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宏观经济调控方法论问题研究](https://wfqqreader-1252317822.image.myqcloud.com/cover/47/27341047/b_27341047.jpg)
第三节 生产力平衡结构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数量描述
为了进一步分析生产力平衡结构与不平衡结构演变的本质区别,下面从生产力演变的基本纯数量关系出发来进行描述。不难看出,一般新质生产力的演变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创造出全新的产品(假设具有不可替代性);二是使原有产成品以更大规模产出,一般通过改造旧质生产力,迅速提高原有的劳动生产率来实现。从纯数量关系来看,这两方面是密切相关的。例如,从新产品生产需要消耗已有产品的关系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已有产品总量增大的基础上,而这个基础只有通过旧质生产力的蜕变来获得。因此,生产力系统演变过程本身客观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下面用两个国家分别代表生产力平衡结构和不平衡结构演变的主体。为了分析的简化,假设两国自然分布状态相同。另外,为了对比方便,假设两国劳动力人数相同并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保持不变,且不考虑劳动力素质的差别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一、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过程的数量分析
在具体描述中,我们从生产力系统完全处于旧质生产力状态,且其产品总量为A(称为第一类产品)时开始,引起新质产生的新产品的总量用B表示(称为第二类产品,初期用ΔB表示),新旧生产力演变过程主要是通过它们之间的消耗系数C12联系起来的,这里C12表示生产单位第二类产品需要消耗的第一类产品的数量,且假设在整个过程中C12不变。这样我们通过表3—1可较清楚地描述整个生产力演变过程中的基本数量关系。
(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生产力处于初始状态,亦即新质生产力产生前夕,这时社会总产品数就是A,劳动生产率为P=A/L。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亦即新质生产力从无到新产品数量达到ΔB的过程。这一过程的重要特征是,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是旧质生产力充分发展的“自然”结果,大大减小了新质生产力产生对旧质生产力的冲击的突发性,使整个生产力演变连续、稳定地进行,到了第二阶段末,生产力数量特征必然是P22=>
>P1=
。可以看出,旧质生产力相应的蜕变,亦即第一类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P1<P11),一方面会由于第二类产品的生产对第一类产品的消耗引起第一类产品产量增加(A+C12·ΔB),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劳动力发生转移(L11<L)。
(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这一过程继续进行的前提条件是P21>P11,这样,新质生产力的客观发展要求第二类产品的生产继续扩大,劳动力转移继续进行。一方面,新质产品由ΔB增至B,此时其劳动生产率为P22=;另一方面,第一类产品的生产必须增至A+C12·B,而其劳动力进一步减少到L12,旧质生产力的蜕变过程加快,P11提高到P22=
,此时社会劳动生产率为P2=
。由于不存在生产力结构之间质的差别,因此其数量特征为P12=P22,亦即整个社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达到新质生产力要求的水平。
表3—1 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数量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27EC6/15653232204962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68_0003.jpg?sign=1738879435-uM3zRoVucMpXMVNPuUqBMW3IfPXvThuF-0-1680d1f20252eb7251fc673d18aabb97)
从上面的基本描述中,我们可以得到其过程顺利实现需满足的基本关系:P12/P>P12/P11>P22/P21。这表明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过程中,旧质生产力亦即第一类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应大于标志新质生产力产生的新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我们可以从主要发达国家的历史统计资料中得到验证:美国1950—1977年,按工时计算得出的农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5.6%,而制造业只有2.5%。法国1961—1970年,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5.6%,而工业部门为5%。1960—1969年英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是2.7%,农业是6.8%。欧洲经济共同体(最初六国)工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率是4.9%,农业是7.8%。显然,这一结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保证生产力平衡结构演变得以顺利进行的最基本的客观数量特征。
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过程的数量分析
基本假设同前,值得指出的是,从表3—2中可以看出,此过程与前一过程不同的地方表面上似乎只是每一阶段的数量及其变化不同,其实背后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为了对比分析方便,假设不平衡结构演变初始状态时,旧质生产力产品的数量用A-(A- <A)表示,新质生产力出现(“技术引进”)后的新产品与A产品的消耗关系仍用C12来表示,虽然这与实际情况肯定有量的误差,但有利于对比分析其演变特征而不影响对问题的本质方面的分析。
表3—2 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基本数量关系
![](https://epubservercos.yuewen.com/627EC6/15653232204962106/epubprivate/OEBPS/Images/figure_0069_0001.jpg?sign=1738879435-kcYNkTLO2yv3fspUfLqHW2KQNg73Mp2R-0-0f1bb7ab036a289db1f9a07df70fbd62)
(一)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此初试阶段与前一过程的区别在于,数量A- 和P- =-表明旧质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成熟时期(亦即A- <A,
- <P),这是因为其生产力发展受到了处于生产力更高发展阶段的外部环境的冲击。首先,“技术引进”切断了旧质生产力自我完善的发展过程,使旧质生产力在未成熟时期就受到新质生产力的冲击;其次,“技术引进”大大缩短了新质生产力的产生过程;最后,“技术引进”只可能是新质生产力的部分引进,因此其整体功能较差。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是从“技术引进”开始的。一方面,新产品数量增至ΔB-,转移过来的劳动力为L-21,其劳动生产率为P- 21=
1;另一方面,由于“技术引进”效应的突发性和独立性,造成两种生产力之间发展联系的削弱,旧产品生产率的提高与新产品数量的增长一时难以形成内在联系。
(二)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上一阶段中生产力结构矛盾导致了经济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假设由于各种因素作用形成的短期行为仍将进一步促使新产品数量增长,故新产品将进一步脱离旧产品的发展而增长。这时,新产品的数量由增长至
,其劳动力虽有增长但相对十分缓慢,即由
增至
,其劳动生产率增至为
;
产品数量的增长相对更加缓慢,这时增至为
,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由
下降至
,其劳动生产率
<
。社会总产品和劳动生产率虽有所提高,但偏离其“正常值”(
和
)的程度相对更大。一般来说,此时生产力内部的结构矛盾已扩大到不能使新产品的数量进一步增长了,整个经济增长过程陷入混乱而中断,强制性调整阶段不可避免。
与生产力平衡过程对比可知,上面过程的主要特征是:首先,由于新质生产力产生不是系统内生力而是外力作用的结果,表现为新质生产力产生发展过程“加快”,客观上破坏了生产力内生发展机制,造成了两种生产力演变之间有机联系的削弱。其次,其数量特征表现为≥
,这说明在整个演变过程中,两种生产力发展之间联系越来越弱,并存的格局基本形成。
(三)第三阶段→第四阶段
此阶段主要是通过新产品数量增长的强制性停滞或下降,旧产品数量的继续增长来缓解其生产力结构性矛盾。这时,新产品的状态基本变化不大,旧产品的生产率提高,产品总量增长到基本满足新产品生产的要求的水平。值得注意的是,此时B- +Δε<B, A- 2+C12·B- +B- +Δε<A+C12·B+B,亦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并没有达到成熟阶段,生产力内部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一旦矛盾得到暂时缓解达到“复苏”阶段,新的一轮类似的演变过程将在新的水平上重复,生产力的多元结构形成。
以上我们只是初步讨论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和生产力平衡结构的若干基本内涵,应该认识到不平衡结构是对发展中国家发展过程的共性特征的一种描述。由于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发展中国家),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更具有一般性且意义更为重大。像我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上的起飞不可能仅依靠国外投资、对外贸易或国际经济分工的某一偶然机会来实现,一些规模较小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对我国长期发展的意义是有限的。我们必须从更深层次上认识中国发展问题产生的一般性和解决的独立性。我们认为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正是探索这种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或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进一步的研究应揭示不平衡结构与平衡结构下基本经济关系的主要变化和区别,以及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的不同性质,由此充分认识我国改革进程所依赖的客观基础以及对改革的客观要求和限制。经济理论是研究经济系统的科学,它的研究重点、所考察的变量及所采用的研究方法都是由这个系统的特点所决定的。研究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必须以不平衡结构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当然,我们所采用的概念的准确性、合理性及其若干初步认识的理论逻辑性和系统性都有待进一步的探讨,但如何正确认识并确定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条件这一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否则整个理论研究将难以稳步开展,现在应该是我们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三、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客观性的描述
要从理论抽象层次上把握中国生产力演变的基本特征,就需要把中国生产力演变过程放入世界生产力演变过程中进行分析和归纳。现实表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构成了现实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的两大组成部分,这两种经济类型的特征的差别是十分明显的。这种特征差别应从各自生产力演变的特征和过程的差异上去把握,并且它们的形成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同时我们还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制度是千差万别的,其共同点只能表现在其生产力演变的基本特征上。从人口规模看,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其生产力演变应具有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这种生产力演变的基本特征将成为我们分析的基本出发点。
我们在上面提出并初步讨论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概念的基本含义。我们是把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基本特征作为我们分析的具体出发点的。如果我们承认我国生产力的基本特征是生产力不平衡结构,那么了解这种不平衡结构形成的基本原因和过程特征,将有利于我们了解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找到理解和分析我国宏观经济基本问题的方法。
(一)生产力平衡结构与不平衡结构概述
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生产力飞跃发展的阶段主要是从资本主义时期开始的,现实情况也基本证实,那些较早进入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国家,大都处于较高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平衡结构)状态。根据前面对生产力平衡结构特征的概括可看出,其生产力演变过程主要是一种“自然进化”的过程;其基本特征是,新质生产力演变大都经历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蜕变”这样一个完整的有机循环过程,其生产力内部形成了一种稳定的技术经济联系常态,即某一部分的变动必然迅速带动另一部分的变动,基本上不受外来生产力的影响和冲击。
相对来说,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主要存在于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它的形成往往是外部环境(发达国家)的影响、内部技术经济联系不强等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发达国家新质生产力演变的“自然进化”过程比较,由于发展中国家生产力相对于发达国家始终处于较低水平,其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发达国家生产力的强烈影响和冲击,由此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另一种形式。这种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新形式构成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客观基础。我们认为,在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国家某种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有如下原因和特点:
第一,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总体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具有巨大的技术经济诱惑力,发达国家掌握着代表先进生产力的主要技术设备等,通过各种形式的影响,客观上影响了发展中国家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愿望和形式。但这时新质生产力的产生、演变已不再是其自身“自然进化”的产物,而只是从其外部以各种形式引入的结果;一个基本特点是投资量大而集中,形成速度快。
第二,新质生产力形成所需大量投资的初始来源及其形成的加速度,将大大影响原有生产力发展的相对速度,亦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将远远快于原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客观上造成新旧生产力发展之间联系减弱的趋势,最终形成不同质生产力共存的扭曲机制。
第三,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总体生产力水平相差悬殊,仅依靠有限的投资和有限的高素质劳动力,在短期内不存在赶上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的可能。因此,先进技术设备等的直接引进,虽然大大缩短了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但这种直接引进在一定程度上只能被视为简单的引进,难以完成新质生产力的蜕变过程,形成总体生产力“自然进化”的内生机制;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引进的新质生产力往往具有强烈自我循环的倾向,从而进一步形成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特征。
从上初步分析可知,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平衡结构下新质生产力的演变过程是有根本差别的。我们认为这种差别的长期客观存在形成了我国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客观基础,进而影响到我国宏观经济问题的性质。因此,对这种差别的认识和分析必然成为我们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二)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客观性
上面的分析表明,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外部存在更高的生产力并形成了强大冲击力的条件下,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以新的形式出现,最终形成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并且这一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有不断加重的趋势。那么,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为什么能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发展呢?其客观基础是什么?理解这一点将是我们了解并进一步分析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所产生的基本经济现象的关键所在。我们已经知道,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形成及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由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及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全面分析和了解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和发展与原有生产力发展之间技术经济联系的状态,将是我们认识并分析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及由此产生的特有经济现象的基础。
下面我们将以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新质生产力演变的基本特点,以及新质生产力与原有生产力的技术经济联系(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链条”的拉长为标准来衡量)为主线,从各自供给与需求的基本关系方面,粗略探讨一下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存在并进一步发展的客观基础。
有利于“级生产力链”不断拉长的客观因素如下:
第一,与原有生产力相比,新质生产力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润率,从而大大提高产品的总供给能力。新质生产力具有吸引投资的强大能力,从而在发展初期,会把原有生产力的部分资源吸引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上,相对减缓原有生产力的发展速度。在新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外来新生产力的不断冲击,使其创造出的积累进一步用于自我不断发展的路径上,从而进一步引起新旧生产力之间差距的扩大,亦即“级生产力链”的进一步拉长。
第二,从新质生产力所产生的产品种类来看,新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生命力来源于其不断创造的新产品,新产品主要指全新和部分更新性能的产品,以及随之而来有关的新能源、新材料等。这样,新质生产力所生产的产品虽然在生产技术联系上仍与原有生产力生产的产品相联系,但这种联系已具有不断减弱的趋势,亦既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改进,单位新质产品所消耗的原有生产力生产的产品的数量具有不断下降的趋势,这是保证“级生产力链”不断拉长的技术关系基础。
第三,新质生产力能创造出新的需求,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这种新需求的特征使其发展迅速,具有跳跃性,即通过“示范效应”不断使人们产生不适宜的“超前消费”的愿望;这种超前消费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速度,也是“级生产力链”拉长的根本经济动力。
不利于“级生产力链”拉长的客观因素如下:
第一,虽然从技术上说,新质生产力生产的单位产品所消耗原有生产力生产的产品具有不断减少的趋势,但其总量的不断扩大则还是增大了对原有生产力生产的产品的依赖程度,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终究不可能完全脱离原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原有生产力缓慢发展将不利于“级生产力链”的拉长。
第二,新质生产力创造出新的需求,并通过“示范效应”引致人们“超前消费”的倾向,但新旧生产力之间的巨大差距必然引起其所对应的收入结构出现较大差异;同时由于我国大部分劳动力和人口集中于低端生产力,相对来说其收入水平亦即消费水平将较低,这将在客观上限制其“超前消费”倾向的程度,最终影响新需求的增长速度及持久性,进而不利于“级生产力链”的拉长。
以上只是从有利和不利于“级生产力链”不断拉长两方面分析了有关基本而简单的影响因素。从这里可以看出,有“级生产力链”不断拉长的可能性和限制性是同时客观存在的,也可以看出,不同的影响因素在作用时间、作用力、作用关系上往往是不相同的。那么,哪个方面的作用大些呢?从现实情况来看,生产力不平衡结构将长期存在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有利于“级生产力链”不断拉长的客观因素的影响力更大些,亦即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及强化趋势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基本现象。
这里我们自然会提出另一个重要问题:既然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存在和强化趋势是客观的,那么生产力不平衡结构的演变是否具有稳定性呢?亦即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中,其“级生产力链”的拉长速度是否具有某种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以将“级生产力链”拉长的速度加以量化,本书将具体用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的“非均衡扩张系数”来描述。其基本含义可表述如下:生产力不平衡结构下,新质生产力演变形式的变化,亦即高新技术进步的迅速作用,使新质生产力在原有生产力不变的基础上能够扩张的速度。显然一般来说,“非均衡扩张系数”(亦即新质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与原有生产力的增长速度之比)将大于1。我们的基本假设是,在一定时期内,“非均衡扩张系数”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则的,它决定了生产力不平衡结构演变的“均衡路径”。