗 麻黄 荆芥 滑石 石膏
双解散刘河间用通圣散加益元,蒸以葱须、豆豉是也。
二陈汤已见中风
十神汤 冬月发表要药。
紫苏叶 白芷 甘草 麻黄 陈皮 香附 葛根 川芎 升麻 赤芍
葱、姜煎服,取汗。
羌活冲和汤即九味羌活汤 治四时触冒不正之气,增(10)寒壮热,头痛身热口渴。
羌活太阳 白芷阳明 黄芩少阳 苍术太阴 细辛少阴 川芎厥阴 防风治一身痛 生地治少阴身热、去血中之热 甘草和诸药、去气中之热
易老自序云:此方冬可以治寒,夏可以治热,春可以治温,秋可以治湿,是诸路之应兵也。但于阴虚气弱之人当消息用之,不可执一。
防风通圣散 治中腑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及诸风等症。
防风 川芎 当归 白芍 大黄 芒硝 连翘各四分半 薄荷叶 麻黄各四分 石膏 桔梗 黄芩各八分 白术 栀子 荆芥穗各二分 活石二钱四分 甘草三分
每加姜三片,水煎温服。
参苏饮 治伤风发热,头痛咳嗽,涕唾稠黏。
人参 紫苏叶 干葛洗 半夏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桔梗去芦 枳壳麸炒 陈皮去白 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八分 木香磨,一分
水钟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温服。
葛根汤 治太阳无汗恶风,太阳阳明合病。
水二钟、生姜五片、大枣二枚,煎一钟服。
麻黄十神汤即麻黄、十神二汤合
麻黄 桂枝 杏仁去皮尖 紫苏叶 白芷 甘草 陈皮 香附 葛根 川芎 升麻 赤芍
上病视症轻重用之,姜枣同煎,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